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洛

李兆洛
  • 姓名:李兆洛
  • 别名:字申耆,一字绅琦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阳湖(今江苏武进)人
  • 出生日期:1769
  • 逝世日期:1841
  • 民族族群:

李兆洛(1769~1841),清地理学家兼经学家。字申耆,一字绅琦,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一年。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官安徽凤台知县。晚年主讲江阴暨阳书院。乾隆中叶以后,士大夫争治训诂音声,兆洛独治《通鉴》、《通考》之学,但亦兼治经学、训诂音韵。长于舆地之学,所藏书逾五万卷。为弥补康熙、乾隆《皇舆一统图》的不足,着《历代舆地沿革图》,上起三代,下迄元明,检讨各史地志,以《沿革表》及《一统志》核其沿革,并考查实地。又撰《历代地理韵编》、《皇朝舆地韵编》、《历代纪元编》,与《一统图》合称《李氏五种》。提倡通经致用,认为“治经者知读书所以致用,必有观其会通而不泥于迹者,庶几六经之在天壤不为占毕记诵之所荒,不为迂僻胶固之所窜也夫”(《养一斋文集·周官记序》)。精律历。工诗、古文,提倡骈散合一,对桐城派文章颇推崇。所著由其弟子高承钰辑为《养一斋文集》二十六卷。

李兆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期。是与《金虎》、《神虎》二符合用之颂章。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上清神虎上符消魔智慧》1卷为六朝上清经。本书末题:“在《太上八术智慧灭魔神
虎隐文》卷中”,盖即本经。述太上大道君授符予李山渊录众神所唱歌词。

兴禅护国论

兴禅护国论

凡三卷。日僧荣西(1141~1215)着。为日本最早之禅书。荣西系将临济宗黄龙派之禅宗自中国传至日本之第一人,虽受南都北岭诸宗所迫害,然荣西未曾屈服,且以‘镇护国家、兴禅护国’为旨趣,而着兴禅护国论昭示于世,终令传至日本之禅宗得以肇端。本书内容分为十门,即:(一)令法久住门,(二)镇护国家门,(三)世人决疑门,(四)古德诚证门,(五)宗派血脉门,(六)典据增信门,(七)大纲劝参门,(八)建立支目门,(九)大国说话门,(十)回向发愿门等。

达变权禅师语录

达变权禅师语录

清显权撰,海澄等编。五卷。卷一至卷三收住明州慈溪县五磊山灵峰禅寺语录。卷四至卷五收颂古、垂问、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二十九册。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简称《六学僧传》。佛教史书。元至正九年至二十六年(1349—1366)昙噩撰。三十卷。书前有自序。此书以“六度”分科,每科又分为二,合计十二科。每科前有小序,阐明立科宗旨;每科末有“赞”,作为一科的总结。全书共收录东汉至北宋初年一千六百七十三人的传记。资料主要采自梁、唐、宋三部《高僧传》和《五灯会元》等。

究竟一乘宝性论

究竟一乘宝性论

梵名Ratnagotra -vibha^go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分别宝性之大乘最胜要义论)。凡四卷。后魏勒那摩提译。又称宝性分别一乘增上论。略称宝性论。本书论述如来藏自性清净之教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共分十一品。一九五○年,乔思敦(H.Johnston)与却吐里(T. Chowdhury)共同出版此论之梵语原典。汉译传统上认为作者为坚慧(梵Sa^ramati ),藏文系统则以本论为弥勒(梵Maitreya )所作。又经录中有说本论为菩提流支所译者,或说有二译,菩提流支译本为阙本。自本论所引用之丰富经典中,可知初期之如来藏思想,故为了解印度如来藏说发展之宝贵资料。其成立年代、与佛性论之前后关系及作者等,迄今尚无定论。

五母子经

五母子经

佛说五母子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八岁沙弥,从阿罗汉学道,遂得五通,以宿命而生自己,前五生之母,悲吾子之早世,空自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