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英治

- 姓名:吉川英治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神奈川县
- 出生日期:1892年8月11日
- 逝世日期:1962年9月7日
- 民族族群:
吉川英治(1892年8月11日―1962年9月7日)小说家。明治25年8月11日出生于神奈川县久良岐郡(横滨市中区)。本名是英次。父亲在诉讼中失败,家运倾斜,从小学退学。做过和尚、政府机关的服务员、商店职员、船坞的船具工等。关于这个时候,后来在《邯郸虫在唱歌》(1930~31)、《遗忘剩余的记》(1955~56)中有所描绘。1910年(明治43年)年底来到东京,住在下町,暂时成为会津描金画工艺家的弟子,并以雉子郎的名字投稿川柳,了解井上剑花坊、伊上凡骨等人,成为柳樽寺川柳会同人,加深了人类观察,同时也了解了川柳的界限。21年(大正10年)应征讲谈社各杂志的悬赏,《绳带平八》、《骑着狐狸的马的故事》、《凹凸不平的花瓶》等入选。第二年成为《东京每夕新闻》记者,在该报上无署名连载了《亲鸾记》(1923),以此为契机,文运逐渐打开,从《王》创刊号开始,首次以吉川英治的名字发表《剑难女难》(1925~26),订单蜂拥而至。此时,他又在《少年俱乐部》上发表了《神州天马侠》(1925~28),这是继《龙虎八天狗》(1927~31)、《月笛日笛》(1930~31)、《天兵童子》(1937~40)等之后,他少年少女小说杰作中的第一部。接着,在《大阪每日新闻》纸上的《鸣门秘帖》(1926~27)中,他终于成为大众文坛的明星作家,开始活跃起来。
最初,《江户三国志》(1927~29)、《万花地狱》(1927~29)、《贝壳三平》(1929~30)等富有传奇性、空想力丰富的作品很多,但从1931年(昭和6)左右开始逐渐改变倾向,像《桧山兄弟》(1931~32)、《松之露八》(1934)那样,以幕末维新为背景的新作品,还有《某个胖乎乎的大将》(1933~34)等继续探索现代幽默小说直到《武藏》(1935~39),才清楚地确立了一个方向。这是一种既具有大众文学本质的娱乐性,又加强了教训侧面的作风,作为寻求剑禅一如境界的求道者的武藏像的造型,寄托了作者的梦想。之后,经过《新书太阁记》(1939~45)、《三国志》(1939~43),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平家物语》(1950~57)和《私本太平记》(1956~59),明确了作为国民文学的构想。
吉川英治的文学理念从“大众即大智识”一词中也可以看出,与大众一起生活,在回应大众梦想的地方具有特色。而且,在把握时代的方法中,有一种认识在历史上学习将古老历史问题对照今天的现象来思考,解开现在发生的事情的关键,这产生了生动的大众性,引起了广泛的读者共鸣。1960年(昭和35年)获得文化勋章。昭和37年9月7日去世。根据其遗志设定了吉川英治奖以及吉川英治文学奖。从1944年开始移居到东京青梅市的旧宅邸内,建造了吉川英治纪念馆。
猜你喜欢的书
韦斋集
诗文别集。又称《朱韦斋集》、《韦斋朱先生集》。十二卷。宋朱松撰。《朱子大全》卷九七《皇考朱公行状》谓松“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世,《外集》十卷藏于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别集类著录《韦斋小集》十二卷,而卷二○诗集类复著录《韦斋小集》一卷。疑卷一八所著录的《韦斋小集》即《韦斋集》。《宋史·艺文志》著录即作“《韦斋集》十二卷、又《小集》一卷”。《文渊阁书目》卷一○著录一部三册,完全,入于诗词类。《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韦斋朱先生集》六册,卷四著录《朱韦斋集》三册;前者诗、文合刊,后者为诗。知其时诗有单行本。今通行本有《四部丛刊》续编影铁琴铜剑楼所藏明刊本,卷首有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傅自得序,卷末有淳熙八年尤袤跋,知其源于宋刊。另有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邝璠刻本、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程垲刻本、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朱玉刻本、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紫霞洲祠堂刊本。《四部丛刊》本前六卷为诗,共四百十七首;后六卷为文,共八十四篇;末附朱槔《玉澜集》一卷。
