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钧

- 姓名:颜钧
- 别名:字子和,号山农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安府永新县
- 出生日期:1504
- 逝世日期:1596
- 民族族群:
颜钧(1504—1596),字子和,号山农,又号樵夫,晚年因避明神宗朱翊钧讳,改名铎。明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三都中陂村(今江西永新县)人。颜钧上承王艮,下启罗汝芳,何心隐,为泰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平民思想家。有《颜钧集》传世。
颜钧,明学者,泰州学派代表之一。字子和,号山农、耕樵,后更名铎。吉安(今属江西)人。世代业儒。曾受王阳明《传习录》影响。早年从学徐樾,继转入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门下。与赵大洲为同调学友,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何心隐、程学颜等都曾入其门从学。因行事侠义,被誉为“儒侠”。不满封建官吏盘剥,曾赋诗《寄周恭节》,其中有两句:“若得春花遍九垓,世间都有三归台。”《论语·八佾》有“管氏有三归”,三归,此处指市租。为逃避地租等剥削,曾在家乡三都中陂村聚族人成立“三都萃和会”而为豪强、官吏不容。又常抨击时弊,曾被诬陷下狱,“得泰州心斋(王艮)之心传”(《明儒学案·罗汝芳》),强调心的主导作用,“平时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罗汝芳谓“其学直接孔孟”。提出“大中学”即以儒家经典《大学》、《中庸》为据,创造出“大中学庸”一词,认为“此四字是孔门六经题旨,并认为可把大、中、学、庸四个字变成各自独立的哲学范畴,这是为儒学平民化而简化,也显示其对儒学的改造。”著作有《急救心火榜文》、《论大学中庸》、《耕樵问答》、《劝忠歌》、《劝孝歌》,清时编有《颜山农先生遗集》刊刻本,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颜钧集》。
颜钧世居永新三都中陂村,相传为唐代颜真卿的后裔。父亲名应时,为江南常熟训导,颜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自幼体质孱弱,智慧不开,被人视为痴儿。十三岁随父在常熟读书。十七岁时,父亲病故,仲兄颜钥又陷粮役,家道中落。颜钧因家贫不能继续读书,遂返乡,居家奉养寡母,一度苦闷不已。二十五岁时,经仲兄颜钥的引导,开始接触王阳明(守仁)的学说(手抄《传习录》),思想大变,自觉接受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二十八岁,服母丧期满,颜钧辞家出游,遍访吉安府内王阳明弟子,未遇一志同道合之人。公元1536年,颜钧再度访学,在北京得遇贵溪徐樾,从之学习三年,复由徐樾引荐,于公元1539年赴泰州王艮门下。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启蒙学派。他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泰州人王艮创立,历时两朝,风行天下,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艮于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从王守仁为师,学习、研究“王学”,为泰州学派奠定了基础。王守仁死后,王艮自立门户,在南京、泰州等地传道讲学,不少人前来求学、研讨,徐樾即王艮的弟子。泰州学派的主要观点以王艮的“淮南格物说”、“尊身立本”论为代表,以“格物”为宗旨,以“吾身”为本,“天下国家”为末,提出“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身正而天下归之,正己而物正也”(《心斋语录》)等观点,传授对象以下层群众为主,学说接近下层百姓。
颜钧在从师徐樾、王艮期间,既加深了对王阳明学说的理解,又深受王艮学说的熏陶,再加之游历四方,博闻广识,思想愈加深刻、成熟。王艮将儒学理论简易化、平民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颜均继承这一思想,并从自身和平民的现实生活去推解儒学,将王艮的“大成学”衍化为自己的“大中学”。所谓“大中学”即其所谓“大学中庸”之学。在颜钧看来,“大学中庸”体现了儒学的精神命脉,所以他称为“仁神正学”,这是他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理论。
颜钧的“大中学”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大中学是平民儒学,故其与官方儒学不同,不重在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是重在如何“做人”、“救世”。颜钧“大中学”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人应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他深深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大胆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反对程朱理学,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制也颇有微词。其叛逆思想和战斗性性格,在当时封建制度下是难能可贵的,其历史光辉是永恒的。
颜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费德里哥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年轻的爵爷费德里哥心地善良、热情机敏,却嗜赌成性,不仅输光了家产,还害他的十二个朋友失去了性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有幸得到耶稣的三个恩典,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他不仅愚弄“地狱的王”和死神,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最终拯救了他的十二个朋友。 《费德里哥》是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梅里美一部小巧精致的短篇小说。梅里美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宗教传说和世俗道德,讲述了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不断的精彩故事。
清职贡图选
本书不分卷,今据清代官书「皇清职贡图」选编。乾隆年间,廷臣奉敕搜辑「职贡图」,系将所有藩属与海外交往诸国官民以及国内各地先住民男女状貌、服饰一一加以图缯,并说明其生活与「贡赋」情况;其目的,在所谓「以昭王会之盛」。原书计分九卷,卷一为藩属与海外交往诸国,卷二以下均属国内各地先住民。本书所选,一为曾经统治台湾数十年之荷兰人及其所役使之「乌鬼」,二为分布于台湾境内之先住民。第一部分,有「荷兰阁国人及夷妇」与「大西洋国黑鬼奴及奴妇」;第二部分,「熟番」有台湾县大杰岭等社、凤山县放■〈糸索〉等社、诸罗县诸县等社及箫垄等社、彰化县大肚等社及西螺等社、淡水厅德化等社及竹堑等社「熟番及番妇」,「归化生番」有凤山县山猪毛等社、诸罗县内山阿里等社、彰化县水沙连等社「归化生番及番妇」,「生番」有彰化县内山及淡水右武乃等社「生番及番妇」:合共三十图,并各有说。
太极通书
北宋周敦颐著。原名《易通》,共40章。许多地方直接引用《易大传》并加以发挥。其中心观念是“诚”。诚包括天道和人性两重意义。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是人真实无妄的本性,它源于宇宙本原即万物资始的乾元。书中又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梵网经记
律学著述。唐传奥述。二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虽古德著疏文广义丰,致令后徒思而不学”,故略述其要旨,使本书文约义丰,便于学人领会、受持。注释书有慧颙的科文及《钞》。本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别庵禅师同门录
三卷,清性統錄,弘秀編,超原序,錄三山來禪師法嗣。按原目作別庵禪師語錄已佚,駒作同門錄,今從駒本并印。
唯识二十论述记
凡二卷。唐代窥基(632~682)述。又作二十论述记、二十唯识述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十唯识论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本书为世亲所著唯识二十论(玄奘译)之注释书。内容首叙唯识二十论之著作缘起,其次分三门阐释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之义,并解释非一切种拨有性等问题。又唯识二十论及成唯识论乃法相宗之根本要典,故本书与成唯识论述记乃成为有关唯识学之基本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