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山和一

- 姓名:杉山和一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三重县津市
- 出生日期:1610年
- 逝世日期:1694年6月10日
- 民族族群:
杉山和一,1610年(庆长15年)-1694年6月10日(元禄7年5月18日),是伊势国安浓津(现在的三重县津市)出身的针灸师,因其为检校,也被称为“杉山检校”。
他作为津藩家臣杉山重政的长子诞生,幼名养庆。小时候因传染病失明,便把家让给了妹夫杉山重之。
据说杉山和一创立了将针灸穿过管的手术法——管针灸法,还开设了以针灸、按摩技术的取得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世界第一个盲人教育设施[1]“杉山流针灸治疗指导练习所”,这得到了作为针灸医生侍奉的江户幕府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的支援。其伯父是杉山四郎右卫门、杉山左门,弟子有三岛安一。大正13年(1924年),他被追赠了正五位。
杉山和一在江户成为检校的山濑琢一的弟子,或许是由于天生的迟钝、健忘较为严重,导致其因笨拙而进步不佳,最终被破门。
关于管针法的产生,有一种说法是,他回老家时被石头绊倒,发现有刺到身体的东西,一看是竹筒和松叶,由此产生了灵感。在以讲谈、落语《苦心的管针》为题材的别传中,则记载为他为了想办法提高针灸术,在江之岛弁才天(弁财天、江岛神社)举行了21天的绝食祈愿,在满愿之日,被树叶包围的松叶接触到了身体,从而想到了管针法。被认为绊倒的石头在江岛神社参道的途中,被命名为“福石”,成为了名胜。东洋针灸专门学校校长、研究杉山一生和针灸历史的大浦慈观评价说,管针灸术当时可能已经有了,但体系化推广的功绩可以归杉山。
当杉山和一询问山濑琢一的老师京都的入江良明时,得知其已经去世,于是他成为了入江良明儿子入江丰明的弟子。极为入江流的和一在江户开业后,盛况空前。
杉山和一在61岁时成为检校,72岁时接受德川纲吉的针灸振兴令,为了针灸术复兴开设针灸讲习所“杉山流针灸治疗指导练习所”,从那里诞生了很多优秀的针灸师。他和纲吉的第一个故事颇为有名(参照“第一个本所”)。
在江户,杉山和一除了开展针灸、按摩的教育之外,还致力于本道座(盲人自治的相互扶助组织之一)的重组。在此之前,本道座的本部位于京都的职宅,由总检校统率全国,盲人若要取得官位,必须前往京都。杉山和一在元禄2年(1689年)成为了统括关八州当道盲人的“惣禄检校”。纲吉赐予的本所第一个宅邸被称为“惣禄屋”,之后关八州的盲人在江户便可获得盲人官位。
杉山和一于1694年(元禄7年)去世,享年85岁。有逝世日是5月18日的说法和6月26日的说法。他被埋葬在江岛神社和弥勒寺。
杉山和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远野物语
日本柳田国男著,1910年发表。内容为著者对出生于岩手县远野乡的佐佐木喜善所讲述的有关当地传承的记录。书中共记录了田神、家神、山神、一年中的例行节日等100多项民间传承。此书与柳田国男另两部著作《后狩词记》、《石神问答》,被称为是日本民俗学“最初的书”。远野乡地处日本岩手县,群山苍翠,风景秀美,同时也流传着很多奇妙的故事。既有天狗、河童等妖怪的传说,也有某个女人进山后神隐而去,几年后突然归来的奇闻,更有男子难舍爱妻尸体而食其肉的怪谈,数量众多,又诡异神秘,充满了远野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
雍正山东通志
