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标

邹元标
  • 姓名:邹元标
  • 别名:字尔瞻,号南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水人
  • 出生日期:1551年
  • 逝世日期:1624年
  • 民族族群:

邹元标(1551年-1624年),明代哲学家、东林学派代表人物。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观政刑部。因上疏被张居正杖责,贬戍贵州。居正死后,召拜吏科给事中。又因上书劾礼部尚书徐学谟等,得罪权贵,谪南京三年。罢官家居后,建仁文书院,聚徒讲学达30年。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光宗时起为大理卿,升刑部右侍郎,转左都御史。建首善书院,与副都御史冯从吾讲学,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归里。卒后追削为民,夺去诰命。至思宗继位,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曾师事胡直,传王守仁良知之学。因受佛教影响而与王学本旨相去甚远。哲学上,主张以无为本。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无,而归于无”(《仁文会记》)。否定事物的客观真实性:“一切蠢动含灵之物,来不知其所自,去不知其所往,故其体本空。”(同上)从而认为格物也只能是体认空无的本体,进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神秘境界,“此真格物也”(《南都会记》)。认为人心和道心有区别,“纯乎自然者,道心也;由思勉而得者,人心也。”(《燕台会记》)把尽心说成是进入太虚境界,不再有自觉意识,亦即无心,“若有个心,则不能尽矣。”(《仁文会记》)提出无意论,“有意则有生死,无用则无生死。”(《元潭会记》)希望通过泯灭自觉意识,获得本然的真心,超脱现实的是非毁誉,“惟安我心之本然,超出毁誉是非利害之外。”(《乡愿》)在体用关系上,认为体用不分,“体即用,用即体。”(《元潭会记》)否定体用之间的差别,主张体用合一。还提出:“一即万,万即一。”(《一贯》)否认一和多的差异,具有泛神论倾向。《明史》卷243有传。著作有《愿学集》8卷、《邹南皋语义合编》4卷。

邹元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老虎的尾巴

老虎的尾巴

《老虎的尾巴》首次出版于1972年。这本书收录了哈耶克40 余年(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里创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学作品的选段,从1929年大萧条发生之前的经济分析到30年代与凯恩斯的数次笔战以及之后20余年的资本理论和对工会政策的评述,尽管其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它却以无与伦比的紧凑结构和清晰条理天衣无缝地整合了哈耶克关于货币、资本、商业周期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著作的重要主题。这本书的出版重新将哈耶克推向了英国和欧洲大众,很多媒体和学术刊物纷纷发表书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在两年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这本书主要使用的是哈耶克自己的言辞,但在苏达·R.谢诺伊的编撰和组织下,这本书变得通俗易懂,既能让门外汉和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又能使专业的经济学家和教师,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定者获益匪浅。

新纪元

新纪元

《新纪元》中描述的故事,设定在世纪末的1999年。作者碧荷馆主人,实名金作砺。此时的新中国已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之大国:政治上“久已改用立宪政体”,中央地方各有议院议会,而“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人口一千兆,军队六百万。中国的强盘引起了白种各国的猜疑和联手抵制,恰逢此时欧洲匈耶律国境内匈奴后裔黄种人与欧裔白种人之间发生纠纷,酿成内乱,黄种匈王求助于中国大皇帝,中国随即出兵远征欧洲,挑战白种列强,最后迫使白种诸国签订城下之盟。战事结束,中国以胜利者姿态进入“新纪元”。

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鬼怪小说。全称《幻情小说天女散花》,又名《奇情小说天女散花》。十二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末。现存主要版本有上海振圜小说社石印本;1924年求石斋书局石印本。198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清神话小说选》排印上海振圜小说社石印本,1992年辽沈书社“中国神怪小说大系”《天女地魅》排印求石斋书局石印本。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后,又至西天佛国,得如来佛祖加封。佛祖请诸佛献策,剿灭妖魔鬼怪。大首罗汉建议请瑶池天女下凡,见妖魔剿灭警化,见善良散花消灾。天女领旨,往甘露寺极乐花园采了十万八千朵仙花,同四位仙娥携带花篮腾云向东而去。

波斯教残经

波斯教残经

波斯教残经由敦煌莫高窟发现,是藏经洞藏本,今归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编入佚籍丛残十五。残写经一卷,前半已缺,佚后半完好。然无后题,吾友临川李君证刚翊灼,以其中专阐明明暗之旨,证以景教三威蒙度赞有合处。遂定为景教经典,然考大祆摩尼与景教颇类似,未易分别。且皆由波斯流入中土,故姑颜之曰波斯教经。以俟当世之宗教学者,考证焉。宣统三年三月上虞罗振玉记。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护译。大日如来,安住一切如来自性中,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诸法句。

太子慕魄经

太子慕魄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太子沐魄经同本。慕魂、沐魄皆梵语,太子之名,说佛昔为慕魄太子,十三岁之间为无言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