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寿名

- 姓名:陆寿名
- 别名:字处实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
- 出生日期:1631年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陆寿名(1631年-?)明末清初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字处实,号芝庭、芝庵。陆檄孙,陆德元父。清朝政治人物、诗人、史学家。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举人。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七名进士。十三年授江南宁国府学教授,次年丁艰归。康熙二年(1663年)因杨昌龄案株连被杖。曾与兄陆寿国、中表兄尤侗及汤传楹结四子社,究心实学,诗文超然高步。与韩讷合辑《治安文献》十卷,编《续太平广记》八卷。著有 《四书群言折衷》《芝瑞堂稿》一卷《芝瑞堂诗》一卷《凤鸣集》等。
陆寿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江汉集
诗文集,三十二卷,朝鲜黄景源撰,黄景源,生于1709年(肃宗三十五年),卒于1787年(正祖十一年)。字大卿,号江汉遗老,谥号文景,本贯长水,朝鲜后期文人。为李縡门人,与李天辅、吴瑗、南有容等交游。著有《江汉集》《明朝陪臣传》《南明书》。
芦川归来集
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四卷、词三卷。宋张元幹撰。元幹诗虽在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已流行,但当时多以抄本传世。其集首次结集刊刻当在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元幹去世五十馀年之后,由其孙张钦臣主持,里人曾噩任编辑、校勘之责。全书凡十八卷,其中书启、古诗、律诗、赞序共十五卷,附《幽岩尊祖录》一卷,词二卷。元、明两代,张集流传不广。清初吴之振等编辑《宋诗钞》已云:“有《芦川归来集》十馀卷,得之书肆,废帙逸其大半,诗止六、七二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编纂《四库全书》,其所收《芦川归来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得。馆臣所见张集系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抄本“但存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卷,而无古体及绝句,知非完善。……及考《永乐大典》所载,则所佚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与钞本互相勘校,删其重复,补其残缺,定为十卷”。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所排印之《芦川归来集》即据《四库全书》十卷本标校整理而成。另外《四库全书》存目中所列《别本芦川归来集》六卷,当系四库馆臣据以校十卷本之抄本。今人黄佩玉又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张诗九首,附于所著《张元幹研究》之中。
覆瓿集
七卷。《附录》一卷。明朱同撰。朱同,字大同,自号紫阳山樵,又号朱陈村民,安徽休宁人。翰林学士升之子。《明史》附见升传末。著有《覆瓿集》。是集末有范檩跋,称洪武中以人材举,为东宫官,寻进礼部侍郎。而同时范准作《云汉归图》跋,则云其由吏部员外郎升礼部侍郎。范准字平仲。尝受业于升,与朱同交至契,所记宜得其实。《明史》只载朱同坐事死,而不著其详。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乃称朱同以词翰受知,宫人多乞书便面。一日,御沟有浮尸,帝疑之,遂赐死。其说颇荒唐,未可信。集中凡诗三卷,多元末之作,爽朗有格;文四卷,议论纯粹,不愧儒者之言。惟编录者不解体裁,知有拗体律诗,而不知何者为拗体。遂以七言古体之八句者,列为律诗,甚为疏陋。是集收入《四库全书》,还有《粤十三家集》(丛书本),题为《秋晓先生覆瓿集》。
高淑濂胎产方案
清·山东汶阳高莲溪著。于1934年由大陆出版社出版后,倍受医学界重视。《高淑濂胎产方案》4卷,卷首是冯玉祥先生之题词及范明枢、秦伯未等近代各界名干10余人的序号和题咏。卷1、卷2分别论述胎前、临产诸病证治,卷3、卷4论述了产后诸病证治。本文文笔浅近生动,颇有独到见解;方药轻灵,组方配伍严谨,对中医妇科从理论到方药多所发挥。对充实中医妇科学的内容,保障妇女的健康颇具价值。
大雅集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词丽而不淫”,并且要有“关于世教”。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删节,只保存三百首。杨氏序中说“此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是不确切的。其中杨基是蜀人,张璧是陈留人。也有一些是元末名家如倪瓒、张翥、冯子振、顾瑛等。书中所谓杨维桢之评点,也是徒具虚文,因为有评语处不到一卷,故书中提到杨氏之处(包括序和评)可能为书贾伪托,藉以招徕读者。此书前四卷为古体,后四卷为近体,入选之诗作以元诗水平衡量,质量较高。入选者亦以小家为多,后为《元诗选癸集》所收。此书初刻于元末至正壬寅(1362),赖之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版,中经战乱,终于刻讫以传。但元以后刊本湮没无闻,藏书家所收亦多为抄本。民国四年乙卯(1915)连平范氏双鱼堂影刻“艺风堂”所藏洪武刊本,收入《元人选元诗》。但此本谬误脱漏颇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写本增补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补诗一首、赖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页。
读礼通考
一百二十卷,清徐乾学著。此书积十余年,三易其稿。始撰于康熙十六年(1677)。二十九年续加订定。得阎若璩、万斯同、胡渭等协助,三易其稿而成。著者去世二年后,于康熙三十五年刊行。于《仪记》的《丧服》、《士丧》、《既夕》、《士虞》等篇及《大戴礼》、《小戴礼》,兼取众说,剖析其义。于历代典制,则一本正史,参以《通典》及《开元礼》、《政和礼》、《新仪》诸书。全书立八大纲:(1)丧期;(2)丧服;(3)丧仪节;(4)葬考;(5)丧具;(6)变礼;(7)丧制;(8)庙制。《丧期》各代有异同的,则列表以明之;《丧服》、《丧仪节》、《丧具》则有图,缕析条分,颇为详备。其书博而有要,超迈前儒, 自古以来言丧礼最完备之书。其后秦惠田《五礼通考》,即因其义例而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