缙云文集
亦称《缙云先生文集》。诗文别集。宋冯时行著。四卷。《宋史·艺文志》载《缙云集》四十三卷。然原书至明初已散佚。嘉靖中,重庆推官李玺始访得旧抄残本刊行。《四库全书》本即从玺刻本传写而来。卷一至三为古近体诗、启,卷四为墓志、杂著、题跋及乐府,末附宋骞驹《古城冯侯庙碑》。计诗一百五十余首,文四十余篇,词十二首。然所收不及原作十分之一,除散佚无征者外,漏收亦不少。近人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四六及续补辑得其佚文三十四篇,可补是集之失。漏收之诗则散见《蜀中广记》、《永乐大典》及同治《壁山县志》诸书中。
宋太宗实录
简称《太宗实录》, 北宋钱若水等撰。宋代历朝实录中唯一留传至今的一部。宋真宗至道三年 (997),诏令钱若水、柴成务、宋度、吴淑和杨亿共同修撰,第二年修成。原为80卷,记载宋太宗赵光义一朝的史事。太宗,太祖之弟。初名匡义,又改名光义,即位二年后又改名为炅。后周时,他任供奉官都知。陈桥兵变,拥立太祖有功。太祖出征,他留守京城。后加封晋王,手握权柄在宰相之上。太祖天宝九年 (976) 去世,他即帝位,时年38岁。即位不久,他先后统一了南北各方。但在征辽战争中惨败,从此对辽转入消极防御。政治上他继续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文化上下令修纂了 《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类书。其统治时期,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他在位21年,于至道三年 (997) 死去。赵光义在历史上是较有作为的一位帝王,他的实录无疑是后人研究宋初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书80卷的篇幅,现只存26至35卷、41至45卷、76至80卷,共20卷。从仅存的20卷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行政、文化、宫廷的部分事实,而且也可窥见到宋代各朝实录的概貌。是书 《四部丛刊》 有影印本。另有 《古学汇刊》9卷本。
幽梦续影
清朱锡授撰。一卷。锡授字撷筠,号镇洋,籍里不详。曾于湖北任县令,不为大宪所知,郁郁以殁。勤于撰述,著作颇丰,惜除是书外,其余皆散佚。是书成于光绪年间,约五千字。内容多载其阅世观物小语从中可窥作者人生观及其为人处事态度,其中不乏哲理名言。此外是书于诗文亦略有评述,文字虽短,却有独到见解。如《汉魏诗象春》、《唐人之诗多类名花》等条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历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较生动别致。是卷多为短语,喜用排比句式,擅长比兴开头,说理透辟,读之饶有趣味。有清光绪四年(1878)滂喜斋刻本,《晨风阁丛书》本、《啸园丛书》本,《古今说部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
亦称《佛说大乘稻秆经随听手镜记》。佛典注疏。唐法成集。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是敦煌遗书所藏的《佛说大乘稻秆经》的注疏书。疏释分五门:(1)立所宗,谓本疏“依经中宗”,即依龙树中观派立宗;(2)明归乘,谓本疏乃菩萨乘中所摄;(3)言归分,谓此疏属十二品经中的“自说义论分”所摄;(4)辨归藏,辨此疏属论藏;(5)解释,即对经文正式注疏。注疏分两部分:先释题目,后释经文。释经文时又按照《瑜伽论》的说法,分为“总摄门”、“经之所诠”、“释句义”、“辨次第”、“答难”等五个方面。本书释意简略精要,是研究法成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佛说宝网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依宝网童子之请问,说六方佛之功德。佛游猕猴江边,与六万比丘,三十亿菩萨,九十亿诸天,九十九亿龙王,及阿须伦王民众俱。维耶离城宝网童子,年始八岁,梦兜率天人颂叹佛德,启白父母,见佛设供,请问法要。佛为称说六佛功德,东方宝光月殿妙尊音王佛。南方树根华王佛。西方造王神通焰华佛。北天月殿清净佛。下方善寂月音王佛。上方无数精进愿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