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

傅玄
  • 姓名:傅玄
  • 别名:字休奕
  • 性别:
  • 朝代:魏晋之际
  • 出生地: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
  • 出生日期:217年
  • 逝世日期:278年
  • 民族族群:

傅玄(217年-278年)魏晋之际思想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自幼孤贫。博学。善属文,通音律。曹魏时曾任弘农太守,典农校尉。西晋,又历任散骑校尉,驸马都尉等职。曾被封鹑觚男,故又被称为傅鹑觚。魏末曾任著作郎,参加曹魏一代史书的编写工作。历弘农太守、典农校尉等职。司马炎任晋王后,为散骑常侍,职掌谏议。屡上疏议政,为武帝所赏识。后累迁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性刚直,从不容人之短。咸宁四年(278)卒,终年62岁。傅玄一生著述丰富。《晋书·傅玄传》载:傅玄“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傅玄的著作现大部佚失,仅存《傅子》辑本和《文集》辑本。傅玄的人学思想主张以礼教兴天下。认为如果没有礼义之教,人将不如禽兽。指出人性既有善可因,也有恶可改。“澄之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所以先王要随而教之。礼义之教要“兼济其善”,因善教义,因义立礼。不能只是“束之以法,要之以功”。主张根据人性“避害从利”的特点,把礼义之教与“利”结合起来。“利出于礼让即修礼让,利出于力争则任力争”。主张“习以性成”,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正人在侧,德义盈室;鲍肆先入,兰蕙不芳”。承认经济对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家足食,为子则孝。……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认为兴天下有之大本:一曰君臣以立邦国;二曰父子以定家室;三曰夫妇以别内外。经国立功要息欲明制。指出“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于至公”。至公能使近者安,远者归,天下信之,因而提出“为政在去私”。此外,傅玄还主张“计人置官”、“分人授事”、“听言审本”、“观事核实”等等。其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感和务实性。


(1)人之性如水 傅玄认为,“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这个观点表面上看与先秦告子关于人性的理论有相似之处。告子说:“性犹湍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但告子是以水性说明人性无善无不善,而傅玄则认为人性既“有善可用”,也“有恶可改”。若无善可用,则教不行;若无恶可改,则不需要礼教。正因为人既有善端,也有贪得好利之心,所以才要重视礼义教化。水“澄之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人性也是这样。“先王知中流之易扰乱,故随而教之”。要“因善教义,因义立礼”。这样才能“义成而教行”,“礼设而义通”。如果只看到人性的“贪得乐进”,而不能“兼济其善”,“束之以法,要之以功”,那么即使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也是因好利之心而为之,并非真正为善。傅玄“人之性如水”的观点主要强调礼义之教的重要性,与告子强调人性无善无不善是有区别的。


(2)习以性成 傅玄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的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因为人之性如水,“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故环境对人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同的品性。傅玄说:“夫金水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以性成。故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正人在侧,德义盈堂。鲍肆先入,兰蕙不芳”。因此,必须注意对环境的选择。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傅玄“习以性成”的观点与孔子思想是一致的。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看到了后天的染习对人性形成的作用,其中亦包含了人性可变的思想。故“习以性成”的命题,在中国人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3)为政在去私 傅玄认为,“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在傅玄看来,社会政治涉及到广大的人群,要使政治清明,必须得到广大人群的支持,因此“至公”非常重要。至公则能近者安,远者归,枉直取正,使天下信之。所以他提出“为政在去私”的主张。“私不去则公道亡,公道亡则礼教无以立,礼教无以立则刑赏不用情”。只有去私才能有公心,“有公心则必有公道,有公道则必有公制”。这就是说,“至公”的内容包括“公心”、“公道”、“公制”。其中强调了从思想(心)到理论(道),从理论到制度(制)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正天下。傅玄说:“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无忌心则能“进者自尽,而退者不怀疑。”傅玄“为政在去私”的主张,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提出的,但其中却包含着一定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尤其是“有公道则必有公制”的思想,接触到社会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国家刑政与“公道”、“公心”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脱越了传统的道德中心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的书

分成两半的子爵

分成两半的子爵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小说通过讲述梅达尔多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劈成两半,一半极恶,一半极善,恶的子爵处处行恶,善的子爵时时行善,善恶处于痛苦的对立冲突中,后因同时爱上少女帕梅拉,两个半身在决斗中受伤被缝合而重新获得了完整的身体的故事,向读者反映了人性分裂与善恶冲突的主题思想。

