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慕侠

郁慕侠
  • 姓名:郁慕侠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上海青浦人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66
  • 民族族群:

郁慕侠(1882-1966),上海青浦人。先后参与《时事新报》、《沪报》、天津《益世报》、北京《晨报》等报写作,后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颇丰。其《上海鳞爪》原分上下集及续编三册,记述的时限为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重点记录了上海的社会变迁及人文掌故、租界状况、市民生活、沪语轶闻等方面,是民国时期一部较为优秀的笔记散文集。


旧上海的文人中,那些在大小报馆任职的编辑、记者见多识广,多喜写作笔记、随笔,记述洋 场百态,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上海清末、民国时期 的珍贵史料。郁慕侠是这类文人中的一位。他仿 效同类体裁的书如梁任公的《外交鳞爪》、徐志摩 的《巴黎鳞爪》,写了《上海鳞爪》一书。郁慕侠 (1882—1966),上海青浦人,1913 年进入上海报 界,先后供职《时事新报》《沪报》,曾任上海文史 馆馆员,著述颇丰,有《格言丛辑》《慕侠丛辑》《国 耻小史》《痛史》《可爱的中国共产党》等。《上海鳞 爪》用大量篇幅描绘了 20 世纪初上海租界生活 的各个层面,将旧上海中的妖魔鬼怪、比比陷阱、 隐语黑话、秘闻内幕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公共租界之三公园”篇对上海三家公园百年 前的情状作了介绍,其中有对 “华人与犬不准入内” 牌子的解读。这三家公园是黄浦滩公园(即现在的 黄浦公园)、虹口公园(即现在的鲁迅公园)和梵王 渡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这三家公园初辟时亭 台楼榭、花圃树木远胜于今日。初建时黄浦滩公园 华人与西人均享有同等的权利,不要门票,随意进 出,后来由西人掌权的工部局作出华人不准入内的 决定,并在门口竖了“华人与犬不准入内”的牌子, 引起了上海市民的不满与抗议。工部局 为平息市民的不满,在苏州河畔辟出一 小片园林供华人游玩,但这片园林甚小, 布置简陋,仍被市民骂为“可耻”。


禁止华人入内之时,日本人也在被禁之列。但日本在明治天皇统治期间,实行了明治维新,国力大增。1904—1905 年间发生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此后日本人可以自由出入黄浦滩公园,唯我华人依然不准入内。此等民族耻辱,令市民愤慨不已,有人作竹 枝词以表达不平: “公园设备果然新,不许华人去问津。世界何有公理在,可称夺主是喧宾。”


“市虎”“红绿灯”等篇讲述近百年前上海街头 的交通情况。“市虎”指汽车,因为常出车祸被人称 为“虎”。那时候上海马路边的电线杆上、墙壁上常 可见到标语,上书“马路如虎口,当中不可走”。百 年前的上海滩水泥马路还比较稀罕,有的人喜欢 在平坦的水泥马路上行走,站在“水门汀”上看野 眼,悠哉悠哉,因此事故就多。据书中记载,民国二 十年(1931 年)上海因车祸死亡的人数有 133 人, 伤 4300 人。这个数字在当时看来是“骇人听闻” 的。为了行人的安全,马路上开始装红绿灯,开灯 时间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不像现在 24 小时 全天候的。作者写道: “这红绿灯的装置,闻各国各 大都会久已施行,而在沪上装用,不过四五年的时 候。”《上海鳞爪》1933 年由沪报馆出版,依此推 算,上海装红绿灯是在二十年代,在此之前,上海马路上是没有红绿灯的。


《上海鳞爪》所述旧上海滩奇闻轶事约 600 余篇,每篇文字均在五六百字 不等,涉及面极广,轻松好读。

郁慕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

本书是《赋税论 献给英明人士 货币略论》《政治算术》《爱尔兰的政治解剖》三个中译本的合编本。其中《赋税论》部分,配第就田租、口赋、房产税、关税、什一税、国内消费税,乃至货币利息、货币改变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政治算术》则是配第独创地应用算术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典型著作。他列举数据,论证英、法、荷三国的经济力量,试图探讨存在于当时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现象中的共同规律。

猫打球商店

猫打球商店

《猫打球商店》原题为《光荣与不幸》,一八二九年十月完稿,以一个老呢绒商的家庭为背景,描写了一宗门户不当的婚姻,意在说明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养对人们的气质有多么大的影响,因而青年男女如果只凭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结合,往往会酿成终生的不幸,而凭着理智在本阶层中选择配偶,结局则会好得多。巴尔扎克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外祖父家是一户殷实的呢绒商,因此他从小对这类老派商人十分熟悉。小说以一种温和的嘲讽态度,精确而且生动地描绘了这个阶层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写出了那种买卖人的精明、狡猾、吝啬、小器和由于缺乏教育而产生的种种狭隘可笑的观念,但作者将这一切与贵族社会的虚伪、腐朽和冷酷相对照时,显然对这些见识浅短、趣味庸俗,然而善良敦厚的老派商人表示了更多的温情。

