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冠英

- 姓名:余冠英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省松江县
- 出生日期:1906年5月16日
- 逝世日期:1995年9月2日
- 民族族群:
余冠英(1906年5月16日-1995年9月2日),当代中国文学史家。原籍江苏省松江县;6岁时迁居扬州。1922年考入江苏省立第8中学(后改名为扬州中学),曾任扬州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会长。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起初学历史,后改为中国文学。1931年本科毕业,留校担任助教。抗日战争时期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后转任文学院教授。自1940年9月起,主编《国文月刊》历5年之久,该刊物在当时学术界很有影响。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古代文学研究组组长。1955年,文研所划归中国科学院,仍任原职。197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文学遗产》杂志主编,1985年退休,任文学研究所顾问、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此外,曾任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6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会员。
余冠英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有独创的见解。他指出,中国诗史上有两个突出的时代,一是建安到黄初,即曹植、王粲的时代;一是天宝到元和,即是杜甫、白居易的时代。他认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之中,但是构成一个传统,却是汉以后的事,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基于对诗歌史的精湛认识,余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乐府诗的研究,并由此而对汉魏以来的诗歌也有深刻的研究。他曾在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讲授“中国文学史”和“汉魏六朝诗”等课程,并发表了不少有新颖见解的研究心得,或分析乐府诗的形式特征,或诠释词句,言之有据,令人信服。这方面的论文大多辑集于《汉魏六朝诗论丛》一书之中。
长期以来,余冠英以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从事古典诗歌的选注工作,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具的眼力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去芜存菁的选择鉴别。他的选本注释,一方面对前人的旧说作了科学的整理吸收,显示出深博的功力;另一方面又在篇义解说和词句注释上有许多精辟的创见。因此他的选本不仅以其选目精萃、注释稳妥使古典诗歌爱好者受益,而且以其学术性、科学性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成果主要有:《乐府诗选》、《诗经选》、《诗经选译》(1979年再版时与《诗经选》合并)、《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选》等。
长期以来,余冠英还作了大量科研组织工作,主持参予了不少集体研究项目。他作为总负责人兼上古至隋段的主持人,参加撰写《中国文学史》(3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又主持了《唐诗选》的编注工作。还参加整理校点《乐府诗集》。
余冠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梦的解析
又译为 《释梦》。精神分析学说初创时期的代表作。西·弗洛伊德著。1900年第1版 (德文)。在弗洛伊德生前共再版过8次。有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法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捷克文等多种外文译本。中译本台湾省学者赖其万和符传孝译。西·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潜意识理论等。主要著作还有 《精神分析引论》、《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本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了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科学研究。第2章介绍了梦的解析方法。第3章提出了梦是愿望的达成。第4—7章分别阐述了梦的改装; 梦的材料与来源; 梦的运作; 梦程序的心理。本书系统介绍了梦的理论。涉及到梦的材料、来源、本质、功能、表现方法、象征性、程序、解析方法,以及围绕作者的性本能的核心观点而提出来的改装、凝缩作用、转移作用、校正、退化现象等许多问题。弗洛伊德为阐明自己的精神分析观点,使用许多自创的术语和概念。本书结构欠严密、层次欠分明,论述未能严格遵循逻辑顺序,各章节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论点重复交错。书中泛性论观的表述及行文艰涩,在初版后相当长时间里未能引起学术界充分重视,以后又有很大争议。但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有深远影响。
陈四爹的牛
短篇小说,彭家煌著,《陈四爹的牛》中外号为猪三哈的人,本名是周涵海,他心地善良,本有小康之家,但由于他的善良、软弱、自卑,造成了妻子和她的情人霸占了他的家产,他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流落到如此悲惨境地,陈四爹发善心,让他看牛,他尽职尽责,但是他常受到人们的欺侮,有一次两个小孩唱歌骂他,他想追上去吓唬,等他回到牛吃草的地方,他看的牛却不见了。想到无法向陈四爹交待,他想到了自杀,临死前他去看他的老婆,而此时已负心的老婆正和另外一个人偷情,是他只在门外听到里面的谈话得知,他没有进门,他内心怀着对老婆的爱恋和对她的祝福,跳池自杀了。这篇小说揭示出人连动物也不如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猪三哈的同情,作者继承了鲁迅写小人物的视点,小说创作于1927年。彭家煌曾被鲁迅骄傲地纳为同一阵营的战友,必然会从鲁迅那里寻找艺术摹本,汲取营养。
比丘尼传白话文
中国佛教史书。简称《尼传》。四卷,有序。南朝梁时宝唱撰。宝唱,俗姓岑。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投建初寺僧祐律师出家,住庄严寺,博涉经律。曾听处士顾道旷等讲经史、《庄》、《易》。齐末避乱至浙江、福建一带。梁天监四年(505)回到京师,敕为新安寺主。宝唱素以博学多识著称,十一年(512)参与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等十一部经。后又受梁武帝之命,掌华林宝云经藏,广搜遗逸经籍。先后助僧旻编撰《众经要抄》、助智藏编撰《义林》、助僧朗编撰《大般涅槃经注》以及助萧纲编撰《法宝联璧》等。生平撰述颇多,除此书外,尚有《续法轮论》七十余卷、《法集》一百三十卷、《名僧传》三十一卷、《华林佛殿众经录》四卷、《经律异相》五十五卷、《出要律仪》二十卷等,但大多佚失。现仅存本传和《经律异相》。《比丘尼传》系根据碑颂记集,或博闻前贤所得的资料整理而成。共著录从西晋建兴(313—316)至梁天监十五年(516)止,约二百年间晋、宋、齐、梁四朝著名比丘尼的事迹。其中:卷一有东晋的净检等十三人,卷二有刘宋的慧果等二十三人,卷三有南齐的法缘等十五人,卷四有梁的净修等十四人,共正传六十五人,附见五十一人。
唯心集
唯心集,一卷,清乘戒著并序。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
清 (尼)说,明元记录,高以永序,超琛跋,有行状。总目,升座,小参,示众,附法语,机缘,拈古,颂古,偈语,书问题,赞佛,事源,流颂,行状,塔铭。
五大施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五戒为五种之大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