雷海宗时论集

雷海宗时论集

本书是史学大师雷海宗的文集,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在二战时期在各大报纸上发表的评论性文章, 如<海战常识与太平洋大战><战后世界与战后中国><埃及战争><世界战局的总检讨>等。

一见能医

一见能医

医书,清朱时进撰,十卷。卷一之“运气司天”取之《医林金镜》,“经论总抄”取之《明医指掌》,“望闻问切”取之《治法汇辨》,“八门看病诀”及卷二之“医门八法”均取之《医学心悟》。其中《医林金镜》及《治法汇辨》两书均已亡佚,本书保存了其部分佚文。卷三、卷四为“辨证”。卷五、卷六、卷七为“病因赋”,内有刘一仁之注文。卷入“用药须知”、“四言脉诀”。卷九、卷十为“类方”。其中“辨证”及“用药须知”为朱氏家秘,颇具特色,为本书要点。

十五家词

十五家词

清孙默辑。三十七卷。是书辑刻于游广陵日,凡历十四载,四刻而成。初名《三家词》,收王士禛《衍波词》、邹祇谟《丽农词》及彭孙遹《延露词》三种,康熙三年(1664)刻,杜濬为序。康熙六年(1667)增刻曹尔堪《南溪词》、王士禄《炊闻词》及尤侗《百末词》三种,名《六家词》,孙金砺序之。次年(1668)再增刻董以宁、陈维崧、董俞、陈世祥四家词集,为《十家词》,汪懋麟为序。康熙十六年(1677),复增吴伟业、梁清标、宋琬、黄永、陆求可五家,始成《十五家词》,邓汉仪为序。清顺、康之际词坛以扬州为盛。顺治十七年(1660)王士禛得选扬州推官,乃开扬州词坛,极一时之盛。创作有红桥唱和诸事,总结前代则有邹祇谟、王士禛《倚声初集》,群体自我总结则为孙默此编。十五家中,二王、二董、二陈、邹、彭诸家皆系扬州词人群中坚,孙默、杜濬、汪懋麟等亦属之。故斯编实为以扬州词人为主体而兼及外围之合集,与龚翔麟《浙西六家词》、王嘉禄《吴中七家词》具类似之意义。十五家之词风,与杜、孙、汪、邓四家刻序中议论,皆尊《花》、《草》,奉晚唐五代及北宋小令为正统,大体与云间派无异。唯其开始注意和认识南宋,长调兼法陆游、辛弃疾,实开阳羡词派风气之先。于朱彝尊早年论词倡“小令宜师北宋,慢词宜师南宋”,亦不无关系。此书后又有另本作《十六家词》,三十九卷。又有别名《留松阁词集》、《国朝名家诗馀》。有康熙留松阁刻本,末附《红桥倡和集》、《广陵倡和集》二种,有《四部备要》本。

相国寺公孙合汗衫

相国寺公孙合汗衫

简名《合汗衫》、《汗衫记》。杂剧剧本。元张国宾作。四折,末本。采用《太平广记·报应类》之《陈义郎》、《崔尉子》、《李文敏》中合汗衫故事敷衍而成。剧写开封当铺员外张义救助了冻馁大雪中的乞丐陈虎,其子孝友又将陈认作义弟收留家中。复有解配犯人赵兴孙过此,张妻赵氏认为义侄,资以衣银,赵拜谢而去。孝友妻玉娥怀孕逾月不产。陈虎骗其夫妻到徐州东岳庙占卜,张义夫妇赶至河边劝阻,孝友不听。老夫妇教儿媳将一件汗衫拆开,各执一半留念。张义夫妇归家,家被火焚尽,乃流浪度日。陈虎于途中将孝友推入黄河,强占玉娥。娥不久产子,取名陈豹。十七年后,玉娥命豹赴京应武举,携半件汗衫访寻张义员外。豹中武魁,授提察使,于相国寺舍斋济贫。沦为乞丐的张义夫妇亦来寺求斋,见豹酷似孝友而大恸。豹出汗衫施舍,张义亦出衫,合之无异,遂说破因果,祖孙相认。豹即追寻仇人陈虎,遇捕盗巡检赵兴孙领兵至,擒虎送予豹。豹与母同至寺会祖父母,共欲追荐孝友亡灵。寺僧闻讯而出,却正是十八年前坠河遇救后出家为僧的孝友。于是三代团圆,执陈虎送官法办。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与法文译本。

信佛功德经

信佛功德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佛在庵罗园中,舍利弗叹佛种种最胜功德。长阿含自欢喜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