泪与笑

泪与笑

散文诗集。作者 〔黎巴嫩〕 纪伯伦,1913年于纽约出版。全书共收散文诗56篇。作者在引言中写道: “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 也不愿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作者正是含着泪水,严肃地思考着人生,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阳光下》,在《废墟间》、《在美神的宝座前》、《在时光的舞台上》,他含着《笑与泪》,面对《时世与民族》,他《展望未来》,叙述着他的《梦》,叙述着纯真的《爱情的故事》,高唱着《花之歌》、《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人之歌》。他用《火写的字》直抒《胸臆》,这就是《诗人》,诗人的《灵魂》,《诗人的声音》。

蜩笑偶言

蜩笑偶言

一卷。明郑瑗撰。此书共一卷,二十六条,约二千字,内容多论古之语,间或也有考证。有些内容殊为儗不于伦,如:“盗跖以孔子为伪,苏轼以程颐为奸,李傕以董卓为忠,田承嗣以安史为圣。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古有之矣。跖傕承嗣不足道,而轼亦为之君子之不仁,悲夫。”又如“叔孙通为秦二世博士,以巧言面谀见赏,而卒为汉儒宗;孔颖达为王世充博士,以草仪禅代见亲,而卒为唐儒宗,皆所谓小人儒宗,而世儒也焉。此二代之所以无真儒也。”等等。远不及其所作《井观琐言》。此书版本很多,先后被收入《广百川学海》丙集、《百陵学山》、《宝颜堂秘笈》 (明万历本、民国石印本) 续集、《说郛续卷十七》、《学海类编》 (清道光本、影印道光本)子类、《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百陵学山》 之中。

洪武圣政记

洪武圣政记

洪武圣政记,一卷,明宋濂撰。是书略仿《贞观政要》之例,标题分记。分《严祀事》、《正大本》、《肃军政》、《绝幸位》、《定民志》、《新旧俗》六类。而《新旧俗》下又分《申禁令》、《核实效》、《育人才》、《优前代》、《正礼乐之失》、《去海岳之封》、《严宫阃之法》、《厉忠节之训》、《刬积岁之弊》九子目。濂自为《序》,见所作《文宪集》中,盖当时奏御之书也。梅纯《损斋备忘录》曰:“本朝文章近臣,在洪武初,则学士宋濂,其所记当时盛美,有《洪武圣政记》。自永乐以后,则少师杨士奇,有《三朝圣谕录》。至天顺改元,则少保李贤,有《天顺日录》、《二录》。皆近有印本,而《圣政记》独亡,仅见其《序》文,惜哉。”据其所云,则此书在成化间已无传本,不知何以得存於今。然勘验文义,实非赝托。或纯偶未见,遽以为佚欤。然是书之不行於明代,亦可见矣。

诗补传

诗补传

三十卷。范处义撰。范处义号逸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曾任殿中侍御史,除《诗补传》外,着有《解颐新语》等。范氏认为《诗序》是国史及作诗者之本意,有圣人之言,然而“其不通者辄欲废序,以就已说”(《自序》),于是写了《诗补传》这部南宋尊序的代表作。《诗补传》,原称《逸斋诗补传》,全书共分三部分,正文之前有《序》、《诗补传篇目》、《明序篇》三篇,提出尊序的理由及《诗经》篇目的写作年代。说诗部分一诗一题,先释《诗序》,再释正文,注音夹于句中。《附说》部分对风、雅、颂的含义及《诗经》中的有关音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训释。如果说,南宋初期,郑樵是疑序的代表人物的话,那么范氏则是尊序的代表,他认为“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明序篇》)。书中对《诗序》和《毛传》进行再解释,对我们理解传统的《诗经》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楚,词气畅达,有许多地方已突破《毛传》的局限。对诗义的体会方面也有许多精微独到之处。为了维护《诗序》的权威,范氏引用了许多三家诗的资料加以对照,在客观上开了整理、研究三家诗的先声,宋末王应麟作《诗考》,清人范家相作《三家诗拾遗》,均受其影响。该书的局限也很明显,过分拘守《诗序》,没能作更多的开拓与探索,脱离文学说诗,强作解人,亦有不少错解文义的地方。此外在资料运用上也有失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他:“引据《孔丛子》,既属伪书,牵合《春秋》,尤为旁义。矫枉过直,是也一瑕。”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