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

- 姓名:陈寔
- 别名:字仲弓
- 性别:男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东)人
- 出生日期:公元104
- 逝世日期:187年
- 民族族群:
陈寔[ shí ](公元104—187年),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东)人。出身卑微,曾为县吏、都亭佐。县令见他好学,保送太学受业。历任督邮、郡西门亭长、功曹、闻喜长、太丘长。陈寔为政,修德清静,百姓安宁。后党锢起,受株连者大多逃匿,唯有陈寔自请囚禁,说,“我不就狱,众人就无依靠。”后来遇赦得以出狱。待到党禁开解,朝廷数次以高位征聘陈寔,均遭拒绝。陈寔最终卒于家中,死时,前来吊祭的人达3万多人。人们刊石立碑,谥其为“文范先生”
〔正史〕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自为儿童,虽在戏弄,为等类所归。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佐,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时有杀人者,同县扬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扬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
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伦后被征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轮氏传舍。伦谓众人言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寔固自引愆①,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旬月,以期丧②去官,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辟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竟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③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及党禁始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寔乃谢使者曰:“寔久绝人事,饰巾④待终而已!”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⑤,栖迟⑥养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后汉书》卷六二
〔注 释〕
①愆(qian):过失。差错。②期(ji)丧:即期服,是丧服名。③稽颡(sang):古时丧礼居父母之丧跪拜宾客之礼,以额触地,丧极度悲痛。颡,额。④饰巾:戴头巾,不加冠冕,谓不作官。⑤悬车:古人年70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曰悬车。⑥栖迟:隐遁。
〔相关史料〕
(李)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淑为师,以同郡陈寔为友。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陈寔出于单微,为郡西门亭长。同郡钟皓以笃行称,前后九辟公府,年辈远在寔前,引与为友。皓为郡功曹,辟司徒府;临辞,太守问:“谁可代卿者?”皓曰:“明府欲必得其人,西门亭长陈寔可。”寔闻之曰:’钟君似不察人,不知何独识我!”太守遂以寔为功曹。时中常侍山阳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①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伦后被征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纶氏,伦谓众人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后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民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冤于人乎!”亦竟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解印绶去;吏民追思之。
《资治通鉴》卷五二
范烨“论陈寔”:
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权,故俗遂以遁身,矫激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故时政弥惛而其风愈往。惟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谓声教发于上而风俗清于下也。
《古今人物论》卷一四
蔡邕“论陈寔”:
