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娜·穆迪

- 姓名:苏珊娜·穆迪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加拿大
- 出生地:英国
- 出生日期:1803年12月6日
- 逝世日期:1885年4月8日
- 民族族群:
苏珊娜·穆迪(1803年12月6日-1885年4月8日)生于斯特里克兰,英国出生的加拿大作家。
苏珊娜·穆迪出生萨福克(郡)的邦吉。她是家族中最小的妹妹。她于1822年写了她的第一本儿童读物,并在伦敦出版籍。1831年4月4日,她与约翰·穆迪结婚,穆迪曾在拿破仑战争中服役,是一名退休军官。1832年,苏珊娜·穆迪与丈夫和女儿一起移民加拿大。全家人在彼得伯勒以北莱克菲尔德附近的杜罗镇的一个农场定居,她的兄弟塞缪尔·斯特里克兰 (Samuel Strickland)(1804-1867年)在那里创立了博物馆。该博物馆前身是一座圣公会教堂,可俯瞰苏珊娜 (Susanna) 奥托纳比 (Otonabee) 河。博物馆保留了塞缪尔以及她的姐姐作家凯瑟琳的文物,凯瑟琳与约翰穆迪的一个朋友结婚,并在苏珊娜和约翰前几周移民到同一地区。穆迪在加拿大写作,她的信件和日记包含有关殖民地生活的宝贵信息。她观察了当时安大略偏远地区的生活,包括当地风俗、气候、野生动物、加拿大人和最近的美国定居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和被称为“蜜蜂”的社区工作。其实她并不喜欢这个工作。。她在1836年经历了经济萧条,她的丈夫在1837年在加拿大叛乱中参加了反抗威廉·里昂·麦肯齐的民兵组织。作为一名中产阶级的英国女性,穆迪并不特别喜欢她所说的“丛林”。1840 年,她和她的丈夫搬到了贝尔维尔,她称之为“空地”。她同情罗伯特·鲍德温领导的温和改革者,同时对威廉·里昂·麦肯齐等激进改革者持批评态度。她的丈夫同意她的观点,但作为贝尔维尔的警长,不得不与家庭成员和支持者合作。她丈夫去世后,她留在贝尔维尔,与她的儿子罗伯特住在一起。她于1885年4月8日在安大略省多伦多去世,葬于贝尔维尔公墓。
苏珊娜·穆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巴黎的忧郁
《巴黎的忧郁》于波德莱尔身后出版,集结了诗人生前在完整构思下创作的五十首诗作,以散文诗的形式对现代社会图景进行了抽象化与艺术化的处理。《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波德莱尔创造了“poème en prose”一词,为长期存在但声音微弱的反传统韵律与拆解诗歌的尝试正名,被誉为散文诗的鼻祖。《巴黎的忧郁》以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颠覆了同时代诗歌中的韵律与结构,借由感官化、意识流的形式,将个体意识与十九世纪的巴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诗人直言,这是“另一本《恶之花》,但更加自由、细腻、辛辣”。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瓷器专著。许之衡著。分上、下两卷,每卷各5节。上卷是:概说、说窑、胎釉、彩色、花绘。下卷是:款式、瓶罐、杯盘、杂具、疵伪。此书眉目清楚、文字简练,并对疵伪有独特主张。认为:“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
养老奉亲书
亦名 《奉亲养老书》、《寿亲养老书》、《养老全书》。北宋·陈直撰,一卷。成书不晚于1085年。书分上、下两籍。上籍载录十六种老年常见病的饮食疗法,方药虽采自《太平圣惠方》、《食医心镜》等书,但颇多心得与发明;下籍论述老年的形证脉候、性气嗜好、宴处起居、忌戒保护、四时摄养之法与用药诸方,多发前人所未发。全书理法一线贯穿,方药大体完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元养生家如周守忠 《养生类纂》、张果 《医说》、邱处机《摄生消息论》等,皆争相引用,奉为圭臬;元代泰宁总管邹铉的高祖、叔祖、二母夫人均用此书之法备极荣养,“皆年过九十”,邹铉本人依之调理,亦寿逾七旬。邹铉不仅对陈直尊崇备至,自号“敬直老人”,而且于公元1307年将本书加以整理,续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明·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所载方药,亦大抵本于此书。传本有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虎林氏文会堂本、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胡文焕《格致丛书》本、《格致丛书选钞三种》本、经锄堂抄本、民国·唐成之家藏抄本等。陈直,宋神宗 元丰 (1078~1085年) 时人,曾为承奉郎、泰州兴化(今属江苏) 县令。
