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哀士

- 姓名:西哀士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弗雷瑞斯城
- 出生日期:1748年5月3日
- 逝世日期:1836年6月20日
- 民族族群:
埃马纽尔·埃贝·西哀士(Emmanuel Abbe Sieyes,1748年5月3日-1836年6月20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理论家和活动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803)。1748年5月3日生于普罗旺斯省弗雷瑞斯城一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曾在巴黎大学接受神职教育,1787年任沙特尔教区代理主教和执法官。1788~1789年,他先后发表关于第三等级革命的小册子《论特权》、《对于1789年法国代表所能采取的措施的看法》、《什么是第三等级?》等,尤以后者影响最大。1789年初被选为巴黎第三等级代表,出席三级会议。他主张第三等级单独集会,改称国民议会,草拟 6月20日"网球场誓词",倡议把议会迁往巴黎,创办布列塔尼人俱乐部(雅各宾俱乐部前身)。参加起草《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反对废除什一税、没收教会财产。1792年,西哀士被 3个郡选入国民公会,坐在平原派席位,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1795年任救国委员会委员,由于反对1795年宪法,拒绝参加督政府。1797年果月政变时,他主张放逐所有贵族。西哀士曾任五百人院议长、驻柏林大使。1799年9 月任督政府督政。积极参与拿破仑·波拿巴雾月政变。政变后西哀士和拿破仑·波拿巴、 P.-R.迪科成为临时执政,负责起草共和八年宪法。此后一直任元老院议员,1809年西哀士被拿破仑一世封为帝国伯爵。1815年国王路易十八(1814~1824在位)复辟,西哀士逃亡比利时,居布鲁塞尔。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国王查理十世,西哀士回到法国。1836年6月20日在巴黎去世。
西哀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到灯塔去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老子河上公章句
旧题汉河上公撰。此书《汉书·艺文志》失载,其成于何时,学者看法不一,大致有“西汉”说与“东汉”说两种。不过,今通行本《老子》之分章体例即是沿袭《河上公章句》而来。当时《老子》各本体例不一,如刘向所定上篇三十四、下篇四十七,共八十一章;严遵分上经四十、下经三十二,共七十二章;马王堆帛书《老子》不分章次。此书则为上经三十七、下经四十四。此书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各有“章题”,如《体道》、《养身》、《安民》、《虚用》等,并对经文逐句逐段进行说解。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归,认为“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三章注),糅治国与养身为一体。作为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句简明,流传极广,在民间影响极大。在文字校勘上亦有相当价值,唐傅奕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古本无有,独得于(河上)公耳。”有宋麻沙本、《道藏》本、《六子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
新乐府
诗集,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收新乐府歌行体诗50首。诗中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故名之曰“新乐府”。诗人继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以自创新题反映重大事件、讽谕现实的传统,创作大量新题乐府,深刻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体现了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形式上多采用乐府歌行体,语言通俗明白,形象鲜明生动,感情激越愤慨,笔锋犀利非常,是我国杰出的叙事组诗。其中《上阳白发人》、《杜陵叟》、《卖炭翁》等诗都是代表作。1955年,郭沫若在《文艺报》第23期上发表《关于白乐天》一文。文中说到,日本朋友片山哲先生喜爱并想翻译白乐天的诗,几次来中国访问时都与郭谈及白乐天的诗。郭沫若回忆道: “他对我说,白乐天的《新乐府》是传达劳动人民疾苦的正义的呼声。其中有一部分,如《母别子》《时世妆》之类,所歌咏的内容差不多就是日本目前的现实。这样歌咏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是不朽的。”
锦里耆旧传
四卷。一名《成都理乱记》。宋句延庆撰。句延庆,字昌裔,籍贯不详,曾任荣州应灵县令。《锦里耆旧传》记载王氏,孟氏占据蜀地之事。《宋史·艺文志》记此书共八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记载:“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请延庆修之,”起咸通九年(868年),止乾德三年(965年)。”今存本只有四卷,起于僖宗中和五年 (885年),无咸通年间之事。该书体例近似编年,记述两蜀兴废之事颇为简略,但诏敕章表、书檄之文记载尤为详细,对研究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书中对后蜀君主多有溢美之辞,疑作者为蜀地人。此书有《读画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器朴论
凡三卷。日本时宗第七祖托何(或称托阿)着。叙述时宗之教义。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本书分为圣净难易、本怀非本怀、二尊二教等十五门,解说时宗教义,并将释迦一代之教说,归结于念佛一门。宝永三年(1706)刊行。安永五年(1776)再刻。
东国僧尼录
东国僧尼录,一卷,佚名,编号一六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