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危亦林
  • 姓名:危亦林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江西南丰人
  • 出生日期:1277
  • 逝世日期:1347
  • 民族族群:

危亦林(1277-1347),元代医学家,字达斋,江西南丰人。出身业医世家,自幼学医,自称游学东京(宋开封),精于骨伤科,任南丰医学教授。他总结了自家世代积累的丰富临证经验,整理家传大量经验效方,经10年努力,于1337年撰成《世医得效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内容丰富,深受后世医家重视。他在书中提出关于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整复和固定方法,有些与现代方法相同,并有小夹板治疗骨折的记录。对颈椎骨折进行悬吊复位,为世界首创,较英国医生达维斯(Divis)在1927年提出的悬吊方法早600余年。他使用曼陀罗进行全身麻醉,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记录。日本医生华同青州于1805年使用曼陀罗作手术麻醉剂,轰动国际麻醉界,被誉为世界麻醉史上的先例,其实已比危氏晚了450年。


危亦林通晓内、妇、儿、眼、骨、喉、口齿各科,于骨科最为擅长,官至杭州医学教授。于天历初元(1328年),以十三科为类分,编选古今验方。历时十载,于至元三年(1377年)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经江西医学提举司送太医院审阅,刊刻于至正五年(1345年)。书中所载古方至多,皆可以资考证,并收载了元代很多伤科的治疗手术和经验方剂。尤其是方中药物均以脚注的形式要求炮制操作,其中大部分炮制方法是宗前人经验,如净制、切制,炮、炙、炒、煅、煨等,尚有盐炒,姜汁制,酒浸等辅料制法。为了更好的制备剂型,发挥疗效,还发明了一些特殊的炮制制剂方法,如“煮附圆”,“炮附子圆”等。在处方中,多次应用“半生半熟”之品,以使药物作用更加全面。对于外伤及骨科用药,多采用“煅醋淬研”,“烧存性”等炮制,以利发挥药效。

危亦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庄园迷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石门庄园里正弥漫着一种恐怖的不祥感,作为不良少年收容中心,这里聚集了许多危险的人。果然不久就发生了一起少年企图枪杀监护者的意外事件,所幸无人伤亡。然而,与此同时一位神秘的访客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庄园宅邸的另一间屋子里被枪杀了。

嬾园医语

该书于1921年著成,主要内容包括傅嬾园的语录、逐年主气图解、逐年客气图解、丑未年主客相临天时民病表附说、五天五运图图说等。学术上,傅嬾园承绍派伤寒传统,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朴实轻灵,重视邪有出路。

马裤先生

短篇小说。初载1935年5月5日《青年界》第3卷第3期。初收1934年9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赶集》。又收入1947年4月晨光出版公司《微神集》和1956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老舍短篇小说选》。现收入《老舍文集》第8卷、《老舍小说全集》第10卷。本篇以人物速写方式,写“我”在火车上见到的一位穿马裤的先生。他一上车就一迭连声地喊茶房、要手巾、讨开水,要这要那,支使得茶房团团转,也闹得别人不得安生。这是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处处对下人摆架子、耍威风但骨子里充满奴性,而又不懂礼貌、不讲文明的人。小说以一系列典型细节的夸张表现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描写生动,语言幽默,在笑声中鞭挞了自私庸俗和无耻,是老舍幽默讽刺小说中的名篇。老舍后来把它改编为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

梅花字字香

咏梅诗集句。前集1卷,后集1卷。元郭豫亨集。《四库全书》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书首有“至大辛亥(1311)腊八日”郭豫亨自序。前集共有七律50首,后集共有七律50首,这100首咏梅诗全是集自元以前的诗人的诗句。书名取自北宋晏殊词“唱得梅花字字香”。历来诗人词家就喜爱借咏梅寓意,北宋林逋以来,作者开始为咏梅别立品题;南宋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派诗人无不借梅以自重,别号斋馆多带梅字。入元以来,咏梅在诗坛仍十分盛行,文坛巨子刘因《观梅有感》更是深含寄托之作。郭豫亨亦承宋人积习,“凡见古今诗人梅花杰作,必随手抄录而歌咏之”(《自序》)。《四库全书总目》评述道:郭豫亨以集句咏梅,“又辟新境,且属对颇能工巧”,“存备诗家之小品,固亦无不可矣。”郭豫亨自言:“其间句锻意炼,璧合珠联,亦有天然之巧者,吾不知其为古作也。”郭豫亨生平不详,号梅岩野人,应是由宋入元的遗民,生活于宋末元初,至大年间尚在世。

子思子

南宋汪晫编著。一卷。成书于庆元(1195—1200)至嘉泰(1201—1204)间。传说子思承孔子门人曾子之学而撰有《中庸》,其言行则散见于其他诸书,未能搜罗荟集而独刊行于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子思子》七卷,即为子思言行汇编。汪晫未见其本,故别搜集而作此书。凡九篇,析为内、外。内篇为《天命》、《鸢鱼》、《诚明》;外篇为《无忧》、《胡母豹》、《丧服》、《鲁缪公》、《任贤》、《过齐》等,合为一卷。此书或采《中庸》,别立名目,如《天命第一》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明第三》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皆与原书文同。其书颇多疏误。如《孔丛子》一书,朱熹已反覆辨其系伪作,而汪晫采之独多。又往往窜乱原文。若《孔丛子》原作:“子上杂所习请于子思”,注曰:“杂者,诸子百家,故下文子思答曰:杂说不存焉。”而此书则改为:“子上请所习于子思”,与子思答义全不相贯。《孔丛子》原作:“仲尼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教究理不以疑。”此书录之,而“圣”字下多一“区”字, “疑”字上多一“物”字。诸如此类颇多。然此书采摭广博,考订亦不乏精当之处,与《大学》、《中庸》互为表里,对研究子思思想及其师承源流亦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曾思二子全书》收录。

法华经卓解

法华经卓解,七卷,清徐昌治逗注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