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济

- 姓名:刘永济
- 别名:刘弘度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省新宁县人
- 出生日期:1887.12.25
- 逝世日期:1966.10.02
- 民族族群:
刘永济(1887.12.25~1966.10.02),古典文学研究家,教授。别名刘弘度。湖南省新宁县人。早年在长沙明德中学、吴淞复旦公学和天津高等工业学校读书。1911年入清华大学。武昌起义后,弃学南下至琼崖,动员其兄刘滇生率众反正。事成后,回到长沙投考留学生未取,在家养病三年余,发奋读书,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17年秋至1927年冬,在明德中学教书。1928年,由友人推荐到东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沈阳,东北大学学生组织抗日义勇军,奋起抗日,刘永济填《满江红》词一首,作为该军军歌,1932年至1937年任武汉大学教授。1938年秋任浙江大学教授。1938年至1940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0年至1949年任武汉大学教授、文学院长、代理教务长、代理校长。1949年至1966年继任武汉大学教授。先后在武汉大学任教授三十多年,从事教学、指导研究生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武汉分会理事、《文学评论》编委。主要作品有:《文心雕龙校释》(1962年,中华书局)、《屈赋通笺附笺屈余义》(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音注详解屈赋定本》(附屈赋释词)、《我研究屈赋及其作品的总结》(后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宋代歌舞剧曲录要》(1957年,古籍出版社)、《文学论》(1924年,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微睇室说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十四朝文学要略》(1945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国风乐府选》、《诵帚盦词集》、《云巢诗集》、《词论》、《古戏词存》、《元明清三朝曲的发展概况略述》、《唐乐府诗纲要》(附作品选)、《诵帚盦词论》、《五代两宋词注释》、《元人散曲选论》、《默识录》(读书笔记三本)等四十余种。刘永济对屈赋和《文心雕龙》的研究有显著的成就。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八洞仙祖合注,收入重刊道藏辑要。
趼呓外编
二卷六十篇,附录一篇。作者署名“南海趼人吴沃尧”。光绪二十八年暮春(1902年4月)上海书局出版,石印巾箱小本,二册,改题《政治维新要言》。卷首有作者《趼呓外编序》,末署“光绪辛丑嘉平月南海吴沃尧趼人氏识于海上趼廛”。本卷即据以点校收入。《趼呓外编》是吴趼人的政治论文集,包括《保民》《制度》《说邢》等多篇文章,他从社会制度入手,相信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简名《岳阳楼》。杂剧剧本。元马致远作。四折一楔子,末本。仙人吕洞宾望气得知岳阳郡中将有神仙得到度化,便来到,以一锭墨换酒喝,醉后便睡。楼下有一千年老柳树已成精,杜康庙前有一株白梅花也已成精。梅精在岳阳楼上作祟,柳精前往巡查,唯恐梅精伤人。吕洞宾遇到柳精,劝他出家修道,但柳精苦于自己土木形骸未得人身,不能成道。吕洞宾让他投胎楼下卖茶人家为男,梅精则投胎为女,即为郭马儿与贺腊梅,三十年后再来度化。二人长大后结为夫妻,在岳阳楼下开茶坊。吕洞宾两次前来度化,郭马儿并不醒悟。吕洞宾第三次来到岳阳楼,郭马儿已改为卖酒,吕洞宾喝了他的酒,给他一把剑,让他杀妻出家。郭马儿并不珺得杀妻,但带剑回家后,贺腊梅的头颅忽然掉落,郭马儿便将吕洞宾告到官府。吕洞宾却说贺腊梅未死,一唤之后,她果然来了。众问官要判郭马儿诬告罪,郭马儿急忙向吕洞宾求救,这时才发现众问官原来皆是八仙变幻而成。郭马儿自悟到前生是一株老柳,贺腊梅前生则是一株梅花,二人跟随吕洞宾入道成仙。
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
清寂讷说,法栋等录、法通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关西大悲禅院语录、住汉中印心禅院语录、勘验机缘、问答机缘;卷二收颂古、分灯(自赞)、杂偈(歌)、行实、碑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居士传
五十六卷。清代知归子撰。知归子,是彭绍升亦称彭际清之法号。该书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年间在家奉佛的人士(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成为记载历代居士比较完备的一部书。作者在节取佛书,如《佛祖统纪》、《佛祖通载》、《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居士分灯录》、《先觉宗乘》、《居士禅灯录》,以及《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等书的基础上,又引用了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编成列传,详述每位居士学道的经历,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一宗一派的范围,加以融会贯通历述其详。此书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起笔,至四十年 (1775) 完成,历时五年,凝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具体体裁上,分为专传、合传、附传三类。专传有十七人,合传有二百一十九人,附传有七十六人。编次大致依时代先后次序,郑一、卷二,为后汉、三国和两晋,共有十二人。卷三至卷十一,为两晋、南北朝、隋唐,共有四十六人。卷十二,为南北朝、唐、宋、明,共有十二人。卷十三至十九,为唐代,共有二十六人。卷二十至卷三十四,为宋、元,共有八十三人。卷三十五、卷三十六、为金、元,共有十人。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二,为明代,共一百一十三人。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为明、清,共有十人。卷五十六,载有《知归子传》,即撰者本人的传记。
四谛论
梵Catuh!satya -nirdes/a 。凡四卷,婆薮跋摩(梵Vasuvarman )造。陈·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如书名所示,本论系阐释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作。全书共分六品:思择品、略说品、分别苦谛品、思量集谛品、分别灭谛品、分别道谛品。前二品说明四谛之总体,后四品为个别之细释。又据历代三宝纪卷十载,真谛三藏尚撰有四谛论疏三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