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崱

黎崱
  • 姓名:黎崱
  • 别名:字景高,号东山、静乐
  • 性别:
  • 国籍:越南
  • 出生地:越南陈朝爱州(位于今越南清化省)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黎崱[zè],字景高,号东山、静乐,约生于13世纪60年代,古代越南史学家、文学家。越南陈朝爱州(位于今越南清化省)人,黎崱为东晋交州刺史阮敷后裔,世居爱州,幼时过继给舅父黎琫为子,改黎姓,教习书,九岁试童科。青年时,仕安南国(越南古称)陈朝,为侍郎,后为陈圣宗侄、静海军节度使、彰宪侯陈键幕僚。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朝举兵南征,安南国王陈圣宗弟昭国王陈益稷率陈键等降附。安南兵邀击,陈键战没,黎崱抱其尸驰数十里瘗之,随陈益稷赴大都。元世祖封陈益稷为安南国王,授黎崱从侍郎,后授同知安暹州事,寻加奉议大夫、佥归化路宣抚司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曾再次举兵,送所封安南国王陈益稷返越“就国”,黎崱应命随军。但元军失利,以炎瘴班师,黎崱重回中土,侨居汉阳,约在14世纪40年代或稍后,卒于斯,寿八十左右。著有《安南志略》《黎佥事集》《静乐稿》《郎官湖小志》等。


授有“官职”的黎崱,却在汉阳度过五十余年的隐居生活。黎崱“性冲退,薄声利,嗜文章。晚自号静乐”。在穷研典籍,专心著述之余,或种竹养花,或游山玩水。他与当时名士或有来往,或诗词酬唱。黎崱邸舍凤栖别墅,又称飘然楼,在凤栖山秋兴亭东、郎官湖畔。凤栖山在汉阳城东部,北距大别山(今汉阳龟山)一里,俗称凤凰山。山有名胜甚多,唐代所建秋兴亭最著。清同治《续辑汉阳县志》载:“(黎)东山飘然楼在秋兴亭东,今废。”明慎蒙《山栖志》也载:“元黎崱,安南人,居汉阳郎官湖之上,著书种树,环堵萧然,宾客过从无虚日。常以远人自待,惟志山水,余不屑意。”元代曾任广州路学教授的傅若金在《和黎别驾》诗中如此形容凤栖别墅风光:“山中野屋连修竹,门外溪流半落花。偶入青峰得樵径,去寻白鹿到仙家。”“手种松株逾十寻,家藏书卷值千金。溪云已任行时满,山雪兼从坐处深。”中书左丞许有壬的诗《次黎东山凤栖别墅韵四首》其一诗如是形容黎崱侨居生活:“风漪翠舞躬耕稻,云锦红酣手中花。杖策寻君迷不得,有书声处是君家。”晚年的黎崱常怀念故国,又以乐观的心境,“觞咏”、“远游”点缀“隐居”生活。与他有交往的当时名士的诗文中都有记述。

黎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台湾游记

台湾游记

本书(一册九六面五七、六○○字)为一集刊,共收游记与日记各两种,合题曰「台湾游记」。一为池志徵撰「全台游记」,係录自「惜砚楼丛刊」。作者浙江人,清光绪十七年冬来台游幕,迄二十年中日之役起,始仓皇内渡。三载之间,足迹几历全台;遂就其当时之日记删削而成「全台游记」一卷。二为吴德功撰「观光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作者里居、略历,见第四五种「实施两案纪略」篇。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三为施景琛撰「鲲瀛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铅印本。作者福建长乐人,民国元年二月奉檄渡渡台调查实业。在台十八日,连同往返将及一月;所记即此一月间之行程与考察之所得。后附诗二十九首,多为与人交往酬酢之作。四为张遵旭撰「台湾游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油印本。作者直隶南皮人,民国五年四月以福建省长所派代表名义参观「台湾劝业会」并作游览。所记则为「劝业会」之内容及访台十八日间之经过。

琼英小录

琼英小录

一卷,成书于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俞樾闻知浙江布政使刘树堂藩署中有琼花,作绝句乞赠;收到所赠琼花,以为聚八仙,口占一绝;其实琼花与聚八仙实一物而异种,因而为刘树堂赋长歌;俞樾给诂经精舍诸生出考题“杭州琼花歌”,见到丁丙送来明人杨端《琼花谱》,于是作《杭州琼花歌》;且为辨别古今琼花差异而绘《琼花图》,又成二绝句,以写未尽之意。其中《闻浙藩署有琼花,戏作小诗,乞刘景韩方伯翦赠一枝》《越日琼花至,实即聚八仙也,口占一绝句》《景韩方伯索作琼花诗,为赋长歌》《杭州琼花歌》等四首又见于《春在堂诗编》十四《壬癸编》。

易纬辨终备

易纬辨终备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辨终备》,一作《辨中备》。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后汉书·樊英传》注:《易纬》凡六,为《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而终以此篇。马氏《经籍考》皆称为郑康成注,而《辨终备》著录为一卷。今《永乐大典》所载仅寥寥数十言,已非完本。且其文多近《是类谋》,而《史记正义》所引《辨终备》,孔子与子贡言世应之说,与此反不类。或其书先佚而后人杂取他纬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然别无可证,姑仍旧题云。”

施公案

施公案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原名《施案奇闻》,又名《百断奇观》,最初只有八卷九十七回为正集,续集一百回(不分卷),以后又有二续、三续、四续,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集刊《施公案》达十续,发展为五百二十八回。作者姓名生平不详,可能由说书底本经文人改编加工而成。小说主要写清康熙年间朝廷地方使官施仕纶察诉断案的故事。其中穿插一些绿林好汉争斗的情节。施仕纶长相奇特,“腿歪,手��、足跛、口偏”。 但却被塑造成“清似水、明似镜、断事如神”的“能吏”。他秉性正直、刚烈不阿,只要与民有害的事必欲除之。小说意在塑造一个“包青天”式的形象。但他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顺天府尹任上本要治九门提督纵子之罪,可当他收到20封银子之后,便一声不吭了;面对桃杏村喊冤告穷的老婆子他说:“世上也有告穷的吗?这是你生成的八字”。在施仕纶身上,正直和虚伪交织,封建和侠义结合。这是作者思想局限所致,因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施公案》所表现的另一个“侠士”黄天霸,本为施仕纶的仇人。但深为其“大义”感动。成为施仕纶的贴身保镖。在他身上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忠义并举的形象。恶虎庄施仕纶被绿林好汉武天虬、濮天雕所捉,黄天霸闯庄救主,终于“镖死武天虬,自刎濮天雕、火烧恶虎村”,《施公案》是侠义和公案合流创作的先导,具有民间通俗文学的特点,是此类作品中较有影响的一部。《施公案》现存最早的是道光四年(1824)刊本,1982年宝文堂书店再版该书。

鬻子

鬻子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者“坐策国事”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遗阙”。每篇只有短短一章,寥寥数语,缺漏不全。每篇所标篇名,多生涩费解,所标篇次,也大都前后紊乱,因此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明朝学者宋濂在《四部正讹》一书中指出:“今本《鬻子》,其文质,其义宏,实为古书无疑,”

华严法界玄镜

华严法界玄镜

凡二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法界观玄镜、法界玄镜、玄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为华严宗初祖杜顺所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本书作于华严大疏之后。书名玄镜,系根据‘一镜摄九镜’之譬喻而来。内容系就杜顺所说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法界三观,而述说四法界,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总具四种之理。又主张十玄门系出自周遍含容观之十门等。宗密之注华严法界观门即承本书而作之简要注释,而华严法界观门之广为流布,可谓深受此二书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