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危亦林
  • 姓名:危亦林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江西南丰人
  • 出生日期:1277
  • 逝世日期:1347
  • 民族族群:

危亦林(1277-1347),元代医学家,字达斋,江西南丰人。出身业医世家,自幼学医,自称游学东京(宋开封),精于骨伤科,任南丰医学教授。他总结了自家世代积累的丰富临证经验,整理家传大量经验效方,经10年努力,于1337年撰成《世医得效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内容丰富,深受后世医家重视。他在书中提出关于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整复和固定方法,有些与现代方法相同,并有小夹板治疗骨折的记录。对颈椎骨折进行悬吊复位,为世界首创,较英国医生达维斯(Divis)在1927年提出的悬吊方法早600余年。他使用曼陀罗进行全身麻醉,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记录。日本医生华同青州于1805年使用曼陀罗作手术麻醉剂,轰动国际麻醉界,被誉为世界麻醉史上的先例,其实已比危氏晚了450年。


危亦林通晓内、妇、儿、眼、骨、喉、口齿各科,于骨科最为擅长,官至杭州医学教授。于天历初元(1328年),以十三科为类分,编选古今验方。历时十载,于至元三年(1377年)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经江西医学提举司送太医院审阅,刊刻于至正五年(1345年)。书中所载古方至多,皆可以资考证,并收载了元代很多伤科的治疗手术和经验方剂。尤其是方中药物均以脚注的形式要求炮制操作,其中大部分炮制方法是宗前人经验,如净制、切制,炮、炙、炒、煅、煨等,尚有盐炒,姜汁制,酒浸等辅料制法。为了更好的制备剂型,发挥疗效,还发明了一些特殊的炮制制剂方法,如“煮附圆”,“炮附子圆”等。在处方中,多次应用“半生半熟”之品,以使药物作用更加全面。对于外伤及骨科用药,多采用“煅醋淬研”,“烧存性”等炮制,以利发挥药效。

危亦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睡庵稿

睡庵稿

明代诗文别集。汤宾尹(字嘉宾)著。嘉宾所著述,刻本颇多,比如:明万历间戴谷刻本《睡庵诗稿》1卷、文稿2卷;明博古堂刻本《睡庵诗稿》1卷、文稿1卷;明万历间刻本《睡庵诗稿》4卷、文稿11卷;明万历间李曙寰等刻本《睡庵文稿》初刻4卷、二刻6卷、三刻4卷;明万历黄时溱刻本《睡庵文稿》二刻补4卷等等。后万历末又刻成较为完备的《睡庵稿》文集25卷、诗集11卷;另有万历刊刻、崇祯刷印本,增加了《视草》16卷。这是较为完备的刻本。其人诗非所长,但善制义,善文。他尝在《丁未书一房同门稿》鼓吹“倒法”,认为“今人文绝不知有倒法,文之脉在动,动在转,转之妙全在用倒”。在他看来,“昔人所悟升里转、斗里量,地理家所谓横来直受,阳来阴受,皆转法耳,至倒法尤难明”。而他独懂倒法之秘。其实,不过是将八股运用为文之道而已。故其文名虽高,文学色彩并不浓,成就也平平。

喉科集腋

喉科集腋

喉科学著作。2卷。清·沈青芝撰。成书于1890年。本书论述咽喉科临床证治。然流传不广。现存有一绿格抄本及广陵王文藻(侣芹)精抄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一卷。金侯善渊注。有注有颂,阐清静之理,归于内丹。

九势

九势

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撰。论述运笔规则,即: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天台菩萨戒疏

天台菩萨戒疏

亦称《菩萨戒义疏删补》。律学著述。唐明旷删补。三卷。系隋智述、灌顶记的《菩萨戒义疏》的删补,是对《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作进一步注释之书。明旷自称,本书“不违先见”,“以天台为宗骨”。注释分作七门:明名体、明宗用、明教摄、明受法、明传译、略料简、随文解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四十华严。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译。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又称贞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为新旧两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别译,与传于尼波罗国(尼泊尔)之九部大乘经中之华严经为同本。内容记述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五善知识(或谓五十三参),而成就普贤之行愿。四十华严仅有入法界品一品,然此品占华严经四分之一以上,故视之为异译,兹将其结构组织,列表如后。又四十华严之叙述,虽与新旧两华严经之入法界品大同小异,然其文较广,于卷四十中新添加普贤十种大愿,及‘重颂’(以偈颂重覆阐释经法)之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为本经之特色。关于本经之翻译,系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由南天竺乌荼国师子王派使者进贡其所亲写华严经之梵本,翌年六月,于长安崇福寺,由罽宾般若三藏译之,澄观及圆照、鉴虚等诸师详定,至贞元十四年二月译毕,共四十卷,此即四十华严。又本经之梵本,现保存于英、法、印度等国之图书馆或学会中。本经亦有西藏译本及西夏文字之经本。此外,本经记述善财童子游行南方,历访善知识之说,与道行般若经等所述萨陀波伦菩萨东行参求般若之说类同。又本经所记之诸大声闻不能闻知佛之自在神变,以寓‘斥小叹大’(斥责小乘,称叹大乘)之意,与维摩经等之旨趣一致。本经之别译,有西秦圣坚所译之罗摩伽经三卷、唐代地婆诃罗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一卷、唐代不空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又本经卷四十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之异译有二种。本经之注疏,有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澄观)、华严经别行疏二卷(仲希)、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净源)等。另赞咏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五善知识者,有大方广华严入法界品赞(杨杰)、文殊指南图赞(惟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