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钺

- 姓名:黄钺
- 别名:字左田,又名左君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50年9月5日
- 逝世日期:1841年8月16日
- 民族族群:
黄钺[yuè](1750年9月5日—1841年8月16日),字左田,又名左君。先祖七世自当涂迁居芜湖。初以廪贡挑誊录议叙吏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与安徽巡抚李世杰在芜湖赭山滴翠轩创建中江书院。五十五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因与和珅不合,告假回芜,掌教皖南北书院十载。嘉庆四年(1799),封懋勤殿行走,九年,由主事升赞善,入直南书房,充湖北、山东、顺天等乡试主考官。后兼山西、山东学政,准予密折奏事。二十四年,由赞善升礼部尚书。宣宗即位后封军机大臣。旋调任户部尚书。道光四年(1826),为仁宗立圣德神功碑文。六年,获准归休。卒,赠太子太保衔,谥勤敏。工书,善画山水,行萧云从余韵,与大学士董浩称董黄二家。亦善诗,古体似韩愈。著有《二十四画品》、 《两朝恩赉记》、《泛浆录》2卷、《游黄山记》、《壹斋诗集》36卷、《壹斋集八种》40卷、《萧汤二老遗诗合编》2卷、《奏御集》2卷、《画有录》、《韩诗增注正讹》11卷。
黄钺工诗文书画。善山水画,又善花卉画。绘画美学思想上,认为绘画作品是情景交融的统一体,特别重视画家感受与熔铸对象的主观作用。认为画家应通过“耳目既饫”,达到“了然于胸”;通过“寓目”而“得心”,达到“造化在我”,以求得“天地古今,出之怀抱”。并要求画家充分发挥“意”、“思”、“气”、“神”、“魄力”等作用。要“意居笔先”,以“苦思内敛”,达到“幽况外颁”,注意“气厚乃苍,神和乃润”,了解“魄力破地”,才能“天为之昂”。还认为有“意”之极是“纵意”与“无意”,才能进入化境:“纵意恣肆,如尘冥冥”;“意所未设,笔为之开”;“偶然得之,夫何可加”。重视审美灵感对于创造艺术美的重要作用:“天倪所动,妙不能已。”“兴尽则返,贪则神疲。”认为画家应该多读书,借以激发艺术创造的精神,体验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六法之难,气韵为最……读书万卷,庶几心会。”把笔墨技巧与艺术意境的创造联系在一起:“造境无难,驱毫为艰。”不反对师古,但又主张创新。认为创造“超脱”的意境,必须做到“腕有古人”,而又“机无留停”。创造“性灵”的意境,更须“自本自根,亦经亦史……听其自然,法为之死。”列二十四画品,即绘画的二十四种美的境界。推崇和欣赏“气韵”的审美境界:“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天风泠泠,水波,体物周流,无小无大。”
黄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艺术趣味
丰子恺著。本书内容包括: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从梅花说到美、从梅花说到艺术、艺术鉴赏的态度、新艺术、为什么学图画、美与同情、绘画之用、儿童画。
新本郑氏周易
东汉郑玄撰,南宋王应麟辑,清惠栋增补。三卷。《四库全书》本。郑玄《周易注》佚后,王应麟曾辑有遗文一卷,后人附刻于《玉海》之末。然王辑本皆不标明采自何书,各条次序先后或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惠栋遂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明出处;其次序先后,亦悉依经文厘定;更搜采群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经补十六条,《系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条,《杂卦传》补五条;移应麟所附《易赞》一篇于卷端;删去所引诸经《正义》论互卦者八条,而别据郑玄《周礼·太师注》作《十二月爻辰图》,据其《月令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附于卷末,以驳朱震《汉上易传》之误。《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信而有征,极为详核”,又云:“虽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密,实胜原书。应麟固郑氏之功臣,栋之是编,亦可谓王氏之功臣矣。”其后,丁杰、张惠言又重订《周易郑注》十二卷,则是在王、惠二本的基础上复为增补厘正,宜资参览。
人权论集
上海新月书店1930年1月出版,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合著,胡适作序,封面由胡适题字。此集为胡适论文部分,小序附于末尾。1929年,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人,发起了一场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体制,反对“训政”,维护自由,要求尽快落实“宪政”。这场运动震动了文化思想界,许多学者先后卷入其中。最终,面对统治者的暴力专横,他们不得不妥协退让。胡适的抨击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人治还是法治;第二,在“训政”的招牌下胡作非为;第三,维护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这些言论一针见血揭示了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反动本质。 这场人权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中国宪政史上意义深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这场运动的原始材料记录,《人权论集》一书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意义,非常值得今天的国人重新了解阅读。
八识规矩直解
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七。
万峰和尚语录
一卷,明时蔚说,普寿编,宗泐序,法藏跋,有塔铭及传,附三玄原颂、慧旵禅师塔铭。南岳下第二十四世,嗣千岩长。辑录其住兰溪州嵩山圣寿禅寺语录以及颂古、法语、佛祖赞、警策、破衣歌、塔铭、传等。收入《中华藏》。
七佛赞呗伽陀
梵名Sapta -ji^na-stava 。全一卷。宋代法天译。又作七佛梵赞、七胜者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对过去七佛之梵赞。由于本书全系汉字音译梵语之赞呗,并未附加意译,故自古不解其义。后经日本袯亮三郎博士将之还原为梵语,再附以日译,始晓其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