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冠英

余冠英
  • 姓名:余冠英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省松江县
  • 出生日期:1906年5月16日
  • 逝世日期:1995年9月2日
  • 民族族群:

余冠英(1906年5月16日-1995年9月2日),当代中国文学史家。原籍江苏省松江县;6岁时迁居扬州。1922年考入江苏省立第8中学(后改名为扬州中学),曾任扬州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会长。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起初学历史,后改为中国文学。1931年本科毕业,留校担任助教。抗日战争时期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后转任文学院教授。自1940年9月起,主编《国文月刊》历5年之久,该刊物在当时学术界很有影响。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古代文学研究组组长。1955年,文研所划归中国科学院,仍任原职。197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文学遗产》杂志主编,1985年退休,任文学研究所顾问、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此外,曾任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6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会员。


余冠英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有独创的见解。他指出,中国诗史上有两个突出的时代,一是建安到黄初,即曹植、王粲的时代;一是天宝到元和,即是杜甫、白居易的时代。他认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之中,但是构成一个传统,却是汉以后的事,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基于对诗歌史的精湛认识,余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乐府诗的研究,并由此而对汉魏以来的诗歌也有深刻的研究。他曾在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讲授“中国文学史”和“汉魏六朝诗”等课程,并发表了不少有新颖见解的研究心得,或分析乐府诗的形式特征,或诠释词句,言之有据,令人信服。这方面的论文大多辑集于《汉魏六朝诗论丛》一书之中。


长期以来,余冠英以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从事古典诗歌的选注工作,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具的眼力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去芜存菁的选择鉴别。他的选本注释,一方面对前人的旧说作了科学的整理吸收,显示出深博的功力;另一方面又在篇义解说和词句注释上有许多精辟的创见。因此他的选本不仅以其选目精萃、注释稳妥使古典诗歌爱好者受益,而且以其学术性、科学性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成果主要有:《乐府诗选》、《诗经选》、《诗经选译》(1979年再版时与《诗经选》合并)、《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选》等。


长期以来,余冠英还作了大量科研组织工作,主持参予了不少集体研究项目。他作为总负责人兼上古至隋段的主持人,参加撰写《中国文学史》(3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又主持了《唐诗选》的编注工作。还参加整理校点《乐府诗集》。

余冠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片玉心书

片玉心书

儿科著作。明万全撰。五卷。全有 《育婴秘诀》 已著录。是书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卷一至卷三,总论儿科疾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并附歌赋及望诊图; 卷四、卷五,叙述胎毒、变蒸、惊风等三十二类疾病证治。系万氏儿科临证经验之谈,颇为详明实用。有 《万密斋医书》本,清顺治十一年 (1654) 刻本,一九五八年麻城卫生工作者协会铅印本。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原不题撰人。据卷末后记,应为北宋道士张承先所撰。《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此书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书中宜称道士受《灵宝五老赤书真文》之日,应依法祭醮,以招降天真,以后三年一醮,三醮而止。本篇即张承先所撰醮祭招真仪法。篇内详叙招降灵宝五帝灵官,请神灵侍卫护身之法。

圆圆曲

圆圆曲

清诗。七古。吴伟业作。见《梅村家藏稿》卷一○。陈圆圆,明末名妓,声色甲天下,后为镇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之妾。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陈圆圆被俘。吴三桂闻讯后,勾引清兵入关,遂演成明朝彻底灭亡,清贵族入主中原的惨剧。降清后,吴三桂一度飞黄腾达,被封为王。这首长篇叙事诗即作于吴三桂显赫之时。诗中以明末清初李自成入京,崇祯自杀,清兵入关为历史背景,以吴陈关系为线索,通过对陈圆圆曲折经历的描绘,对吴三桂为了夺回爱妾陈圆圆,不惜卖国投降的可耻行径,进行了委婉辛辣的讽刺。对李自成起义军持敌视态度。全诗共七十八句,可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由“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引出主要人物陈圆圆。第二部分共六十二句(从“相见初经田窦家”到“一代红妆照汗青”)主要是介绍陈圆圆的身世经历。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但也揭露了她追慕富贵享受的庸俗一面。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抒发诗人的感慨,预言吴三桂不会有好下场。这首诗辞采华美,语言尖锐锋利而又委婉含蓄。基本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平仄韵交替使用,韵律和谐舒缓,节奏明快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形式上受《长恨歌》影响很大。

日知荟说

日知荟说

全4卷。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行世。全书约5万字。均为作者于登极继帝位之前,即25岁之前读书思考、研究经史、探索问题时之心得笔记。据作者该书序文说:“予禀承庭训,懋学书斋,留连往复于六经四子之书,求其义蕴精微,旁搜诸史通鉴,考定得失,区明法戒,以致儒先诸论,词苑菁华,莫不遍览。虽究心探索,餍饫其中,然考之古圣贤躬行实践之学,盖恧焉而未逮。自十有四岁学属文,至于今又一纪矣。四卷二百六十则。分别论述帝王治国和教化天下之民的要旨,阐述天人性命的道理,礼乐法度的制用,古今得失的为政历史事迹等。此书广集历代帝王家教、政教之训诫,内容详实。成书后曾用于宫廷皇太子教育,亦颁用于宗学作为政治、道德教育读物。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一卷,首缺。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

梵名Buddhabhu^mi -su^tra-s/a^stra 。凡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代玄奘译。略称佛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佛地经之论释。作者将佛地经科判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以释之,并叙述佛地经所说之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种法,摄大觉地。亲光论师本身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又为护法(梵Dharmapa^la, 530~561)之门人,因此佛地经论之思想,多以护法系统之唯识思想释之。其中对四智心品之说,以五性各别等说作释特别有名。注疏有唐代靖迈之佛地经论疏六卷、新罗智仁之佛地论疏四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