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钧

- 姓名:颜钧
- 别名:字子和,号山农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安府永新县
- 出生日期:1504
- 逝世日期:1596
- 民族族群:
颜钧(1504—1596),字子和,号山农,又号樵夫,晚年因避明神宗朱翊钧讳,改名铎。明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三都中陂村(今江西永新县)人。颜钧上承王艮,下启罗汝芳,何心隐,为泰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平民思想家。有《颜钧集》传世。
颜钧,明学者,泰州学派代表之一。字子和,号山农、耕樵,后更名铎。吉安(今属江西)人。世代业儒。曾受王阳明《传习录》影响。早年从学徐樾,继转入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门下。与赵大洲为同调学友,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何心隐、程学颜等都曾入其门从学。因行事侠义,被誉为“儒侠”。不满封建官吏盘剥,曾赋诗《寄周恭节》,其中有两句:“若得春花遍九垓,世间都有三归台。”《论语·八佾》有“管氏有三归”,三归,此处指市租。为逃避地租等剥削,曾在家乡三都中陂村聚族人成立“三都萃和会”而为豪强、官吏不容。又常抨击时弊,曾被诬陷下狱,“得泰州心斋(王艮)之心传”(《明儒学案·罗汝芳》),强调心的主导作用,“平时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罗汝芳谓“其学直接孔孟”。提出“大中学”即以儒家经典《大学》、《中庸》为据,创造出“大中学庸”一词,认为“此四字是孔门六经题旨,并认为可把大、中、学、庸四个字变成各自独立的哲学范畴,这是为儒学平民化而简化,也显示其对儒学的改造。”著作有《急救心火榜文》、《论大学中庸》、《耕樵问答》、《劝忠歌》、《劝孝歌》,清时编有《颜山农先生遗集》刊刻本,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颜钧集》。
颜钧世居永新三都中陂村,相传为唐代颜真卿的后裔。父亲名应时,为江南常熟训导,颜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自幼体质孱弱,智慧不开,被人视为痴儿。十三岁随父在常熟读书。十七岁时,父亲病故,仲兄颜钥又陷粮役,家道中落。颜钧因家贫不能继续读书,遂返乡,居家奉养寡母,一度苦闷不已。二十五岁时,经仲兄颜钥的引导,开始接触王阳明(守仁)的学说(手抄《传习录》),思想大变,自觉接受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二十八岁,服母丧期满,颜钧辞家出游,遍访吉安府内王阳明弟子,未遇一志同道合之人。公元1536年,颜钧再度访学,在北京得遇贵溪徐樾,从之学习三年,复由徐樾引荐,于公元1539年赴泰州王艮门下。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启蒙学派。他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泰州人王艮创立,历时两朝,风行天下,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艮于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从王守仁为师,学习、研究“王学”,为泰州学派奠定了基础。王守仁死后,王艮自立门户,在南京、泰州等地传道讲学,不少人前来求学、研讨,徐樾即王艮的弟子。泰州学派的主要观点以王艮的“淮南格物说”、“尊身立本”论为代表,以“格物”为宗旨,以“吾身”为本,“天下国家”为末,提出“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身正而天下归之,正己而物正也”(《心斋语录》)等观点,传授对象以下层群众为主,学说接近下层百姓。
颜钧在从师徐樾、王艮期间,既加深了对王阳明学说的理解,又深受王艮学说的熏陶,再加之游历四方,博闻广识,思想愈加深刻、成熟。王艮将儒学理论简易化、平民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颜均继承这一思想,并从自身和平民的现实生活去推解儒学,将王艮的“大成学”衍化为自己的“大中学”。所谓“大中学”即其所谓“大学中庸”之学。在颜钧看来,“大学中庸”体现了儒学的精神命脉,所以他称为“仁神正学”,这是他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理论。
颜钧的“大中学”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大中学是平民儒学,故其与官方儒学不同,不重在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是重在如何“做人”、“救世”。颜钧“大中学”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人应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他深深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大胆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反对程朱理学,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制也颇有微词。其叛逆思想和战斗性性格,在当时封建制度下是难能可贵的,其历史光辉是永恒的。
