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 姓名:李玉
- 别名:字玄玉,一作元玉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吴县(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610
- 逝世日期:1671
- 民族族群:
李玉(1610~1671)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因其书斋题为“一笠庵”,故人称“一笠庵主人”。吴县(江苏苏州)人。出身寒微,而才高好学,以自学中崇祯末乡试副榜。吴伟业赞其“才足上下千载,学足以囊括艺林”。明亡遂绝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及曲谱曲律的研究整理工作。他根据明人徐于室《北九宫谱》原稿,增补元人杂剧散套以及明初南戏中保留的北曲若干,并详加考订,编成《北词广正谱》18卷,吴伟业序称其“骚坛鼓吹,堪与汉文唐诗并传不朽”,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剧作见于各种曲目书中著录的有42种。《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眉山秀》、《雨须眉》、《太平钱》、《千钟禄》、《万里圆》、《牛头山》、《麒麟阁》、《七国记》、《昊天塔》、《风云会》、《王高风》、《连城璧》、《一品爵》等18种今存有全本,与朱佐朝合作的《埋轮亭》以及《洛阳桥》存有散出,其余作品或在《曲海总目提要》中有介绍;或仅见著录,内容不详;或作者难以确定。
李玉早期作品以描写世态人情为主,较为著名的是“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入清后,其作品多描写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事件或从当时社会生活中取材,直接暴露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呼声,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民主性。代表作《清忠谱》写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苏州人民与阉党魏忠贤英勇斗争的事迹,塑造了坚贞、勇敢急公好义的周顺昌、颜佩韦等五义士的生动形象。剧中描写群众斗争的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效果。他还写有中国最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作品《万民安》,可惜没有流传。另有《万里园》、《千钟禄》、《连城璧》、《洛阳桥》等皆内容深刻,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有一定价值。
李玉有的作品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倾向,如渲染臣代君死的封建道德或因果报应等,但总的来看,他在艺术上是继承并发展了《鸣凤记》、《浣纱记》的现实主义传统,注重角色安排和曲白配置,戏剧情节生动,词曲合于音律又流畅自然,雅俗共赏,适宜舞台演出,一扫明末典丽化的陋习。
李玉与一大批苏州作家如朱素臣、朱佐朝、叶时章、张大复、朱云从等相友善,创作道路相近,常相互合作,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艺术流派“苏州派”,李玉本人也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家之一,据钱谦益《眉山秀》题词中说李玉“言词满天下,每一纸落,鸡林好事者争被管弦”。他的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辩证法导论
《辩证法导论》在阿多诺1958年的课程基础上编辑而成,它标志着阿多诺首次正面思考和探讨辩证法这个主题。在本书中,阿多诺以自由和即兴的风格澄清了辩证思维的中心议题,例如“概念的运动”“规定了的否定” 和“辩证矛盾”等的意义。这门课程的思想内容虽与《否定的辩证法》相近,但它并不预设任何哲学传统知识,而且其讲课风格较易被读者接受,可以作为《否定的辩证法》的预备性读本。在这本著作中,不仅辩证法的核心人物如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的文本得到了细致的分析,而且阿多诺还勾勒出辩证法与本体论、实证主义等思潮对立的立场,并将批判特别指向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和痛苦。本书可被视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最初起点。
周易本义集成
