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应甲

- 姓名:乔应甲
- 别名:字汝儁,号儆我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西临猗人
- 出生日期:1559年
- 逝世日期:1627年
- 民族族群:
乔应甲(1559年-1627年),世称乔阁老,字汝儁,号儆我,山西临猗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二十年(1592)成进士。历任湖北襄阳府推官、四川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南京督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等职
初授湖北襄阳府推官,在襄阳六年,政绩卓著。三十年(1602)提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嗣后在京候旨,目击京师骚乱不靖,遂仿唐十渐疏作“巡城十渐条陈”上奏,不久,京都积弊为之一清。
万历三十一年(1603),“妖书——《续忧危竑议》事起,循万历《忧危竑议》体例,谓郑贵妃害太子事,语涉首揆沈四明,后署四川道监察御史乔应甲刊行。神宗令应甲廷对,应甲以“从来妖书毁谤别人,从无自我署名的道理”回奏,遂置不问。时沈四明上奏弹劾楚宗室,而吏部侍郎郭江夏袒护之,沈即疑“妖书”出于郭手,而嗾使门人钱给事诬告郭,乔应甲又上奏称钱给事附沈杀人媚人,并为楚宗室辩。沈四明为此忌恨应甲,放其巡按淮扬。
应甲巡淮扬,睹总漕淮抚李三才“性不能持廉”(《明史》李三才传语),以“五好十贪”书木板上传之于衙门,遂与三才交恶,并由此于衅于东林。
万历三十三年(1605),应甲请假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调浙江道御史。次年,东林主持京察,应甲几遭大祸,经吏部侍郎潇宣化等力争乃免,但亦用“年例”外任,即告归里。
又丁忧两次,家居达13年之久。
万历四十三年(1615),曾以太常寺少卿召,应甲不就。家居期间,协助地方调整田赋积弊,废除冗烦手续,民颇称便;又倡民疏浚涑水河道,据蓄水池曰“砚凹翠”,即防水患,又利农灌。
明登莱巡抚袁可立题碑天启四年(1624),起任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在道陈言几十疏,言赵南星之遂,李三才之横;力攻高攀龙、孙琮、曹于汴,并攻魏大中等,末言:“东林得淮抚则暗有所恃,淮抚得东林则两有所挟”。请将三才托汪文言贿谋起升,房可壮特疏举荐,乞取各官保疏,参疏,俱付史馆记载。应甲力剖门户党局之意由此可见。
天启五年(1625),改以御史大夫巡抚陕西,严搜括,清透支,儆官邪,绝贿赂,吏治为之一清。尝主持杖死鱼肉百姓的国舅曹应祥,民皆称快。应甲巡陕时,适逢陕北大祲,饥民流窜。延绥巡抚请兵剿除,应甲以饥民宜抚置之不问。其后李自成揭竿而起,封建卫道者以肇于应甲抚而不剿之罪,而闯军途经猗氏则称乔为清白吏,一字不褒,荣于华衮。 天启六年(1626),应甲被升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掌院,为谣言中伤而听候处置。应甲再上疏乞休,得以新衔致仕。 天启七年(1627),病卒于家,终年69岁。墓碑为兵部尚书袁可立所题,额曰:“乔阁老墓在县东五里,明天启甲子学士乔行健葬此,山东登莱巡抚袁可立题碑。”
崇祯年间,东林党得势,大捕天下阉党,时应甲已死,子孙曾受牵连被拘。
遗著有《便民实政》、《三实奏章》、《看山集》正续、《难焚草》(诗集)、《咫园诗集》等,均散佚,唯《半九亭集》(8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乔应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约婚夫妇
小说以十七世纪早期米兰暴动、三十年战争和大瘟疫为背景,以农村织工伦佐和农家姑娘露琪亚这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和争取自主婚姻的斗争为主线,描绘十七世纪意大利各阶层人物及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异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要求,小说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记载当时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在意大利,本书如同但丁《神曲》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大众极为珍视和喜爱它,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每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曾在学校里琅琅吟诵过它的精彩篇章。本书也深受我国读者欢迎和喜爱。
