李宗吾

- 姓名:李宗吾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富顺(今自贡市)人
- 出生日期:1879年2月3日
- 逝世日期:1943年9月28日
- 民族族群:
李宗吾(1879年2月3日—1943年9月28日)著名“厚黑学”发明者和报刊撰稿人。四川富顺(今自贡市)人。
1879年2月3日生。原名世楷,字宗儒,后改宗吾,自号厚黑教主。
1887年入塾读书。
1899年就读于自流井三台书院,次年转炳文书院。为清末秀才。
1904年春入四川高等学堂,被分到优级理科师范班学习。为四川早期同盟会员。
1908年在富顺中学先后任教习、监督(校长)。辛亥革命后,就任四川审计院第三科科长、四川官产清理处处长等职。
1912年2月25日,孙少荆主办的《公论日报》在成都创刊,在该报以连载文章的形式,每天发表他的愤世嫉俗的游戏文章,即后来印成的单行本《厚黑学》一书。1914年担任富顺县视学,后又改任设在江油县的省立二中校长。
1916年调任省视学。
1918年任省长公署教育科副科长。
1920年回乡继续潜心钻研他的“厚黑学”。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再次入省府长期担任编纂委员。
1935年初,担任四川省政府政闻编审委员会委员,并继续为报纸撰写稿件。抗战爆发前后,为《华西日报》等成、渝报纸先后撰写了《厚黑丛话》、《厚黑传习录》、《怕老婆哲学》等连载文章。
1938年10 月13日,又在成都《新新新闻》开始连载《厚黑琐言》。此后隐居自流井,埋头著书立说。
1940年12月,赴重庆青木关拜访著名传记文学家张默生。后到重庆,旅居《新蜀报》馆、《国民公报》社,修订重印他的几种著作。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相识,并请吴为其书籍题写封面。
1943年春再去北碚与张默生话别,不久返回自流井。同年9月中风逝世。
所著《厚黑学》,初在“成都《公论日报》逐日登载,读者哗然,中卷仅及其半”,“受友人劝告,遂中止”。1917年,成都《国民公报》社曾将其上卷刊行一小册,唐倜风、谢绶青为之作有序跋。1927年,《厚黑学》全文刊于他所著的《宗吾臆谈》内。30年代初,上海《论语》半月刊曾经转载。1934年春,《厚黑学》在北平首次刊为单行本,内容计分绪论、厚黑学原理、厚黑经、厚黑传习录、结论等5章,由北平立派社发行。1936年在成都再版,旋即售罄。1938年因索阅者众,于成都再重印。该书由于客观上揭露了旧官场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的沦丧,在全国有着较大影响,被称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写不出”的“奇书”。他还著有《中国学术之趋势》、《考试制度之商榷》、《心理与力学》等书。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玄元道德经解
又名《太上道德经解》。《道德经》注本之一。一卷。按河公本分为八十一章。卷首题为“孚佑上帝全经阐义,八洞仙祖分章合注”。卷前有文昌、苏朗、柳守元之序文。柳序云:“曩者八洞仙祖合注此经,予曾题志数言,今门弟子将孚佑上帝阐义合而刻之,归入集中。”考柳守元曾编辑王常月《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王为淸康熙年间人,柳当在王之下为龙门第八代弟子,则此书当编于清代。卷前还有唐肃宗、唐宪宗、宋真宗、宋仁宗、明太祖等御制“太上道德经赞”。注文以孚佑上帝(吕洞宾)阐义附于原文句后,每章之下有正阳帝君、西华帝君、玉华帝君、孚佑帝君、瑶华帝君、妙法 元君、光垣帝君、普炼帝君等八洞仙袓分章合注。本书以道教义理解老。如释“道”,阐义为:“元始一炁,虚无自然”。注文为:“道字乃先天之道矣,惟有道而后有天,所谓道生天地是也。”又曰:“大道不滞形迹,不分畛域,不落意见。浑浑沦沦。”卷末附有苏轼、惠觉、恩洪跋文三篇。本书曾刊入《重刊道藏辑要》心集。今编入《藏外道书》第一册“古佚道书及经典类”。
黄帝内经太素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种古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系战国时期的韩国诸公孙,将《内经》一书加以改编,重新整理为20篇,称为 《黄帝太素》(据《七略》),此本流传至唐初,又经杨上善等进行了整理改编,并作了详细的注释,名 《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20卷扩充为30卷。后来日本政府也将《太素》列入医事法令中,定为学医必读的重要教材,且出现了日本医家的《太素》注本。