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济

刘永济
  • 姓名:刘永济
  • 别名:刘弘度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省新宁县人
  • 出生日期:1887.12.25
  • 逝世日期:1966.10.02
  • 民族族群:

刘永济(1887.12.25~1966.10.02),古典文学研究家,教授。别名刘弘度。湖南省新宁县人。早年在长沙明德中学、吴淞复旦公学和天津高等工业学校读书。1911年入清华大学。武昌起义后,弃学南下至琼崖,动员其兄刘滇生率众反正。事成后,回到长沙投考留学生未取,在家养病三年余,发奋读书,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17年秋至1927年冬,在明德中学教书。1928年,由友人推荐到东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沈阳,东北大学学生组织抗日义勇军,奋起抗日,刘永济填《满江红》词一首,作为该军军歌,1932年至1937年任武汉大学教授。1938年秋任浙江大学教授。1938年至1940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0年至1949年任武汉大学教授、文学院长、代理教务长、代理校长。1949年至1966年继任武汉大学教授。先后在武汉大学任教授三十多年,从事教学、指导研究生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武汉分会理事、《文学评论》编委。主要作品有:《文心雕龙校释》(1962年,中华书局)、《屈赋通笺附笺屈余义》(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音注详解屈赋定本》(附屈赋释词)、《我研究屈赋及其作品的总结》(后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宋代歌舞剧曲录要》(1957年,古籍出版社)、《文学论》(1924年,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微睇室说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十四朝文学要略》(1945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国风乐府选》、《诵帚盦词集》、《云巢诗集》、《词论》、《古戏词存》、《元明清三朝曲的发展概况略述》、《唐乐府诗纲要》(附作品选)、《诵帚盦词论》、《五代两宋词注释》、《元人散曲选论》、《默识录》(读书笔记三本)等四十余种。刘永济对屈赋和《文心雕龙》的研究有显著的成就。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论宗印

伤寒论宗印

伤寒论著作。清张志聪撰。八卷。志聪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已著录。张氏认为:能医伤寒则可医诸病。遂潜心研究十余年,对仲景之文加以分析注释,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内容为辨脉法、平脉法、辨痉湿暍脉证、辨六经脉证、辨霍乱、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辨不汗与可汗、辨不可吐与可吐、辨不可下与可下等,后附伤寒例。书中每篇先录仲景原文,多以内经理论加以注释,间有按语,概言其要。后附仲景原方,并有方解,对药物作用说明较详。论述详尽,但多以经解经。对经典著作,过分推崇,反映张氏浓厚的尊经思想。有康熙二年武林张志聪手抄本(典藏中国医学科学院),康熙间刻本。

周易要义[四库本]

周易要义[四库本]

南宋魏了翁撰。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系魏氏所撰《九经要义》中的第一种,其大旨欲熔象数、义理于一炉以解说《易》义,故采摭旧说至为严谨,自下己意亦多精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方回《桐江集》有《周易集义跋》,载了翁尝言:‘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一有不知,则义理阙焉。’盖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于汉学、宋学之间。

和春深二十首

和春深二十首

中唐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组五律组诗,共20首,每首用的都是相同的韵。通过描写二十种不同人家中的春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语言平实易懂,情趣盎然。诗中涉及象棋、投壶、弹棋、围棋等:“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鼓应投壶马,兵冲象戏车。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云林集

云林集

六卷。《附录》一卷。元贡奎(1269—1329)撰。奎字仲章。宣城(今属安徽)人。官至集贤学士,追封广陵郡侯,谥文靖。所著有《云林小稿》、《听雪斋记》、《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等。明永乐年间征入秘府,家无副本,绝而不传。唯《云林小稿》尚存。弘治间其裔孙元礼复采诸书所载奎诗及遗文二篇,即今本。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宣城贡氏刊本。另有明弘治三年 (1490) 天台范吉刊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题为 《贡文靖公云林诗集》。

予学

予学

成大事者都是要有远见卓识的。在多数人以猎取为能之时,许劭的《予学》着实独树一帜,“高人一等”。它的价值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找到了决定人生成败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此之前,人们或是茫然不知,或是不屑一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予学》的古籍整理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能促人改变观念,不仅仅以猎取和占有为能,而且要在“给予”这条更高的成功之途上多下功夫。这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素养,更是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处世谋略。学古人“舍”与“得”、“予”与“取”的智慧,小予小成,大予大成!

入无分别法门经

入无分别法门经

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佛自说大乘无分别法,而为发起。加无分别光菩萨问入无分别法门?佛为答之。亦说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