瓦格纳事件
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这是本篇幅很小的书,共有序、正文12节,还有2则附言。尼采在书中称赞比才的音乐而贬抑过去好友瓦格纳及其代表的浪漫主义为颓废的音乐。他认为瓦格纳是欧洲近代文化疾病的表现,因此做了此书来分析这个“个案”。
公是集
宋代诗文别集。54卷。。刘敞著。刘敞字原父,号公是。此书是刘敞生平所著诗文的汇集,《宋史·艺文志》称《刘敞集》75卷。其弟刘攽所作《序》称公是先生总集75卷,计古诗20卷、律诗15卷、内集20卷、外集15卷、小集5卷。原书不存,《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重新编排为54卷。卷1至卷4为赋,卷5至卷29为各体诗,卷30为制诰,卷31至卷33为奏疏,卷34、35为表、序,卷36为记,卷37为义,卷38至卷40为论,卷41为议,卷42为说,卷43至卷45为书启,卷46至卷48为杂著,卷49为碑辞、箴、赞,卷50为文,卷51为家传、行状,卷52、53为墓志,卷54为石记。刘敞与其弟刘攽皆以文章名重一时,而刘敞更是“才思极多”。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称其“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屠老庄之说,无所不通。为文章尤为敏赡”(《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刘敞为文议论宏博,文词灿烂,风格古雅。其诗亦典雅丽则,集中多酬答唱和之作。其绝句清新可爱,如《微雨登城》2首、《春草》、《柳河》等。有《四库全书》本。
二希堂文集
十二卷。清蔡世远 (1681—1732)撰。蔡世远字闻之,号梁村。漳浦(今福建)人。康熙、雍正时学者、古文家。康熙二十四年 (1685)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文勤。著有 《二希堂文集》。此集共十二卷,卷一至卷四为序,卷五为记,卷六为传,卷七、卷八为论、说、书,卷九为墓表、志铭、行状,卷十为祝文、祭文,卷十一为杂著,另将《圣主躬耕耤田赋》、《圣主亲诣太学颂》、《清海平定诗序》、《日月合壁五星联珠颂》、《河清颂》、《乐善堂文钞序》六篇合为一卷,列于卷首 “以志荣遇”。全集共收文一百七十二篇。刊于雍正八年 (1730)。卷首有雍正八年乾隆帝在藩邸时所作序以及皇五子、平郡王序,目录之后有其门人雷鋐跋。取名“二希堂”,据蔡世远自称:“学问未敢望朱文公(熹),庶几其真希元(德秀);事业未敢望诸葛武侯 (亮),庶几其范希文 (仲淹)。”说明他以古代贤人自期。此集为 《四库全书》所著录。
学易记
九卷,元李简著。自序称:“在东平时,与张中庸、刘佚庵、王仲徽聚诸家《易》,节解取之。张与王意在省文, 刘之设心务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后来观者去取。”又称:“己未(1319年)岁取向所集,重加去取。”则始博终约,盖非苟作,故多根据之说。《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以采辑历代《易》家之说为主,凡录《子夏易传》以下六十四家解说,一一标明姓氏;或有集数人之说为一条者,亦注曰“兼采某某”;又有不注者,则为李简自立之新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大抵仿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之例。
警世钟
近代陈天华著。作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初刊于日本东京。全书两万余字。指出当时中 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亡国灭 种就在眼前”的深重危机。呼吁“做官的”、“当兵的”、 “世家贵族”、“读书士子”、“富的”、“穷的”、“新旧两 党”、“江湖朋友”、“教民”、“妇女”等各个阶层、各种职 业的中国人警醒起来,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和满清政 府的斗争,担负起救国的责任。本书曾多次为革命党人秘密翻印。清政府则多次下令查禁,上海当局并于 1904年制造了“警世钟案”,迫害书商。后编入《陈天华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