颜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目录书。纪昀等著。乾隆中修《四库全书》,每书卷首都有提要,后来汇集起来进一步统一加工成为《四库全书总目》200卷,乾隆二十九年(1774)因其卷帙太繁、翻检不易,另编《简目》,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编写工作。馆臣赵怀玉录出副本带出四库馆,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杭州刻版印行,比《总目》刻版行世早5年。后有乾隆六十年(1795)湖州沈氏刻本、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刻本等。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用广东书局官刻本标点排印,并用赵怀玉刻本补上后来删除的李清《诸史同异录》等10种“违碍书”的提要,改正了一些错字,将卷首的圣谕、职官、表文等附在后面,并编制了书名、著者索引,较为完善。1963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用这个纸型重印,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订正了一些错误,重新排印,更趋完善。本书20卷,卷1至卷4经部,卷5至卷8史部,卷9至卷14子部,卷15至卷20集部,分类体系与《总目》同。但四部大序、各类小序都已取消。存目6 793种提要,亦不在其内。提要较《总目》简明扼要。整个篇幅只相当于《总目》的十分之一。每书只记书名、卷数、著者,并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书的内容、品评书的优劣。鲁迅评价此书:“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第94页)
王氏兰谱
植物谱录。南宋王贵学撰。1卷。贵学字田叔。前有淳祐七年(1247)自序,称其嗜兰成癖,曾搜求五十品,随其性质植之,遂撰为此谱。全书分品第之等、灌溉之候、分拆之法、泥沙之宜、受养之地、兰品之产6篇。述种植、品评诸事,颇为详尽。可与赵时庚《金漳兰谱》互相参证。如“大张青”、“蒲统领”二品,赵书叙花、茎、根、叶之状,此书则述名之由来。明王世贞曾评为诸家兰谱之最佳者。对研究当时兰花品种、培植方法及文人艺兰风尚,颇有价值。有《说郛》、《山居小玩》、《香艳丛书》、《群芳清玩》等本。
丹阳真人直言
丹阳真人直言,金朝马钰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篇乃全真大师马丹阳在龙门山集会上为弟子讲道之言论,由其弟子记录整理成书。书中论述修道宗旨及修道者应注意事项,其要点有二。第一,修道须靠自己用力,别人代替不得。每日坐卧行住都是行道,「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第二,修道须养气全神。神全气固则法身轻举,永为神仙。
梦游录
小说集。唐任蕃(一作繁或翻)撰。一卷。蕃有《唐任蕃诗小集》已著录。是编杂取诸书,凡六篇,全编约四千余字。其中“樱桃青衣”、“邢凤”出自《异闻集》,“独孤遐叔”出自《河东记》,“沈亚之”条即沈亚之”《秦梦记》,亦出自《异闻集》,又称《异梦录》。“张生”、“刘道济”二条未知出处。皆以梦演说故事。有《古今说海》、《唐宋丛书》、《合刻三志》、《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竹斋集
诗集。三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明王冕撰。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至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即弃去,读古兵法。曾游大都 (今北京),泰不花荐以翰林院官职,不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生。相传朱元璋攻下婺州 (今浙江金华),授为谘议参军,旋卒。工画墨梅,学扬无咎,花密枝繁,行笔劲健,生意盎然;或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亦擅竹石。兼能刻印,相传以花乳石 (青田石 一类) 作印材,自他创始。作诗多描写隐逸生活,部分作品也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不拘常格。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中,叙其始末甚备。《明史文苑传》亦同。续高士传以为太祖欲授以参军,一夕卒。《浙江通志》据以列入《隐逸传》。是集凡诗集三卷,乃其子周所辑,刘基序。续集诗及杂文一卷,又附录吕升所为王周行状,则王冕女孙之子骆居敬所辑。王冕天才纵逸,其诗多遒劲之气,不拘常格。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颇为可贵。集中无绝句,惟《画梅》以绝句题之。续集所收,皆自题画梅诗。史称其隐居九里山时,种梅千株,自号梅花屋主。尤善画梅。求者踵至,以幅长短为得米之差。是集收入《四库全书》。
钦定兰州纪略
二十一卷。清阿桂等奉敕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初,甘肃循化(今属青海)伊斯兰新教首领苏四十三,自称回王,领导撒拉族人民起义,一路上攻势凌厉,斩关夺隘,迅速攻克河州(今临夏),趋兰州,清廷急派军机大臣和珅、阿桂等率军镇压。闰五月底,清军将苏四十三等团团围住。苏四十三在面临断水的危急形势下,镇定自若,“设誓共死”(卷十),最后壮烈牺牲,起义军战士也无一人投降。乾隆四十六年,阿桂等奉敕纂修《兰州纪略》,次年书成,并经高宗钦定。本书包括天章一卷、正文二十卷,自乾隆四十六年三月陕甘总督勒尔锦奏报苏四十三起义始,至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高宗赦免王禀望冒灾捏赈案犯、兰州知府杨士玑等罪止,详细叙述了甘肃伊斯兰教中新、老教派的争教及清廷“帮扶老教”、“尽洗新教”导致斗争加剧的情况,记载了清廷镇压苏四十三起义始末。同时,该书还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记载了清廷处理甘肃布政使司、后任浙江巡抚王亶望冒灾捏赈案,反映了清代中叶各种官吏贪污纳贿的严重程度。本书后收入《四库全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