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

莫泊桑
  • 姓名:莫泊桑
  • 全名:居伊·德·莫泊桑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50年8月5日
  • 逝世日期:1893年7月6日
  • 民族族群: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期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母亲出身名门且富有文学修养,舅父是诗人、小说家,莫泊桑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曾在著名诗人路易·布耶指导下写过诗;后又师从舅父和母亲的好友、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其严格指导下,他经过了长期的艰苦训练,多少次写了,烧掉,重来,直到能“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止。1880年出版左拉、莫泊桑、于斯曼等6人的小说集《梅塘晚会》,他们每个人的小说都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鲜为人知的莫泊桑以其《羊脂球》而蜚声遐迩,自此步入文坛。由于他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他有不少短篇小说揭露普鲁士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法国军队的腐败、无能,歌颂普通老百姓不畏强暴,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精神。除《羊脂球》外,还有《蜚蜚小姐》、《两个朋友》、《米龙老爹》、《蛮子大妈》等。写得最出色的首推《羊脂球》,它叙述了一名外号叫“羊脂球”的妓女,为了解救被普鲁士军官扣在小客店的旅客,不得不忍受屈辱,非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遭到因她的自我牺牲才脱险的旅客们的鄙视。莫泊桑以简洁质朴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从被敌军占领的里昂城里出逃又同乘一辆马车上的10名旅客的各自性格特征、不同神态:有产者贪生怕死,在敌人面前卑躬屈膝,不惜出卖同胞,灵魂丑恶而卑鄙;来自下层社会的妓女在国难当头之时, 却表现出真正的爱国气节和民族尊严,心地纯洁而高尚。莫泊桑不仅把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的荒淫无耻披露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写出社会道德的堕落在小资产阶级中的影响,如名篇《项链》,通过一个醉心于奢华生活、追求享受的教育部小职员妻子的遭遇,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谴责了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又如描写小市民斤斤计较蝇头小利的 《雨伞》;表现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酷的《我的叔叔于勒》等,都十分耐人寻味。莫泊桑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 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构思布局别具匠心,平淡小事,娓娓道来,意义不凡。文笔明畅、生动,优美、精妙,充分显示了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他享有 “世界短篇小说之巨”的盛誉。一生写下中短篇小说300篇,长篇小说6部, 游记3部, 关于文学与时政的评论文章若干。

猜你喜欢的书

论学者的使命

论学者的使命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重要著作。书前有一个“前言”,正文中的五讲是作者于1794年上学期在耶拿大学所作的五篇公开演讲的汇集。它最初使用的名称是《学者的道德》,在1794年秋正式出版时,改为《关于学者使命的若干演讲》。第一讲《论自在的人的使命》,提出人作为理性的生物是自由的,与外物无关;但人又是感性的生物,必然要与外物相联系,是不可能自由的。人的这种既具有理性自由、又受感性限制的情况,决定人只能无限地接近“至善”,而不能达到“至善”。这也就是自在的人的使命;第二讲《论社会的人的使命》,提出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应该把他人作为手段。认为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所有社会成员完全一致和同心同德,达到个人的自由与相互间的和谐一致。这个目标也只能无限地接近它;第三讲《论社会各阶层的差异》,提出每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某一职业,加入某一社会阶层。但谁也不应该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各阶层应该人人平等,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第四讲《论学者的使命》,提出学者是他的时代的道德方面最好的人,应该为社会服务,为真理献身,为提高社会道德风俗和整体社会进步而努力;第五讲《试论卢梭关于艺术与科学影响人类幸福的主张》,批判了卢梭的科学进步带来罪恶的观点,认为科学进步和整个文明进步不仅不是罪恶的根源,相反却是促进道德进步的必要手段。学者要积极推动科学进步。该书的中译本由梁志学、沈真翻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

活人事证方后集

活人事证方后集

宋·刘信甫著。《活人事证方后集》乃因前集辑成药处方未备,再辑常用之方而成之。全书无序跋,惟目录前有无名氏小引一则,略叙原委。本书与前集一致,亦为二十卷,列有总目及分目,条理秩然。计分二十七门,论及中风、心气、虚损、白浊、盗汗、中暑、瘴疟、霍乱、痰饮、呕吐、肿满、疝气、肠风、胎产、淋闭、发背、血疾、中毒、咽喉、头目、口齿、耳鼻、疹痘、汤火等各病证候,分门别类,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病源证候多用巢元方所论,所引各方类证,更达百家之多,而引证之中时有商榷批正,发明已说。全书共集方约一千余首,皆经验已效之方,故称此方可活天下。在每方后详列了主治证,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有关药物的炮制法和药剂的修制法,因此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参考意义,且临床上亦便于采用。

郭氏传家易说

郭氏传家易说

南宋郭雍撰。十一卷。《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据《宋史》记载,郭雍之父忠孝受业于程颐,著《兼山易解》;忠孝没后,其书散佚,雍则承父之学,撰为是书,故题曰《传家易说》。其大旨乃宗主程颐,阐发《周易》经传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子云:‘《兼山易》溺于象数之学。’陆游跋《兼山易说》则谓:‘程氏《易》学,立之父子实传之。’立之,忠孝字也。忠孝书自《大易粹言》所引外,别无完本,今观雍书,则大抵剖析义理,与《程传》相似。

十年都门竹枝词

十年都门竹枝词

无名氏著,同治三年抄本,据亲身临见记述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史事,笔法朴实,颇具史料价值。 无名氏原序称:“十年秋,夷匪由海口窜入京师,上及王大臣巡幸避暑山庄,军民震动,以致都城迁徙一空。苦予病穷无计,困坐愁城,有健翮之志,不能奋飞。”于是吟有此词,谦称之曰:“无乃言近粗鄙,韵多浮泛,真令读者喷饭,此不过花晨月夕,自破愁魔,以鸣不平之志耳。”然而正是由于“病穷无计”,不能迁徙避祸,得亲历兵火,因致所作《竹枝词》能够真切描绘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前后北京地区“君移臣徙”,“将走兵逃”,“无边白骨葬黄沙”的历史画面。 无名氏《十年都门竹枝词》以韵次为序,又有“引”、“首起”、“尾束”等,共计五十一首.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1卷,唐圆测撰。编号一七一一。

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梵名Bhadra-cari^-pran!idha^na ,或 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ra^ja。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普贤行愿赞。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以偈颂赞叹普贤菩萨十大愿。总计七言四句六十二颂一七三六字。盖此赞为四十华严经最末之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所揭出,原有别行本,即相当于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之文殊师利发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