陈先生内丹诀
陈先生内丹诀,北宋道士陈朴撰。《通志‧艺文略》着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作者自称于元丰戊午年(1078)游南都,遇淮南野叟授以内丹诀,因记录成书。其丹诀分炼丹工夫为九转,每转以七绝诗歌一首、《望江南》词一阙为颂,又以口诀一段详述其修持法要。所述丹法自成一家,与钟吕内丹派诸家不同。大略谓天一真水藏于胆中,为性命之根,阴阳合和,降而成丹。其下手工夫以静坐闭息为主,使真气周流,水火相交,结成玄珠。又特重换形,谓此功法能使行功者形神俱妙。据说丹成三转可成地仙;丹成六转,则换尽凡形而成仙质,飞举上升犹如流星;丹成九转,则功行俱全,飞列仙班。
资治通鉴考异[四库本]
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等人所撰成的《资治通鉴》,共294卷,共参考正史之外各种杂史著作322种,历经19年最后完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编撰《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比较各种史料,辨明选定的理由,同时撰写了《考异》一书,作为副产品,共30卷,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与《资治通鉴》同奏于朝。《资治通鉴》的编撰,常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洪迈《容斋随笔》曾指出,其书所用材料,包括《河洛记》、《魏郑公谏录》、《李司空论事》、《张中丞传》、《凉公平蔡录》、《邺候家传》、《两朝献替记》、《金銮密记》、《彭门记乱》、《平剡录》、《广陵妖乱志》等等。所列不过偶举数端,实际数目远不止此。这些稗官野史,往往多记传闻异事,喜造虚言,司马光对比,即多写成考异。考异一方面是对史料的真伪加以辨驳,一方面又以存异的形式保存了有争议的史料,可供读者重新加以研究。《资治通鉴》所参考过的二三百种书籍,大半以上原书已经散失,赖《考异》得以保存,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以往史书的注释,以裴松之《三国志注》最为详善,能详引诸书错落之文,而折衷之以归一是。但由作者在书中自陈材料去取之由的,却无先例。《资治通鉴考异》开创了这一方法,其态度严谨客观,故多为后人所取法,被称为“考异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都承袭这一体例,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该书与《资治通鉴目录》30卷一起,原与《资治通鉴》并行。自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始散入于正文之下,随文而见,目前通行的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标点本即此。单行本仍有刊行,但较为少见,有《四库全书》据明初刻本刊本等。
论事
音译《迦他跋陀》,亦称《论争说》(巴利文Kathavatthayakarana)。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第三次结集时由目犍连帝须(Moggaliputta-tissa)所作。作者站在大寺派的立场,对部派佛教的其他各派的观点作了解说和批判。全书共二十三品,二百一十七论。从内容上看,本论涉及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基本问题,特别是部派佛教各派主要争论的观点都有所体现,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本论采用了问答体形式,并未有标明是哪一家的观点,阅读时须借助觉音的注疏。研究者认为本论约成于佛灭四百年,亦即出自南方六论之后。南传佛经《弥兰陀王所问经》中曾有不少教义分析,谈到五百正见、五百异见等问题,表明该经与本论有很大的关系。近代译本不少。1915年里斯·戴维夫人(Mrs. Rhys Davids)等将其译成英文本《争论之要点》(Point of Controversyof Subjects of Discourse),由巴利圣典会出版。日译本载《南传大藏经》卷五七、五八。另有日本学者佐藤密雄和佐藤良智共译的单行本(包括觉音注),由大东出版社于昭和八年出版。俄国学者米纳耶夫(Minayeff)也刊行过部分原文。





![资治通鉴考异[四库本]](/d/file/books/d91dd29f7e82193a2efb70be01c1194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