元熊良辅撰。12卷。良辅字任重,号梅边。南昌人,生平不详。此书主要辅翼朱熹《周易本义》,但也有不少地方与朱意不同。收入《通志堂经解》、《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兼采旧说,以释《周易》经传之旨。其中立说亦颇有与《本义》不同者。《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良辅《自序》,称‘丁巳以《易》贡,同志信其僭说,闵其久勤,出工费锓梓’。丁巳即延祐四年。元举乡试始于延祐甲寅,是科其第二举也。
燕市侠伶
1948年由上海励力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是少年侠伶谢琴女扮男装的秦腔演员,为报杀父之仇,投身“贵华班”学京戏,趁唱堂会之机,进入侯爵府邸,谋刺仇人——侯爵辅大人,未果,在辅氏之女若梅及其未婚夫冉青云帮助下脱身的故事。
江湖丛谈
记述清末民初京津等北方地区江湖社会诸行生意内幕的专著,连阔如著,署名云游客,作者在本书第一编“江湖之道”正文开篇之前,谦称:“著者自幼在外奔走,自谋衣食,对于江湖中的事儿有个一知半解,所以著述这部《江湖丛谈》。”“风”、“马”、“雁”、“雀”四大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八小门。内容包括:卖“梳篦”的、卖“刀剪”的、卖“香面”的、卖“膏药”的、卖“刀伤药”的、卖“眼药”的、卖“虫子药”的、卖“牙疼药”的、“挑汉册子”的、卖“戏法”的、变“戏法”的、“打把式卖艺”的、“跑马戏”的、“修脚”的、算“周易卦”的、算“奇门卦”的、算“鸟儿卦”的、“相面”的、“哑相”的、“灯下术”的、说“相声”的、唱“大鼓书”的、唱“竹板书”的,说“评书”的、卖“胰子”的、卖“避瘟散”的、“拉洋片”的等等,各色行当不下数百种。此外,记述两门,一为“骗术门”,一为“穷家门”。并介绍江湖黑幕、江湖人规律、艺术变迁、艺人小传、艺人传流支派、艺人道义、各省艺人团体的组织、艺人的沿革。本书以北方江湖行当的状况为专题,集纳了行行色色江湖行当的丰富资料,又作了方方面面有理有据地叙述,凡此种种,此书称得上是“迄今仅有的一部”。它涉及到曲艺史、评书史、相声史的研究,杂技史、武术史的研究,城市游乐设施民族化的研究,社会上存在欺诈活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探索等等。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资料价值。《江湖丛谈》成书于30年代,原由北平时言报社出版,共三集。1987年经中国曲艺出版社重排,汇为一册,重排时鉴于内容交互错结,阅读不便,编者特加以分编,调整编次;明显的错字也作了订正;每节正文均保持原貌,于1988年出版。
禅策问答
中国佛教禅文献。作者不详。首尾齐全,共一百零四行,有首题:“《禅策问答》一卷”。文献共罗列问答三十道,每道答文之最后均引经文作证。所引经文或注出经名,或不注经名。引文方式亦较自由,并不完全忠实于原文、有些经文可能系自撰。内容较广泛,包括什么叫禅?如何证得清净?禅修的具体方法乃至禅师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主张“禅”就是“故摄存心,无诸放逸,六根清净,动转无亏”。所谓“入禅”就是“敛容安坐,心无散动,善恶都舍,不染暄尘世见”。并竭力为禅师住于世间、见于善恶等种种混同与一般世俗之人的行为辩护,称自己实际是“身逐凡情,心游出世”;而禅师已经达到的“冥寂幽微”之至道,“非是浅情之能测”。从总体倾向看,《禅策问答》是禅宗北宗系僧人撰写的文献。由于文献中提到:“禅师性行柔和,言语低下,何因高强精神,雄猛用意?”说明当时正处在激烈争辩的时代;又提到:“禅师德行高明,何者被人诃诘,作于诽谤,唯而无对”。可见当时该派在争辩中正处于下风。加之此文献与另一禅文献《息诤论》抄在同一卷子上,因此怀疑它可能产生于“滑台大会”之后。抄写颇有脱落错谬之处,以至有些文字难以卒读。此文献应属宗密所编《禅藏》的组成部分,对于禅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经录亦未著录,仅存于敦煌遗书中。
虚空藏菩萨经
梵名A^ka^s/agarbha -su^tra 。亦名《忏悔尽一切罪陀罗尼经》,又名《不可思议方便智救济一切众生经》,还名《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如如意宝珠经》,该经文由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又称虚空藏经、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述说佛陀住佉罗底翅山时,虚空藏菩萨从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之胜华敷藏佛所来诣,以神力变娑婆世界为净土,大众两手皆有如意摩尼宝珠,由其珠内流现种种宝。次说除病得福之诸陀罗尼,及念此菩萨可得忆持不忘之力用,并圆满诸愿。刘宋昙摩蜜多译之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虚空孕菩萨经二卷,皆为本经之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