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一得

闵一得
  • 姓名:闵一得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49
  • 逝世日期:1836
  • 民族族群:

闵一得(1749—1836)清代全真派道士,内丹学家。原名苕旉,法名一得,字小艮,一字补之,号守一子,又号懒云子,晚年自称金盖山人。因身体羸弱,九岁时即由家人送往桐柏山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代高东篱门下,受服食跷引法,后又据师嘱,师事师兄沈一炳数十年。曾出访名胜,历游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先后遇金怀怀、白马李、李蓬头等,皆龙门西竺心宗诸师,相与讲论,多所契合。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往云南谒鸡足道者黄守中、受西竺斗法之传,归山后纂有《大梵先天梵音斗法》十部,计十二卷。晚年隐居于吴兴县南之金盖山,选原龙门派第九代宗师陶太定修炼之龙峤山房旧址,修葺为炼功论道讲学之所,自是学者日进,门庭光大。著有《金盖心灯》八卷、《还源篇阐微》,撰辑有《古书隐楼藏书》三十五种及《道藏续编第一集》二十三种。其学以儒释之精华,铨道家之玄妙,石照山人谓其集玄学之大成,周梯霞谓其笃实辉光,足以承先启后。弟子著名者有薛阳桂、闵阳林等。

猜你喜欢的书

审判

审判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长篇小说, 写于1914~1915年间(一说1918~1919年间),没有最后完成。主人公约瑟夫·K是一家银行的襄理,一天早晨,突然被法庭派来的使者宣布逮捕。这个法庭不是官方的,不宣布被告的罪状;被告在判决执行以前保持行动的自由。凡属被告皆有罪,既然开始审判,就无以赦免,被告迟早定要判罪。约瑟夫·K认为自己无罪,因此极力抗拒这种强加于他的暴力。他四处奔走, 延请律师,向他所熟悉的法庭侍从女士求情,向法庭画师寻求庇护。他逐渐发现,在法庭一切活动背后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无人对它负责,它也不向任何人负责;它只是不停地运转,专门与人为敌。约瑟夫·K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是这个官僚机构中的一员,参与它对人的迫害。于是他产生了“犯罪”感,因此心甘情愿受到惩处。一年以后的一天夜里,两个黑衣使者来到约瑟夫·K的家,把他押到一个采石场的废墟,执行法庭对他的判决,用刀把他杀死,——他本来可以向左邻右舍呼救,从而轻而易举地逃脱,可是他却束手待毙,不进行丝毫反抗。

三个火枪手

三个火枪手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大仲马的著名历史小说。大仲马取材于历史,但并不描摹历史。他说:“历史是什么?是我挂小说的钉子。”《三个火枪手》就是以17世纪20年代法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历史事件为框架,通过自由想象,编织的通俗小说。小说描写达达尼昂对王后的心腹侍女一见钟情,便同他的莫逆之交——三个火枪手一起为王后效劳。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有私,将国王给她的一串金刚钻坠子送给了白金汉。法国首相黎世留建议国王举行舞会,让王后佩戴钻石坠子出席,以使王后名誉扫地。达达尼昂和三个火枪手冲破黎世留部下的重重阻截,终于取回了金刚钻坠子,在舞会前不到一小时,交到王后手中。这时黎世留和路易十三围攻新教徒的最后堡垒罗歇尔城。城里新教徒得到英国的援助。黎世留派女间谍米莱狄去英国刺死了白金汉,以打破新教徒与英国的联盟。米莱狄回到法国后,达达尼昂等人将她抓住处死。黎世留看中了他们的才干,任命达达尼昂做火枪队副队长,另外三个火枪手也各得其所。小说情节惊险曲折,富有浪漫传奇色彩,颇能吸引读者。大仲马曾宣称:“在文学上我不承认什么体系,我不属于什么学派,不树什么旗帜。娱乐和趣味,这就是唯一的规则。”《三个火枪手》充分地体现了通俗文学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