十三世纪后,《太素》在国内一度亡佚,此时在日本医书中虽仍被引用,但十六世纪以后此书在日本也下落不明,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学者才开始从仁和寺等地陆续发掘出此书的残卷,并在中国和日本出现了校勘、注释的多种刊本。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太素》共25卷,其余5卷均已失传。本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读《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有十余种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修炼大丹要旨
修炼大丹要旨,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辑录数种炼丹法诀。上卷首为〈外丹要诀〉。谓铅与硫加热后可得真铅,亦称白虎;再加朱砂同研,加热后可得真汞,亦称青龙,是为丹母,可以养炼成丹。例如书中所载「火龙玄珠大丹」,即以所采龙虎四两研细,依法炼成玄珠,再用玄珠养汞成银、养汞成金。炼至十转成丹,服之可成仙,或点汞成宝。又有「金丹法」,即将丹头与金炼作黄粉,与煮过朱砂同研火煅,候金朱真死,再细研入缸,火养成宝。其次又叙述养炼粉霜成白雪神符之方法,有神雪丹转四皓丹、四皓丹转四宝神雪丹、四宝神雪丹转神符白雪丹、神符白雪丹转轻红粉丹、神符自雪丹养灵砂为紫河车丹,以及养成神粉转雌雄为金英丹、金雄丹等。下卷载〈混元九转金丹诀〉,其丹法分九转。即养砂成丹宝、丹宝砂成寒林玉树、寒林变玉笋、玉笋匮养小丹、小丹养黄芽、黄芽匮养金蚕、金蚕匮养金芽成庚宝,庚宝铸金鼎、金鼎养金丹。据称此丹「解将凡骨变仙骨,能使贫家作富家」,即服丹者可成仙,亦可用丹点化金银。
张子房圯桥进履
元杂剧剧本。简名《圯桥进履》。李文蔚撰。末本。剧写张良行刺秦始皇未成,被迫逃入深山,遇太白金星指引,令其去下邳寻师。黄石公奉玉帝旨临凡,教导张良。福星扮作卜者,指点张良去见黄石公。黄石公考验了张良3次,然后传授他3卷天书。张良去寻取功名,投到刘邦麾下任军师,后扮作云游道士,亲赴西洛,设计擒申阳、陆贾、灌婴、张耳等,又战胜楚将钟离昧、季布。韩信奉汉王命在帅府设宴,为张良及诸将庆功。剧中关于张良与黄石公的情节,《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也见于《仙传拾遗》,但后两折写计擒申阳等内容,则于史无征,致使前后不甚连贯,结尾尤为草率。剧本前缺页半(每半页10行,每行17字),据现存内容可知尚有李斯、蒙恬出场,第一折有“乔仙”(滑稽神仙)表演的一段短剧。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笔札华梁
诗论著作。唐上官仪撰。上官仪(约607—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幼出家为僧,尤精《三论》。工于文辞,博涉经史。贞观初登进士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作诗,每命继和。永徽初,为高宗草诏得罪武后,坐事下狱死。《笔札华梁》二卷,见录于藤原佐世之《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未题撰人。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录有《笔九花梁》二卷;据中外学者研究,“九”当为“札”字形误,二者实为一本。上官仪时代,正处于律诗形成过程中,士大夫对于诗律知识之要求甚为迫切。该书内容,主要总结六朝以来有关对偶及声病理论,故有“六对”、“八对”、“八病”诸目。魏晋以来诗歌创作偶句之法渐为严密。《文心雕龙·丽辞篇》总结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种,上官仪则增加至十种,元竞、崔融继续增补,至《文镜秘府论》东卷乃总结为二十九种对。“八病”原为沈约所创,上官仪又提出“龃龉”病,亦为声病。又有“六志”,论述言志之方法;“八阶”则与“六志”接近。其书久佚,部分内容见引于《文镜秘府论》、《小学绀珠》、《玉海》、《诗人玉屑》中。旧题《魏文帝诗格》亦据以改头换面而成。整理本有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凡二卷。宋代施护译。略称为佛顶放光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属于密教杂密经轨之成就法。本经之缘起,系佛于睹史多天宫时,为救济忉利天摩尼藏无垢天子之苦恼,乃为诸天子宣说二则陀罗尼及其成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