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 姓名:川端康成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
- 出生地:日本
- 出生日期:1899年6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2年4月16日
- 民族族群: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大阪。自幼失去父母,16岁时与之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世。他体弱多病性格孤僻。孤儿的生活感受对他后来创作产生影响。1920年川端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院,在此期间,他与同人复刊《新思潮》(第6次),并发表短篇小说《招魂节一景》(1921),博得作家菊池宽的赏识。1924年春,他从东京大学毕业,步入文坛,与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人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并发起“新感觉派”运动。他们受欧洲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等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主张艺术至上主义,追求“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法”,以及“革新文体”,用以对抗既成文坛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新感觉派衰落后,他创办《文学界》杂志,参加了“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的文学运动,发表了一些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如《水晶幻想》等。川端前期作品一是表现自己的孤儿感情,二是描写舞女、艺妓等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与生活的追求。如《参加葬礼的名人》(1923)、《十六岁日记》(1925)、《伊豆的舞女》(1926)、《致父母的信》(1932)等。其中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作者的成名作,描写一个20岁的高中生在旅游途中与一个14岁的卖艺舞女之间短暂而朦胧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感伤情调。
40年代以后,川端的创作走向成熟与完美。他的作品集传统的美和现代技巧于一身,融东、西文学精华为一体,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他以《雪国》(1937~1947)、《千只鹤》(1951)和《古都》(1962)三部中篇小说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以后第二个获得此奖的东方作家。《雪国》描写游手好闲、坐食祖产的东京人岛村3次去雪国同艺妓驹子相会的故事。表现了下层艺妓对生活的徒劳追求、对爱情无望的期望,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千只鹤》写主人公同亡父的情人及其女儿间的恋爱故事。《古都》主要描写一对贫寒的孪生姐妹,分别在贫富不同的两个家庭中长大成人,重逢相识而又分离的故事。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100多篇中短篇小说。由于深受佛教禅宗和虚无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以虚无主义思想为基础,从直觉感受出发,形成孤独、哀愁、颓废的基调。他以细腻的情感,追求颓废的美、虚无的美,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
川端以其出色的创作,赢得极大的荣誉。他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除诺贝尔奖外,他还获“艺术院奖”和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勋章、西德政府的“歌德金牌”、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
猜你喜欢的书
老子解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无状之状也。人欲状之则过矣。故无名者,天地之始也,自然者至矣,极矣。盖未始有夫物也,俄而有物矣。有物则可命也,虽然,有物则可命之以有,未可命以众有也。故有名则为万物之母也。
五经稽疑
六卷。明朱睦㮮撰。内容包括《易》、《诗》、《书》、《礼》、《春秋》。睦先作《春秋经传辨疑》四卷行于世,后又研读《易》、《诗》、《书》、《礼》四经,有所心得,且述且作,成若干卷,便把已流传于世的《春秋经传辨疑》与后来所得的若干卷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书,定名为《五经稽疑》。此书以抄本传世,不分卷帙。清修四库全书时,依据《明史》本传载其有《五经稽疑》六卷,便以其内容分其书为六卷,由于其《春秋经传辨疑》(《五经稽疑》自序称之为《春秋稽疑》)曾别行于世,故《明史·艺文志》载睦着述有《春秋经传辨疑》和《五经稽疑》两书,实为一书。睦于五经古义多所发明,特别是对《春秋》经传提出了许多有理有据的新见解,为全书之精华。
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
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一卷,唐不空译,日本净严题记,尾题摧魔菩萨破他阵敌法。
翠崖必禅师语录
三卷,清 必说,道通录,屠粹忠序,曹广端序。南岳下第三十二世,嗣别庵统。依驹本增入并印。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浙江杭州府仁和县永寿禅寺语录、住江西戆州府长宁县狮林禅院语录、住京都观音禅寺语录、住京都嘉兴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机缘、佛事、像赞、颂古、牧牛十二首,卷三收源流颂。
大方等无想经
梵名Maha^megha -su^tra 。凡六卷(或五卷、四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大云经、大云无相经、大云密藏经、大般涅槃经。略称无相经、大云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依大云菩萨之请问,开示通达陀罗尼门、大海三昧、诸佛实语、如来常住、如来宝藏等之修行。凡三十七品。关于译者,出三藏记集卷二载为昙无谶;隋代法经录卷一、彦琮录卷一则载为前秦竺佛念。历代三宝纪卷八载,竺佛念译出大方等无相经五卷;同书卷九载,昙无谶译出方等大云经六卷。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谓,昙无谶译为第二译本,初译本为缺本。近年敦煌发现有大云无想经卷九,其文不载于今六卷经中,而专说陀罗尼门。又本经之别生经极多,如大云密藏菩萨问大海三昧经一卷、人弘法经一卷、善德婆罗门求舍利经一卷、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经一卷、大云密藏菩萨请雨经一卷、四百三昧名经一卷等。此外,本经历来有伪造、重译二说,主张伪造者以为本经系唐武则天敕令沙门伪撰,颁于天下,以巩固其‘天后’之君权。[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大唐内典录卷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六、卷二十一、旧唐书卷六]
阿差末菩萨经
七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乘部无尽意菩萨经同本。梵语阿差末。此翻无尽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