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

- 姓名:吉卜林
- 全名: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印度孟买
- 出生日期:1865年12月31日
- 逝世日期:1936年1月18日
- 民族族群: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年12月31日—1936年1月18日),英国作家。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是印度孟买艺术学校校长,后为博物馆馆长。吉卜林在异国五光十色的生活环境里度过童年, 6岁被送回英国受教育。17岁毕业于联邦事务学院,又回到印度当新闻记者。以印度为背景写了些特写、短篇小说和诗歌,编成《山中故事》(1889)等几部集子。曾以《军民报》记者的身份到过日本、美国、南非、锡兰、新西兰各地,英布战争期间,为本国的侵略政策辩护。1902年回英国定居,在上层享有很高声誉,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吉卜林的作品大都描写英国士兵、军官、小官吏、商人等在殖民地的活动,充满异国情调。他一方面树立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优越感,蔑视被征服民族,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张目;一方面揭露殖民者的压迫罪行,反映被压迫者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情绪。他的诗歌如《兵营谣曲》(1892)歌颂英国侵略军,把他们写成为国争光的英雄。代表作品《莽林之书》和《续莽林之书》(1895)描写印度的莽林之中一个狼孩成长的故事,宣扬莽林生活法则:弱肉强食。借此暗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合理性。其他作品还有《原来如此的故事》(1896)、《船长》(1897)、《基姆》(1901)、《各种各样的人》(1917)等。一生写小说集10几种,是英国浪漫主义短篇小说的重要代表。
吉卜林善于运用夸张奇异的情节,构思新颖,许多人物和场面写得无比真切生动描写莽林中自然的原始风光,充满异国色调和情趣,富于诗意,描写各种动物的神态、习性甚至心理活动,维妙维肖,显示了非凡的想象能力,写英国的士兵,下级军官之类人物,往往采用下层社会的日常用语,活泼生动。吉卜林的语言准确、生动、流畅,成就很高。其作品集中反映亚洲英国殖民地的社会生活,给英国文学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带来新的题材。
猜你喜欢的书
刻中丞肖岩刘公遗稿
诗文集,明刘良弼撰,十卷,今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存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 刘良弼,字赉卿,号肖岩。江西南昌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进士,初任金坛县知县。隆庆三年(1569年)选云南道御史,六年(1572)五月,在张居正“附保逐拱”浪潮中,刘良弼为其座主高拱大鸣不平。万历四年(1576 年)巡按天顺,六年(1578 年)升大理寺右寺丞,八年(1580)转右少卿,十年(1582)任太仆寺卿,十一年(1583 年)改光禄寺卿,升巡抚广西右佥都御史。
明夷待访录
文集。清初黄宗羲(1610—1675)撰。一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此书因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思想,乾隆间列为禁书。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十三目,二十一篇。“明夷”取自《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昏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露其明智,智能之士处于患难之中。“待访”,期待明君来访,故自称:“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明夷待访录题辞》)有自况殷末箕子向周武王陈《洪范》的意思。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100年后的清嘉庆年间,才有初刻本印行。清末有顾氏《小石山房丛书》本,民国初年有上海中华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现通行1955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
陈垣论文选集
论文集,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金箓斋放生仪
金箓斋放生仪,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出于明代。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载为皇家放生斋仪,有净秽、法事、放生、诵灵书中篇、向来、回向等仪式节次。内称一切水陆生灵皆禀先天祖气而生,同具贪生恶死,趋利避害之心。皇帝仁德好生,设斋赎放,并祝其永脱鳞介羽毛之苦,获生安乐清静之邦,转烦恼而作菩提,回觉照而脱迷津。其文辞显然受佛教影响。
六壬翠雨歌
未知迁职事真假,古法凡看七驿马。年命日辰岁月逢,五处逢之官越价。
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代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撰写的学规(“教条”即“学规”之意)。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第26卷。该篇分别就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提出了学习修养的具体要求。把立志放在学习、修养的首位,强调“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天下无可成之事”。有了大志还须勤学。“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笃志力行、勤学好问”,才能有所成就。勉励学生要勇于“改过从善”,认为虽为大贤也难免有过失,“故不贵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提倡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要出于善良的愿望,直言相谏,相互“责善”,以求共同提高。“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那些“讦人之短,攻发人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并且明确告诫学生,“诸生责善,当自我起。”王守仁的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