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骥

冯汉骥
  • 姓名:冯汉骥
  • 别名:字伯良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省宜昌人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77年3月7日
  • 民族族群:

冯汉骥(1899年—1977年3月7日),历史学家,字伯良,湖北省宜昌人。10岁入宜昌美华书院学习。1914年,因鼓动同学反抗美华书院美籍校长柯柏侮辱中学教师,被罚停学半年。1917年春入安庆圣保罗高等中学,1919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入武昌文华大学。在校攻读文科,兼修图书馆科。1923年毕业后到厦门大学时正适鲁迅亦在任教,两人过往甚密,鲁迅考订中国古籍,从而引起他对文物考古的兴趣。1931年夏赴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半工半读。在校时,受狄克逊(R·B·Dixon)影响较大,采用狄氏文化进化论观点。1933年转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从哈罗威尔(Hallowell)学习,受哈氏文化心理学的熏陶。同时,又向布郎(N·Brown)及斯派塞尔(Speiser)学习亚洲考古知识。1936年夏,得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38年,只身往松理、茂汶等岷江上游地区考察羌族现状,历时三月,获得大量资料,又在川县雁门乡清理一座石棺葬,开创了对川西高原此种类型墓葬的研究。1941年,被推荐筹备四川省博物馆,任筹备主任。1943年又应邀在华西大学社会学系兼课,次年代理该系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发掘前蜀王建墓。解放前夕,拒绝国外友人约去美国工作的建议。解放后,任西南博物院副院长。1955年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兼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1959年应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及云南省博物馆之约赴滇研究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葬出土文物,所写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云南晋宁出土铜教研究》等文,对古代滇族的历史、族属、风俗进行了全面分析,不仅学术价值很高,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1962年,完成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这是一部重要的考古学报告,同时对我国工艺美术史、建筑史和音乐史也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重译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从60年代开始,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种看法,即我国早期新石器文化可能要到长江流域去找而不一定限于黄河流域。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他科学的预见。他在大学任教近40年,主持博物馆工作30余年,著作甚多。除上述著作外,重要的还有《中国亲属制》、《作为中国亲属制构成部份的从子女称》、《五皇的起源》、《倮倮之历史起源》、《以蛊著称之中国巫术》、《由中国亲属名称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王建陵墓的发现和发掘》、《成都平原的大石遗迹》、《四川古代的船棺葬》、《四川的画象砖墓与画象砖》、《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前蜀王建墓出土的平脱漆器及银铅胎漆器》等。

冯汉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逆行

日本文豪太宰治中短篇精选集,内含太宰治一生写照的十个中短篇,收录太宰治入围第一届芥川文学奖的成名作《逆行》。收录太宰治写作生涯中难得一见的温馨之作——《浪漫灯笼》。此文一改太宰治往日的丧气风格,将入江家兄弟姐妹连作新版《莴苣姑娘》这一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医学从众录

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八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是书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约十万字。为“就世俗所共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而成,故以“从众录”为名。卷一至卷七论述内科杂病证治;卷八记述妇人杂病方,并以歌诀形式补述“近世治四时伤寒”之河间两解法与景岳内托法。全书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每类以病种列为纲目,先叙病因、病理、辨证方法,次论脉,再次列方药。法宗仲景,兼采各家名言、方治,复参己见,文字简练,颇切实用,多为医家所肯定。有南雅堂藏版,光绪二十二年(1896)珍艺书局校印本。沈仲圭《陈修园及其“医学从众录”》 (《中医药学报》 1983.127)可供参考。

道要灵祇神鬼品经

《道要灵祗神鬼品经》,道教类书,编撰人不详,一卷,现收录于明代《正统道藏》正一部。。全书分为〈总序灵祗〉、〈灵祗神品〉、〈魔正品〉、〈力士品〉、〈空神品〉、〈社神品〉、〈山神品〉、〈水神品〉、〈山鬼品〉、〈土鬼品〉、〈水鬼品〉、〈灵祗鬼品〉、〈善爽鬼品〉、〈苦魂鬼品〉、〈精魅鬼品〉、〈树木鬼品〉、〈饿鬼品〉、〈瘟鬼品〉、〈蛊鬼品〉等十九个部分,内容主要是叙述灵祇鬼神的名号、司职、阶品、所居地域以及奉灵制鬼的方法等。书中辑录了《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太平经》、《三皇经》、《明真科经》、《女青鬼律》、《老子天地鬼神目录》、《授仙道经》等十多种道书中有关灵祇鬼神的内容,其中征引《女青鬼律》最多。因该书所辑录的著作都是隋唐前的道书,故其大约成书于南北朝末期或隋唐之际。《旧唐书》〈经籍志〉曾着录《道要》类书三十卷,内容分为若干品,《道要灵祗神鬼品经》即是这部书的残本。另外,敦煌文献有此经抄写本八种,详见日本学者大渊忍尔编《敦煌道经目录编》。该书所引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道经,如《老子天地鬼神目录》、《授仙道经》等多已散佚,故其乃研究南北朝道经的重要文献。

道德经解

四卷。宋苏辙撰。《道德经解》,又称《道德真经注》、《道德经疏》、《老子新解》、《老子解》。宋以前学者注解《道德经》,或参阅河上公注本,或依据王弼注本,综其要旨,皆述无为养生治国之道,注文多以儒、道家言释经。苏辙《道德经解》则引儒家“中庸”之说以比附,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强调三教同源。苏轼为其书题跋曰:“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后来朱熹不满此说,认为是援儒入墨,不利于各学派之立说,并作《杂学辨》以攻之,斥其“学儒之失而流于异端”。清代有人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多此一举,如果要攻击此书,不如直接攻击 《老子》。近现代学者对苏辙《道德经解》颇为推重,还有学者将其书与王弼注本并提,称其属官学流派。现存明 《道藏》本,题为 《道德真经注》; 明闵刻朱墨套印本,题为《道德经疏》;清《四库全书》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题为《老子解》,四卷本。

垃圾

短篇小说。彭家煌(署名岛西)作,原载《无名文艺》1933年6月1期。写后方留守处的排长黎纯五患眼病求医的故事,在向全排士兵讲话时,他控诉了旧军队的黑暗罪恶:“革命革命,革来革去,没有革出什么,只是反而多革出一些贫民,一些残废”。劝告大家“要明白,要下一个决心,团结起来,打开眼睛,向着你们所认为对的方向,光明的方向,勇敢的向前冲去”。小说也嘲讽了江湖医生秦永扬的自私、势利。这一作品曾受到《无名文艺》主编叶紫的称赞,认为它“描写细致沉痛”、“词章隽永诙谐”,是一篇“生动的作品”。

唐宫二十朝演义

民国时期著名小说家许啸天著三部历史宫闱长篇小说之一。全书一百回,洋洋百万言,描述了从隋炀帝到赵匡胤三百年间的宫闱秘史,其中着重写唐朝二十代皇帝的宫廷生活。作家依据正史,旁采各家笔记杂著,搜罗详备,申详纠谬,抉择谨严,凡这时期宫闱秘闻,朝野遗迹,以及名士、美人、英雄、豪杰之遗闻轶事,无不笔之于书。全书结构严谨,疏密得体,一气呵成,洒洒如贯珠;文笔生动富丽,所写事件、人物,场面如在,形象欲活;演绎行于稽考之后,劝惩寓于谈笑之间,描摹渲染,皆成妙谛。文字浅显而多情趣,余味无穷,读之令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