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

- 姓名:沈曾植
- 别名:字子培,号乙庵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嘉兴人
- 出生日期:1850
- 逝世日期:1922
- 民族族群: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藟轩、持卿、乙葊、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任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外调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制度。这期间,他主张变法,支持维新活动。三十三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后,曾植于次年署理安徽布政使,并护理巡抚。宣统二年(1910)以病归,辛亥革命后,侨寓上海。1914年春,浙江设立通志局续修《浙江通志》,聘曾植任总纂。未几,局裁,编修中辍。此后,与郑孝胥、姚文藻等时相往还;在上海等地与康有为等一批清朝遗老关系密切,参与溥仪复辟活动。1917年7月,张勋复辟,曾植赴北京参加,任“学部尚书”。张勋复辟失败后,闲居上海,从事学术研究,其寓所海日楼中常有中外学者名流前往质疑问学,被尊为“中国大儒”。1922年11月卒于上海。康有为谈艺论学,对沈曾植极为钦服。王国维自1915年春在上海结识沈曾植后,经常与其切磋学问,在学术研究上得到很大帮助。
沈曾植治学严谨博大,综览百家。后专治辽金元三朝历史、边疆历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事,开辟了前人未窥的新领域。清末任刑部贵州司主事凡18年,潜心研究古今律令,亦有独到成就。王国维称赞其成就足可与清代著名学者顾亭林等人相俦,其成就的深度超过龚自珍、魏源,其精处胜过戴震、钱大昕,称为“学术所寄”、“邦家之光”。生平著述繁富,有《汉律辑补》、《晋书刑法志》、《蒙古源流笺注》、《元经世大典笺注》、《西北舆地考》、《海日楼诗集》、《曼陀罗呓词》等。
沈曾植工诗词,擅长书法。其诗崇孟郊,而所作洁净精妙,又近于陆游。其书法取法钟繇、索靖,晚年吸取黄道周、倪元璐的精华,参以爨宝子碑法,变态多姿,奇取横出,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卓然成一代大师。晚年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在艺术上却富于创新,对后人影响颇深。
沈曾植弟沈曾桐,字子封,清末翰林,曾官广东提学使等职,亦有文名。
沈曾植故居在嘉兴城区姚家埭,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其墓在今嘉兴郊区马桥乡笮篰村,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子沈慈护、媳劳善文(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于20世纪50年代将嘉兴住宅捐献给政府,把沈曾植所遗文物分别献给浙江省和嘉兴市文物管理部门。
沈曾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谈艺录
《谈艺录》虽成书于上个世纪40年代辗转流徙、国步艰危之际,然而钱锺书先生通今通古,学兼中西,因而此书兼收并采,纵论古代各家诗文之优劣得失,尤其是唐以后重要诗家,分肌擘理,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与哲思,是钱锺书先生《管锥编》最重要的著作。 然而钱锺书先生行文汪洋恣肆,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据统计,本书引述宋以来诗话130种,引述西方论著500余种,对于普通人阅读无疑障碍重重。本书分鉴赏论、创作论、作家作品论、文学评论、文体论、修辞、风格七个部分,遴选《谈艺录》原文一百余则,将所论诗人、作品、用典一一注明,每则之后有题解,以浅近的现代语体阐释每篇的命意,融会贯通,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钱先生的原著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
唐贤三昧集
诗总集。清王士禛编。三卷。录盛唐四十三家诗四百四十六首,以王维、孟浩然、高適三家分领各卷。自序引宋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唐司空图“妙在酸咸之外”的论诗宗旨,并称“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故所选以王维(一百十一首)及孟浩然(四十八首)二人居多,占全集三分之一以上;李、杜不录,盖仿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体例。书名“三昧”,指的是超悟、空灵的境界。按士禛论诗,本主神韵之说,此编用意亦在贯彻其诗学主张,以矫正明格调论者专事模拟盛唐人体貌的倾向。但一味宗尚神韵,又不免带来偏颇。清翁方纲谓其“以盛唐诸家,全入一片空澄澹泞中,而诸家各指其所之之处,转有不暇深究者”(《石洲诗话》),清乔亿讥其“读古人诗,不于本领作用处求之,专赏其气味词调,及一二虚字传神,以为妙道”(《剑溪说诗》),均切中肯綮。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四库全书》曾加采录。另吴煊、胡棠有《唐贤三昧集笺注》,乾隆五十二年(1787)听雨斋刻本;后黄培芳又在笺注本上加以评点,有光绪翰墨园刻本;余如姚鼐、潘德舆等亦有评点本行世。为此书续编者,清史承豫有《唐贤小三昧集》三卷《续集》一卷,续选唐至德、大历间四十八家诗六百余首,有抄本流传;又有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三卷,更续选唐贞元、元和以后人诗,抄附《唐贤小三昧集》后。
平台纪事本末
不分卷,未著撰作人姓名。该书的断限为: 自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台湾林爽文发动反清起义起,至乾隆五十三年五月镇压起义的清军撤离台湾止。书的作者在追述了林爽文的身世和以天地会组织群众的情况后,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林爽文起义从酝酿、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林爽文起义爆发后,起义军一路上势不可挡,接连攻陷了彰化、诸罗二县,直逼台湾府城。虽然该城未被攻下,但闽浙总督常青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一筹莫展,只得浚沟濠、修城栅,进行消极防御;而台湾总兵柴大纪“每战小衄,皆以捷闻,有识者为之寒心”。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只得撤了常青、柴大纪的职,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陕甘总督福康安为将军,征调各路清军十余万人、战船数千只,经过几个月的激战,才俘获了林爽文,镇压了这次起义。该书最后还记载了乾隆为“嘉平台湾之功”所采取的几个措施:命在台湾嘉义县为福康安等人建立生祠,又在紫光阁为镇压起义出力的清军将领绘画图像,乾隆亲制“赞词”。该书成书时只有钞本。后来,《台湾文献丛刊》 (第十六种) 有标点本问世。
呻吟语
靖康稗史之一。一卷。撰者及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此书虽然没有作者题名,但在书后有一跋语,介绍了此书成书的大概情况,对我们了解此书颇有参考价值。据跋语所称:此书是由作者和其父共同编辑而成。作者的父亲曾随宋二帝等人北行,后来根据他亲见确闻之事,以及佚名者所作《上京札记》和钝者《燕山笔记》与金人萧庆《杂录》等有关记载,按编年纪事的体例,初编成书。后又屡经删改,以求实传信,终生未能定稿。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
律学著述。明智旭辑。一卷。作者在前言中称,此书系《沙弥十戒经》的重辑本,以补袾宏辑本之不足。全书分十戒、威仪二门,威仪门中含敬大沙门至比丘六物名相,共二十六章。书尾有附录,摘录三藏典籍中的有关论述。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贲撰。又作新译仁王般若经疏、新翻仁王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唐代不空所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之注释书。卷上一之冒头略解经题,次立叙经起意、明经宗体、所摄所被、正解本文等四门,并解说经之大意及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