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标

邹元标
  • 姓名:邹元标
  • 别名:字尔瞻,号南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水人
  • 出生日期:1551年
  • 逝世日期:1624年
  • 民族族群:

邹元标(1551年-1624年),明代哲学家、东林学派代表人物。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观政刑部。因上疏被张居正杖责,贬戍贵州。居正死后,召拜吏科给事中。又因上书劾礼部尚书徐学谟等,得罪权贵,谪南京三年。罢官家居后,建仁文书院,聚徒讲学达30年。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光宗时起为大理卿,升刑部右侍郎,转左都御史。建首善书院,与副都御史冯从吾讲学,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归里。卒后追削为民,夺去诰命。至思宗继位,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曾师事胡直,传王守仁良知之学。因受佛教影响而与王学本旨相去甚远。哲学上,主张以无为本。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无,而归于无”(《仁文会记》)。否定事物的客观真实性:“一切蠢动含灵之物,来不知其所自,去不知其所往,故其体本空。”(同上)从而认为格物也只能是体认空无的本体,进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神秘境界,“此真格物也”(《南都会记》)。认为人心和道心有区别,“纯乎自然者,道心也;由思勉而得者,人心也。”(《燕台会记》)把尽心说成是进入太虚境界,不再有自觉意识,亦即无心,“若有个心,则不能尽矣。”(《仁文会记》)提出无意论,“有意则有生死,无用则无生死。”(《元潭会记》)希望通过泯灭自觉意识,获得本然的真心,超脱现实的是非毁誉,“惟安我心之本然,超出毁誉是非利害之外。”(《乡愿》)在体用关系上,认为体用不分,“体即用,用即体。”(《元潭会记》)否定体用之间的差别,主张体用合一。还提出:“一即万,万即一。”(《一贯》)否认一和多的差异,具有泛神论倾向。《明史》卷243有传。著作有《愿学集》8卷、《邹南皋语义合编》4卷。

邹元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诗总集。今人逯钦立辑校。一百三十五卷(精装三册)。收先秦至隋代诗歌近六万首。钦立对于汉魏六朝文学造诣殊深,著述很多。他感到明人冯惟讷所辑《诗纪》、近人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虽“搜括靡遗”,有功于于世,但仍存在严重缺失,遂在前书基础上,重新扌審摭上古迄隋末的歌诗谣谚,另谋新编。历时二十四年,成此书。以此考核《诗纪》,冯书主要着力于“纲罗放佚”上,而于“删汰繁芜”方面则用力甚微;丁书功夫用在“删汰繁芜”上,但不录先秦逸诗,又剿袭冯舒《诗纪匡谬》,不加细审,致生新误。所录诗均不注出处,难以信据。而此书正是冯、丁二书纠偏补阙之作。其书优点是:取材广博,资料翔实,异文齐备。取材除《诗经》、《楚辞》外,悉数编入,引书近三百种,每诗皆注出处,各种异文及前人校勘成果及讹误,均有记录。且考订精审,编排得宜。如所谓苏武、李陵一组别诗,古人已有疑辞,而冯、丁二书仍以为苏、李自作。此书则从其内容题旨及修辞用语等,判定为出于后汉文士之手。编排按作者生卒年代,亦优于前书,以帝王宗室为首卷。此编囊括千余年诗歌篇什,引用数百种子史文集,审校皆可信据,颇富资料及研究价值。有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精装本。

画史会要

画史会要

五卷。明朱谋垔撰。朱谋垔曾续陶宗仪《书史会要》,于是联想及画,便采上古至明能画之人姓名及事迹,而作《画史会要》。书仿陶宗仪之体例,所以名也仿其而起。《书史会要》是止于元代,《画史会要》也于元代止,所录明代画人则另为一卷,列之外域,就连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也列于外域,实甚于拘泥。又目录中以宋为第二卷,金、元及外域为第三卷,而书中实以北宋为第二卷,南宋、金、元及外域为第三卷。又削去南宋之号,只以“都钱塘”三字为卷端标目。错迂更甚。究其原因,为明之末年,士大夫多喜著书而又竞尚狂禅,以潦草脱落为高尚,不再以精审为事。所以顾炎武《日知录》 中说万历以后所著之书皆以 “壮月朔” 为“牡丹朔”之类。此书材料前四卷明以前多采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夏文彦《图绘宝鉴》等著作。至明代则全为自行搜辑。第五卷录前人论画之作,多杂芜而不知所从来。此书虽采集不甚丰富,又多疏漏,但宋、元、金、明诸画家颇赖以知其始末。所以《佩文斋书画谱》之画家传中多引此书为据。后世论画者也不可轻看此书。此书成于崇祯四年(1631)。其主要版本有明刊本、八千卷楼抄本。

八阵总述

八阵总述

治兵以信,求圣以奇。
信不可易,战无常规。
可握则握,可施则施。
千变万化,敌莫能知。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撰人不详。书中出现宋末元初神霄派道士莫月鼎名字,当出于元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本篇内容为朝礼玄天斗姆祈禳科仪。内称先天斗姆为九天雷祖,统领群伦,接引众生超离诸苦。故众生可请道士醮斗姆,代陈忏词,祈恩除罪,降福灭祸。其醮礼仪式有焚符召神、念咒净坛、上香献酒、跪拜上章,以及步罡举唱等法事。

蜀记

蜀记

甲申六月,四川闻京师之变,威宗烈皇帝殉难后,中原无主。是时,流寇张献忠号八大王。先是,榖城就抚复叛,破襄阳,杀襄王。督师阁部杨嗣昌,自以剿抚无功,致贼猖獗,遂仰药死。献忠焚劫楚地,大肆杀戮。闻闯贼李自成陷京师,献忠遂欲称雄并立,乃由夔巫逆流而上,水陆并犯,于甲申六月攻蜀之重庆,不数日,城陷。蜀抚陈士奇率师御贼,不克,被执;囚见献忠,骂不绝口,贼断其手足,剜目割舌,死之。

四书讲义困勉录

四书讲义困勉录

清陆陇其为补充朱熹《四书集注》而辑录的明以后各家《四书》解说。共37卷:《大学》1卷,《中庸》2卷,《论语》20卷,《孟子》14卷。陇其“一生心力毕萃于孔、曾、思、孟之书” ,“其于《四书》义蕴如食充饥,如衣御寒,穷年矻矻,无异经生举业时” (彭定求序) 。他十分推崇朱熹学说,而与王阳明学说势同水火。此书辑录明万历以后各家《四书》解说,实际成为朱熹《四书集注》的补注。创始于顺治戊戍(1658),未成而陆陇其去世。后由族人陆公穋缮写编次,由门人席永恂等刊析。陆陇其笃信朱熹之学,书中荟粹群言,一一别择,一切支离影响之谈,刊除略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