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应甲

乔应甲
  • 姓名:乔应甲
  • 别名:字汝儁,号儆我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西临猗人
  • 出生日期:1559年
  • 逝世日期:1627年
  • 民族族群:

乔应甲(1559年-1627年),世称乔阁老,字汝儁,号儆我,山西临猗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二十年(1592)成进士。历任湖北襄阳府推官、四川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南京督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等职


初授湖北襄阳府推官,在襄阳六年,政绩卓著。三十年(1602)提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嗣后在京候旨,目击京师骚乱不靖,遂仿唐十渐疏作“巡城十渐条陈”上奏,不久,京都积弊为之一清。


万历三十一年(1603),“妖书——《续忧危竑议》事起,循万历《忧危竑议》体例,谓郑贵妃害太子事,语涉首揆沈四明,后署四川道监察御史乔应甲刊行。神宗令应甲廷对,应甲以“从来妖书毁谤别人,从无自我署名的道理”回奏,遂置不问。时沈四明上奏弹劾楚宗室,而吏部侍郎郭江夏袒护之,沈即疑“妖书”出于郭手,而嗾使门人钱给事诬告郭,乔应甲又上奏称钱给事附沈杀人媚人,并为楚宗室辩。沈四明为此忌恨应甲,放其巡按淮扬。


应甲巡淮扬,睹总漕淮抚李三才“性不能持廉”(《明史》李三才传语),以“五好十贪”书木板上传之于衙门,遂与三才交恶,并由此于衅于东林。


万历三十三年(1605),应甲请假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调浙江道御史。次年,东林主持京察,应甲几遭大祸,经吏部侍郎潇宣化等力争乃免,但亦用“年例”外任,即告归里。


又丁忧两次,家居达13年之久。


万历四十三年(1615),曾以太常寺少卿召,应甲不就。家居期间,协助地方调整田赋积弊,废除冗烦手续,民颇称便;又倡民疏浚涑水河道,据蓄水池曰“砚凹翠”,即防水患,又利农灌。


明登莱巡抚袁可立题碑天启四年(1624),起任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在道陈言几十疏,言赵南星之遂,李三才之横;力攻高攀龙、孙琮、曹于汴,并攻魏大中等,末言:“东林得淮抚则暗有所恃,淮抚得东林则两有所挟”。请将三才托汪文言贿谋起升,房可壮特疏举荐,乞取各官保疏,参疏,俱付史馆记载。应甲力剖门户党局之意由此可见。


天启五年(1625),改以御史大夫巡抚陕西,严搜括,清透支,儆官邪,绝贿赂,吏治为之一清。尝主持杖死鱼肉百姓的国舅曹应祥,民皆称快。应甲巡陕时,适逢陕北大祲,饥民流窜。延绥巡抚请兵剿除,应甲以饥民宜抚置之不问。其后李自成揭竿而起,封建卫道者以肇于应甲抚而不剿之罪,而闯军途经猗氏则称乔为清白吏,一字不褒,荣于华衮。 天启六年(1626),应甲被升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掌院,为谣言中伤而听候处置。应甲再上疏乞休,得以新衔致仕。 天启七年(1627),病卒于家,终年69岁。墓碑为兵部尚书袁可立所题,额曰:“乔阁老墓在县东五里,明天启甲子学士乔行健葬此,山东登莱巡抚袁可立题碑。”


崇祯年间,东林党得势,大捕天下阉党,时应甲已死,子孙曾受牵连被拘。


遗著有《便民实政》、《三实奏章》、《看山集》正续、《难焚草》(诗集)、《咫园诗集》等,均散佚,唯《半九亭集》(8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乔应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浪漫主义宣言

浪漫主义宣言

《浪漫主义宣言》是安兰德唯一一部对创作、阅读、艺术、人生与娱乐等诸多精神产物进行彻底批评和完整评论的作品集。被称作充满尖锐批评和辛辣讽刺的安兰德版艺术与人生,它不仅仅是解读《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等作品的重要参考,也是阅读艺术、阅读时代大潮流的优秀指导。书中安兰德认为她的时代没有艺术,浪漫主义早已销声匿迹,顶级的、纯粹的、始终如一的艺术家少之又少。在本书收录的文章中,受到她讽刺和批评的艺术家大多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小说奖,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但安兰德依然担心他们所引领的艺术航向。

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

1985年初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初版收录文章64篇,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他多次撰写回忆文章,内容翔实,感情深挚,文笔淳厚。许寿裳笔下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另一方面,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特别所以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许寿裳是最能理解鲁迅的同时代人,鲁迅的伴侣许广平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历代甲子考

历代甲子考

明末清初黄宗羲撰。一卷。前有序,即《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说明历代甲子,自鲁隐公元年己未(前722)以下,载籍皆可考据,无有异同;自隐公以上,其说不能归一,《汉志》与《史记》不同。黄道周主《史记》之说,宗羲以其与《尚书》不合,谓当从班氏以武王克商为己卯岁,历引《尚书》及《竹书纪年》作证。经其推定,共列七十三个甲子,第一甲子为黄帝元年,第七十三甲子为明天启四年(1624)。

东汉会要

东汉会要

记述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会要体史书。徐天麟著。主要版本有明南雍刊本,清岭南学海堂刊本,江苏书局本,广雅书局重编校刊“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校点本为最佳。记东汉典章制度等事。取材于范晔《后汉书》,并参司马彪《续后汉书》、刘珍等《东观议记》及《汉杂事》等,仿《唐会要》体例编成。全书分帝系、礼、军、舆服、文学、历数、封建、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方域、蕃夷等15门,384事。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清道乐说,德晋记录。卷首收序、行由;卷一收住贵州兴隆卫龙山寺语录。住四川遵义府南隅里玉泉寺语录、住重庆府华严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机缘、拈颂;卷三收单颂、杂著、印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