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

颜真卿
  • 姓名:颜真卿
  • 别名:字清臣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 出生日期:公元708
  • 逝世日期:784年
  • 民族族群:

颜真卿(公元708—784年)唐书法家、文学家。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颜回之后,颜师古五世从孙。颜真卿少孤,由母亲殷氏训育,少好儒学,词翰绝纶。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登甲科。唐代宗时,历官尚书右丞、刑部尚书等,进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唐德宗时,为卢杞所忌,迁太子太师。李希烈叛乱,卢杞又点名让德宗派他去劝谕。李希烈多方诱胁,颜真卿终不屈,后被缢杀。赠司徒,谥文忠。书法初学褚遂良,曾三次拜谒张旭,始得秘传 真草用笔之法:“用笔须如印印泥。”又云“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颜真卿“自此得攻书之妙”,成为一代大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刚异飞动,使古法为之一振,开创了“二王”以外的崭新风格,人称“颜体”。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云“苏子瞻(轼)云:‘子美(杜甫)之诗,退之(韩愈)之文,鲁公(颜真卿)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墨池编》云:“鲁公嗜书石,大几咫尺,小亦方寸,碑刻遗迹,存者最多。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像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王羲之)、献(王献之)以来,未如有公者也。”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为学书者的楷模。《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吴兴集》十卷、《庐陵集》十卷、《临川集》十卷,北宋时已散佚。今传宋末留元刚所辑《颜鲁公集》十卷。令狐垣《颜真卿墓志铭》及殷亮《颜鲁公行》又载其编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碑刻有《多宝塔碑》、《李玄靖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争坐位帖》等。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文稿》。新旧《唐书》均有《颜真卿传》,事迹又见令狐垣《颜真卿墓志铭》及殷亮《颜鲁公行状》、《唐国史补》等。

猜你喜欢的书

杂感集

杂感集

许地山著。商务印书馆1946年11月出版。系作者遗稿的辑录,由作者夫人周俟松编辑。收入1935年至1940年所写文章15篇,另有周俟松《序》1篇。其中有演讲辞,如分别对北京大学、岭南大学学生作的演讲,强调中华民族必须拥有“维持正义与和平”的“充足的能力”,号召人们能奋起抵御强敌的侵略,从而“拯民众于水火之中”;有为报纸写的时评,呼吁“用血,用铁,用坚定的意志来抗战到底”,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此外,还有一些写景散文。

冯少墟集

冯少墟集

二十二卷。明冯从吾撰。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万历十七年 (1589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谥恭定。著有《冯少墟集》、《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古文辑选》等。冯从吾诗文初刻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毕懋康刊刻。万历四十五年 (1617) 张维任等刊刻,凡二十二卷,并有《续集》一卷。万历四十七年,刘必远重新刊刻,凡二十卷。是集为天启元年(1621)冯嘉年在毕懋康刻本基础上加以增修、刊刻。凡二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二皆为语录,卷十三至卷十八皆诗文,卷十九至卷二十为族谱家乘,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为关学编。今观其集,集中之文,多为讲学之作,虽不以辞采为工,且字句间涉俚语,然言之有物,笃实切明;其诗则多应酬之作,有类其文,文学价值不高。有万历年间刻本、《四库全书》 本存世。

新仪象法要

新仪象法要

北宋著名科学家苏颂于宋绍圣元年至三年(1094—1096)著成,共三卷,内容为“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说明书。该书卷首有《进仪象状》,介绍了建台的缘起、经过和特点。上卷描述了一座复杂而完善的浑仪,不仅附有仪器全图,还画出了每一重要部件。中卷描述了一座天球仪(即浑象),并附有多幅星图,从而保存下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天象观测的成果。成为我国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星图之一。下卷描述了天球仪的机械装置,这种装置的动力由装有特种擒纵器的水轮提供,使天球和机轮保持不停的转动。据统计,全书所绘各类工程详图六十多种,描绘了一百五十多种机械零件,各图均附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解释了“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结构,为我们保存了仪器的全部制作方法,也显示了宋代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此外,其结构图采用透视和示意画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机械图纸。 苏颂所造“水运仪象台”,经过屡次战争的摧残,早已破损不堪,不能使用。正是由于有了这部详细的设计说明书,这台复杂的天文仪器才有重新复制的可能,宋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才得以传世。所以《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重要的天文仪器著作。

道教史

道教史

许地山编。1934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新版,收入“终极关怀系列”第十一。作者是台湾台南人,1934年于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完成此书。书的副标题为“道的源起与发展”,分为七部分。一《道的意义》;二、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分析老子的道论及人生论,老子的思想与《道德经》;三、 《老子以后的道家》,写关尹子、杨子、列子;四、 《道家最初的派别》、讲彭蒙、田骈、慎到的静虚派,庄子一流的全性派,庄子及其门人的思想,假托太公的阴谋派等;五、《秦汉的道家》,叙述《吕氏春秋》及养生说,《淮南子》及阴阳五行说;六、 《神仙的信仰与追求》;七、 《巫觋道与杂术》,内容包括尸与巫的关系,巫的职掌,秦汉的巫祠,杂术等。

流亡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朱门

朱门

长篇小说。林语堂。1953年美国出版英文本,1976年台湾远景出版中译本。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三,但故事与前两部没有联系。小说写三十年代初期西安一个记者与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西安学生举行声援“一·二八”抗战游行示威中,出身高门的女学生杜柔安遭到军警的袭击受伤,后被《新公报》驻西安记者李飞援救送入医院,二人逐渐相恋。不久,李飞受命去新疆,李、杜在三岱驿度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杜柔安回到西安后,父亲已死,其叔杜芳霖坚决反对侄女与李飞的结合。此时杜柔安已怀孕,她不顾家中的阻挠,放弃遗产,独立谋生。后李飞自新疆归来,与杜柔安补行了婚礼。作品反映了青年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个性解放思想,同时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