先生含元精之和,应期运之数,兼资九德,总修而行。于乡党,则恂恂焉。彬彬焉,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使夫少长咸安怀之,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不徼讦以干时,不迁怒以临下。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宰。……德务中庸,教敦不肃,政以礼成,化行有谥。会遭党事禁锢二十年。乐天知命,湛然自逸。交不謟上,爱不下,见几(机)而作,不俟终日。及文书赦宥,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
《古今人物论》卷一四
〔注 释〕
①教:郡守下达命令。
陈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静学文集
一卷。明王叔英撰。生卒年未详。王叔英,名原采,以字行,浙江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儒、林佑并征至。王叔英固辞还乡。后以荐官仙居训导,改江西德安教授,迁湖北汉阳知县。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安徽广德,会齐泰来奔,知事不可为,乃书绝命词,自经于元妙观。逻捕其家,妻金氏及二女并殉。事迹具《明史》本传。乾隆四十一年 (1776)谥忠节。史称王叔英在建文朝尝上资治八策。又称方孝儒欲行井田,王叔英贻之书曰: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受其利。难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是集三十篇,仅存序、记二体,而所上八策及贻方孝儒书并无之。案徐敬孚跋,称杨士奇尝欲纂集王叔英之文,求无完本,深悼之惜。成化年,谢世修曾欲募刻以广其传。盖搜葺重编,非其旧本。卷首林佑序作于洪武中者,乃后人所录入,非即为此本所作。王叔英尝自云:“赵孟之贵非所慕,陶朱之富非所愿。使吾文如圣贤,是吾心也。”观此集,如人所评:“大抵皆规昌黎,稍失之拘。而简朴有度,非漫无裁制者比。”所存虽少,已可见其生平。前有黄绾所为传,称“其文章有原本,知时达势,为用世之儒,盖不诬。”此集有两淮马裕家本。
黄漳浦文选
本书(三册四七○面二八二、○○○字)分六卷,黄道周撰。道周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天启二年,第进士,选庶吉士;历编修,监修国史实录。崇祯间,初以右中允疏救故相钱龙鍚及上「小人勿用」疏、嗣以少詹事劾杨嗣昌夺情忤旨,前后削籍、贬官、遣戍;后复官,致仕归。弘光南都建国,以少宰召,晋秩尚书。时马、阮乱政,自请祭禹陵出。南都陷,舟次桐庐遇唐王,与郑鸿逵奉主福州;遂以武英殿大学士,首政府。嗣愤二郑不出师,请督师行边。进次婺源明堂里,军溃被执;至金陵,抗节迫害。本书就福州陈寿祺编「黄漳浦集」录其有关史事遗著,酌为编次:卷一为祟祯年间所上奏疏,卷二为弘光、窿武间所上奏疏,卷三为弘光、隆武间所上笺、表及马思文皇帝所拟诏、制、诰、谕,卷四为代思文皇帝所拟书稿及自与各方往来函札,卷五为序、记、传、碑与墓志,卷六为记南都事之「兴元纪略」及「三事纪略」等专著。书末,并刊原集卷首载黄氏传记、逸事、蔡夫人行状及有关遗著之文,作为「附录一」;原集另载庄起俦撰「漳浦黄先生年谱」,作为「附录二」。
胎产证治
产科学著作。明·王肯堂撰于1602年。本书栽怀胎总论、月经总 论、胎前总论、临产总论、产后总论等,并载各门下之病证三十三种,共载方九十六首。其论诸证,纲 举目张,简明扼要,推源医理,讲究辨证,通权达变 以治,惟求实效是务,为其有异于《女科证治准绳》 之特点。1930~1934年中医书局印行。
吕祖指玄篇诗注
白玉蟾,祖籍福建,生于琼州(今海南岛境)。字紫清,号海琼子、海山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等。师事陈楠泥真人九年,始得其道。著述甚丰,有《海琼传道集》、《上清集》、《玉隆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等。此选的《吕祖〈指玄篇〉注》可见其内炼学说之一班。
西山政训
《西山政训》一卷,宋人真德秀(一一七八~一二三五)撰。该书是真氏帅长沙、知泉州时晓谕下属官僚政训,颇可见彼时之吏治民风。版本不详,据清刻单行本标点整理。
春秋管窥
十二卷。徐庭垣撰。徐庭垣,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曾官新昌县丞。徐庭垣《自序》驳宋以来诸儒所谓孔子特笔之失曰:“世但知推尊圣人,而不知孔子当日固一鲁大夫也。于周天子则其大君,于鲁公则其本国之君,于列国诸侯,则俱周天子所封建,与鲁君并尊也。身为人臣,作私书,以赏罚王侯君公,此犯上作乱之为,而谓圣人肯为之乎?如谓所诛绝者非在伍之王公,岂先王先公遂可得而诛之乎?昌言无忌,祸之招也。纵曰深藏其书,不轻示人,然圣人者不欺屋漏,明知犯上干禁而故作之,又深匿之以图幸免,亦必无之事矣。举世袭先儒之论,而不究其非。藉有妄人,亦曰我欲法《春秋》也,亦削天子位号,黜当代公卿,其将何辞以遇之?”徐氏之攻诸儒,正所谓以谬攻谬,其失一也。又云:“观《春秋》一书,与《礼经》相表里,礼存其体,而《春秋》着其用。故必先达于礼而后能达于《春秋》也。”又云其书之体例云:“以《左传》之事实质经,以经之异同辨例,于《公羊》、《穀梁》二传以汉晋宋诸儒论释其合于义例,先后无悖者,不复置议。如其曲说偏断,理有窒碍,则就经文先后之例以驳正之。”其书亦时有考证,如隐公年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公》、《穀》以克为杀,徐氏引庄公之语“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证克为“角而得俊”之辞。《四库》系据抄本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