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

- 姓名:贝克特
- 全名:萨缪尔·贝克特
- 性别:男
- 国籍:爱尔兰
- 出生地:都柏林
- 出生日期:1906年4月13日
- 逝世日期:1989年11月10日
- 民族族群:
萨缪尔·贝克特(英语: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生于都柏林一个虔信新教的中产阶级家庭。14岁时被送到一所私立学校读书,后到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1927年毕业后到巴黎某大学教英语,与侨居那里的乔伊斯相识,此后一直与他保持亲密的关系,并当过乔伊斯的秘书,在创作思想上受到他的一定影响。1930年他回三一学院教法语,一年以后即放弃这一工作,并从1932年开始漫游欧洲,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随笔等,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没能发表。1938年他在巴黎定居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法国的地下抵抗组织,并与一位组织成员结婚。为躲避德军的追捕,他曾在一小乡村当过农业工人,战后返回巴黎,专事创作与翻译。到1945年,他已发表了诗集《婊子镜》(1930),评论著作《普鲁斯特》 (1931),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4)等,还用法文翻译过乔伊斯的作品。从1946~1950年,他创作了3部小说、两部剧本,直到1951年,三部曲小说的第一部《马洛依》才得以出版,并受到评论家的称赞,因而三部曲的后两部《马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及剧本《等待戈多》也于次年顺利出版。《等待戈多》深刻地表现了客观世界的荒诞和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是他戏剧方面的代表作。此后他有好几年没有动笔。1956年后他又创作了一些剧本,如《最后的一局》(1957)、《哑剧》(I) (1957),还有广播剧《倒下的人们》(1957)、《炭火》(1959)、电影剧本《薄膜》 (1965)、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1969年,贝克特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称“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说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他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作家和奠基人。
贝克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伦理学导论
《伦理学导论》是一部导读性的伦理学著作。与时下的以说教为主的规范伦理学相异,本书追根溯源,从史的角度探讨了“伦理”即“道德”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追问了人性中“德性”“至善”的最终根据。对于时下浮云蔽日的道德精神时空,本书不啻为一剂祛除迷雾的清新剂。
诗与真
中国现代文艺论著。作者梁宗岱。本书与《诗与真二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935年先后出版。作者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富有深度地论述了西方文学,特别是德法文学及其代表人物(歌德、罗曼罗兰、梵乐希、韩波等)的创作;也从中探讨了一些艺术规律和艺术原则,如关于诗歌艺术的《论诗》、《象征主义》、《谈诗》,关于绘画艺术的《论画》,关于美学问题的《论崇高》等。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因而能够自由地中西参照,发现中西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并有意识地将这种研究成果用于评述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以诗为主)的一些问题。许多结论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在平行的比较研究中适当融入历史研究的方法也是论著的一大特色。
日损斋笔记
一卷,元黄溍撰。《日损斋笔记》是元代儒学名臣黄溍的一部带有考据色彩的读书笔记,涉及校勘文字、辨析名物、补正讹误、考证制度、疑古辨伪诸方面内容。此书主要考证经、史、子、集等百家之书异同得失,兼及遗闻轶事。原书分条记事,没有分类诠次,后刘刚依类重编,析为三门,分辨经六则、辨史十六则、杂辨十三则,共三十五则。其中辨史十六则尤为精审。
观音菩萨传奇
《观音菩萨传奇》明清小说之一,四十回。作者:不题撰人。据明朝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清末曼陀罗室主人《观音菩萨传奇》等书改编而成。 主要叙述观音身世、刻苦修行与济世救人的故事。描述了观音菩萨不凡的身世,历尽千般磨难的修行经历和大慈大悲与人为善,不辞辛劳地济物利生的动人故事。佛教文化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题材、意境和结构,不但刺激文学家们的想象力,促进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佛和菩萨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救苦救难的故事,在旧时代对生活在困苦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精神寄托之处。缘此,促使观音从佛殿中的莲台上走下来,走上了戏台,走进了戏剧和文学之中,而被广泛传扬。
诗史阁诗话
记录了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时期古典诗词的概况和一些重要的古体诗人,对研究当时的国学现状和创作情况具有较高的价值。
金刚般若疏
六卷。唐释吉藏撰。《金刚般若罗蜜经义疏》续藏经本作四卷,题名为胡吉藏法师撰,前有序一篇。卷一为玄义,有十重,即: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验,九章段,十正释文。是为鸠摩罗什译本作义疏。其科判全经为序正说流通三分,各分二段。正说之中,释须菩提问。取论议为四问,一问发心,二问应往,三问修行,四问降伏。魔说中分三大章。初门答问以明因,断疑以辨果。信受门分遮无信,明有信。格量门分外施,内施、释迦往因。该义疏对解经有一定帮助,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