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

徐复观
  • 姓名:徐复观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省浠水县人
  • 出生日期:1903年1月31日
  • 逝世日期:1982年4月1日
  • 民族族群:

徐复观(1903年1月31日-1982年4月1日),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原名佛观,学名秉常,湖北省浠水县人。青年时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北省立国学馆。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1928年东渡日本,在明治大学学习经济,后又入日本陆军士官军校步兵科学军事。“9·18”事变后回国,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开始了15年之久的军旅生涯。1946年,以陆军少将衔志愿退役,结束了军旅和政治生涯。对“中国文化的母亲”——劳动民众深挚的感情以及早年对国学典籍的熟谙,是其人生转折的前提,而当代新儒家的开创者之一熊十力的精神感召,是其转折的直接诱因。1949年离开大陆,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坚持达16年之久,成为惨淡经营新儒家的主要舆论阵地。曾先后任教于台湾省立农学院、东海大学、香港新亚研究所。1958年1月,与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共同署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徐氏中年之后方始治学,主要倾力于先秦、两汉思想史的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等。徐氏之学术,并非书斋里的纯学术,而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发现可以和民主政治衔接的地方”。这一任务,必须要求还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本来面目。他痛斥历史上的君主专制的统治,但却并不能把儒家思想本身和专制主义完全混为一谈。他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一种“忧患意识”,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萌动,就是以忧患意识为基本动力的。这种忧患意识,也就是中国政治思想中的民本传统。孔子的“有教无类”,对殷周文化的承传,其贡献在于把贵族手中的文化及文化资料,既修之于己,又扩大之于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三千弟子,成为真正的文化摇篮,成为尔后两千多年中国学统的骨干。能把贵族的文化教养普及于平民,乃平民精神生活的一大进步。儒家的历史角色,是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尽到了“思想”所能尽的影响,即以“德治”而于专制的补偏救弊。对于历史上属屈服于赏罚二柄之专制统治下的“士”或近代知识分子,大加伐挞。对于中国文化中艺术精神的研究,提炼出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是“为人生而艺术”,庄子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是“为艺术而艺术”。不过,庄子仍无意于“艺术”而仍关注人生,“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之正统。徐氏的研究领域广涉思想史、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经学和政治,发表政治杂文逾七百篇。主要著作有:《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中国艺术精神》等。

徐复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新人来自火星

新人来自火星

约瑟夫·戴维斯先生大学毕业后家庭美满,事业顺利,并成为颇有名气的作家。可近来他对身怀有孕的妻子的行为举止常常感到迷惑不解。一次,在天文俱乐部里,他听到了有关火星人利用宇宙射线改造地球人的说法,联想妻子的情况,他十分担心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受到宇宙射线的影响:于是,戴维斯前往赫德曼·斯代玎大夫处咨询,大夫建议他到各处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地球上确实出现了一批不同于普通人、头脑异常清晰的高智慧型人类。经过分析;他们认为,企图入侵地球的火星人由于无法适应地球的生存条件便试图通过改造地球人的大脑来达到这一目的,制造出地球人身体、火星人头脑的新人类,并且新人类已经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大家对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十分担心。戴维斯的儿子降生了,是个非常健康相貌聪慧的孩子,戴维斯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紧接着,在与妻子一番谈话后,戴维斯猛然醒悟到,其实他自己就是新人类中的一员。

乾坤凿度

乾坤凿度

旧题东汉郑玄注。二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易纬乾坤凿度》或《周易乾坤凿度》。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绍兴续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后以郑氏所注《乾凿度》有别本单行,故亦称此本为《乾坤凿度》。

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东晋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60卷。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译出59卷,早佚。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本已不存,近代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零星梵文残片。历代单经零本翻译颇多,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现存73种。汉译《中阿含经》与南传“中部经典”大体相应,前者收经较多。一般认为,在《中阿含经》和“中部经典”编集之前,已有许多经文单独流行。两传文本所集经文都没有按其形成的次序排列。

摩诃止观贯义科

摩诃止观贯义科

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清天溪说,灵耀补定并序。

佛说梵网经

佛说梵网经

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大乘佛教戒律典籍。二卷。真实撰者不详。后秦鸠摩罗什译。关于本书的译者,一向存有疑问。据僧肇序说,此经原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此为第十品。称释迦牟尼在摩醯首罗天宫说菩萨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为汉地菩萨戒主要宗依。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今存本书各本都署名鸠摩罗什译。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菩萨罗提本叉后记》中说罗什在姚秦译经时曾从《梵网经》中诵出菩萨十重四十八轻部分,而第二卷译经条及第十四卷罗什传都未列举本书。隋代法经撰《众经目录》将本书列在“众律疑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