清岳浚修,杜诏等纂。三十六卷。岳浚,字厚川,四川成都人,山东巡抚都御史。杜诏,字紫纶,江苏无锡人,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是书始修于雍正七年,成于十三年,乾隆元年梓行。又有《四库全书》本、道光十七年补刻本。卷首有序、凡例、图考。正编三十六卷:卷一典谟;卷二星野;卷三建置:卷四城池;卷五疆域:卷六山川;卷七形胜;卷八圻封;卷九古迹;卷十巡狩;卷十一阙里;卷十二田赋;卷十三盐法;卷十四学校;卷十五选举;卷十六兵防;卷十七驿递;卷十八河防;卷十九漕运;卷二十海疆;卷二十一秩祀;卷二十二桥梁;卷二十三风俗;卷二十四物产;卷二十五职官;卷二十六公署;卷二十七宦绩;卷二十八人物;卷二十九列女;卷三十仙释;卷三十一方伎;卷三十二陵墓;卷三十三五行;卷三十四经籍;卷三十五艺文;卷三十六杂记。康熙十三年山东曾修通志,因迫于期限,时间仓促,康熙通志多因袭明志,质量不高。此次纂修,于康熙通志多有改革。如宦绩、人物以经史所载者,不再收录。而于建置、兵防、河防、漕运、海疆、田赋、盐法等与清代政治军事经济制度有关内容,则详为补辑,是一部有较高资料价值的志书。
征乌梁海述略
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在蒙古诸部之北,而役属于蒙古诸部。大抵蒙古事游牧非平原旷野弗便也,乌梁海事采捕非深山密森弗便也。瀚海以外,迤南近内札萨克,多平原旷野,喀尔喀蒙古居之。迤北近俄罗斯,多深山密林,乌梁海居之。
少室山房笔丛
《正笔》三十二卷,《续笔》十六卷,明胡应麟撰。收书十二种。正集十种:《经籍会通》四卷,述古籍的撰著及存亡散佚情况;《古书占毕》六卷,论史书,评史事;《九流绪论》三卷,论诸子百家源流与得失;《四部正伪》四卷,考辨古代伪书;《三坟补逸》二卷,专论《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三书,以补《三坟》之阙;《二酉缀遗》三卷,皆录小说家之言;《华阳博议》二卷,杂述古人博闻强记之事;《庄岳委谈》二卷,论述杂事,纠正俗说;《玉壶遐览》四卷,论道经与方士之言;《双树幻钞》三卷,论佛经与释氏之说。续集二种:《丹铅新录》八卷、《艺林学山》八卷,专为驳杨慎《丹铅馀录》、《艺林伐山》等书之说而作。内容以考据为主,征引文献极为丰富,议论非常精到,为研究古典文献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四部正伪》将伪书区分为若干种,各加考辨,相当详尽,后人常引其说。论述古典小说、传奇、戏剧部分尤其有价值,为后人所重视。该书是一部考据杰作,在考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刻本、清广雅书局刻本、《四库全书》本及1958年中华书局校点本等。
难经经释
医经研究著作。2卷。清代除大椿撰,成书于1727年。上卷,载1~29难; 下卷,载30~81难。本书的特点是以“经”释“经”。徐氏认为:《难经》非经也,以《灵枢》《素问》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又认为自汉以来,《内经》 已呈各偏一道的发展,“唯《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昌其义,圣学之传惟此得其宗。”所以,他对《难经》 的注释方法是常以《内经》为证。他以《内经》诠释《难经》,使两书之论互相参照,籍以阐发《难经》的蕴义,并且于中抒发己见,这种诠释作法给学者以启迪。他在阐释中,能以较为公允的态度承认《难经》中有与《内经》不同的“殊法异议”,而是《难经》“别有师承”,因此,又不简单地全用《内经》来否定《难经》的论述。这种相互参照、溯本求源的注释方法和态度是可取的,他所做的一些“按语”很有启发性。现存最早版本为清雍正五年丁未 (1727) 徐氏洄溪草堂精刻本。有《徐氏医书诸种》本 (1764) 诸种。
杂著指玄篇
收有《金丹四百字》(题张伯端作),《还源篇》(题石泰作),《丹髓歌》,《庭经》(题陈泥丸作),白玉蟾《金丹火候图》《修仙辨惑论》、《谢仙师寄书词》和《谢张紫阳书》等。《金丹四百字》以五言诗二十首,《还源篇》以五言诗八十一首,《丹髓歌》以七言诗三十四首论述内丹旨要,《庭经》以长歌形式咏内丹,《金丹火候图》以多幅图式,“设象以明大道之奥”,《修仙辨惑论》则为白玉蟾与其师陈楠设问答以论丹道。《谢仙师寄书词》,是白玉蟾获其师陈楠寄书后之答词;《谢张紫阳书》,是白玉蟾感概张伯端丹法高妙之作,二书皆为研究白玉蟾丹法之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