西湖游览志

西湖游览志

记胜著作。明田汝成撰。二十四卷。汝成字叔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累升广西右参政,终福建提学副使。田氏博学工古文,归田后,盘桓湖山,穷游浙西诸胜,感于前志记载西湖简略,遂于嘉靖间成此书。约十六万字。全书分西湖总叙、孤山三堤胜迹、南山胜迹、北山胜迹、南山城内胜迹、南山分脉城内胜迹、城外、北山分脉城内胜迹、浙江胜迹九门。体例大致与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同。但在历述西湖山川形势之外,对每一名胜古迹都详记其兴废沿革,广泛搜集历代诗人题咏,尤详于人物掌故,因而颇富于文学趣味。地方志而兼有文学色彩,是此书最大特点。有明嘉靖刻本。

太清金液神丹经

太清金液神丹经

道教经书。一名《上清金液神丹经》。分上、中、下3卷。分别题为张道陵、阴长生、抱朴子撰述。《宋志·神仙类》、《崇文总目·道书类》皆有著录。卷上注引有“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等《黄庭外景经》之语。《道教义枢》所引《金液经》“达观兼忘,同归于玄”,见于本书序中。应是六朝时道经。今陈国符先生以《经》中歌诀用韵情况,考为卷上及卷中部分为西汉末东汉初古经。经中内容,序文首述“达观兼忘,同归于玄”等义理。序注中谈服食行气、炼丹守一等摄生之道。正文述作丹之法,包括作六一泥制土釜,密封、日期,祭受之法,泥涂及涂雄黄雌黄精法、涂霜雪法、烧炼金液还丹、服丹法等。卷下还记扶南、西图、典逊、杜薄、大秦、月支、安息等20余国的方位及丹砂物产。是继《黄帝九鼎神丹经》的又一部外丹名著,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宝贵资料。

孟子章句

孟子章句

十四卷。东汉赵岐撰。赵岐字台卿,东汉经学家,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赵岐初名嘉,后为避难改名岐,字邠(豳)卿。岐、邠均是古都邑名,周族发祥地,分别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和郇邑西南,为赵氏世居之地。赵氏改名岐,字邠卿,以示不忘家乡。赵岐少时即以明经著称,富有才艺。他为人廉直,尤其疾恶宦官,与中常侍唐衡之兄唐玹宿有嫌隙。延熹元年(158),玹为京兆尹,欲加罪赵氏。岐避难四方,在北海卖饼为生时撰《孟子章句》十四卷。唐衡死后,赵岐遇赦复出,先后任并州刺史等职。后又遭党锢之祸十余年,党锢祸解,累官至太常。赵岐的著作,今有《孟子章句》与《三辅决录》传世。《孟子章句》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均以《孟子注》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孟子章句》见录。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赵岐注则着力阐释义理。《孟子章句》将《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共十四卷、二百六十一章。每章之末,用韵语概括义理,称为章指。《孟子》注者最早为东汉扬雄,东汉程曾、高诱、郑玄、刘熙等都有注本,但均已亡佚,赵注为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后宋孙奭作《孟子音义》、清焦循作《孟子正义》,均以赵注为依据。朱熹作《孟子或问》,对赵注也多有采纳。此书虽然不如后人注本精密,但筚路之功不可没。《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正义》,题为赵岐注、孙奭疏,实为南宋士人伪托,对赵注多有改窜,所以已不是赵注的原貌。传世的《孟子章句》有清初影宋抄本(存一至四卷,七至十四卷,北京馆藏)、元岳氏荆溪家塾刻本(北京馆藏,附孙奭音义)、清乾隆间曲阜孔氏《微波榭丛书》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韩岱云刻本,均题为《孟子赵氏注》十四卷。另天一阁、上海馆藏有传抄本《孟子章指》十四卷。孙奭《孟子音义》二卷,也可以与赵注参照。

尚书疏衍

尚书疏衍

四卷。明陈第撰。此书前有自序一篇,其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于深思者颇多,后乃参取古今注疏,而以素得于深思者附着之。”第博学聪悟,治《尚书》径自经文入手,覃思精研,期合于古义,不为前人成说所囿,故其创获良多。如论《舜典》“五瑞”、“五玉”、“五器”谓不得以《周礼》诠释《虞书》、斥注疏家牵合之非;论《武成》无错简、《洪范》非龟文,如此之类,皆见解独到,足破前儒穿凿附会之说。惟其笃信伪古文,以朱熹疑其伪为非,于梅鷟《尚书考异》、《尚书谱》二书尤多排抵,是其缺憾。此书有《陈一斋全书》刊本,万历壬子(1612)刊本,路有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