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溥

刘源溥
  • 姓名:刘源溥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刘源溥,直隶清苑(今属河北)人。康熙举人。官知府。著有《锦州府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刘源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罗杰疑案

罗杰疑案

罗杰疑案 (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罗杰·亚克洛伊命案、迷雾、谜情记、阿克罗德谋杀案)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长篇侦探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和代表作。《罗杰疑案》讲的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罗杰被“我”和他的管家帕克发现死在他的书房中。因为“我”对罗杰比较了解以及“我”的不在现场的证明,“我”成了波洛的助手。随着案件的剥茧抽丝,嫌疑人的逐渐排除,最后结局出人意料。

夏小正

夏小正

相传为夏代的历法。它根据天象、物候来定季节与月份。记有各月昏旦伏见和南中天的星象,并指明初昏斗柄方向和时令的关系 (可能即后世每月斗建的起源),为我们提供了从以观测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向以观测天象确定农时的观象授时的过渡阶段的情况。一般认为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末叶之间(也可能为春秋前期杞国人或春秋时居夏代领域沿用夏时者所作),其中所记各月的星象,只可能是公元前2000年以前观测的,证明本书的一部分内容确实是夏代流传下来的。至汉代,《夏小正》成为《大戴礼记》 的一篇,《隋书·经籍志》始别为一卷。宋傅崧卿撰《夏小正戴氏传》四卷,加以整理和注释,以正文居前,每月各为一篇。后人研究《夏小正》的著述很多,如任兆麟《夏小正注》,程鸿诒《夏小正集说》,黄模 《夏小正分笺》,而以洪震煊《夏小正疏义》最便阅读。

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

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

唐代变文。作者佚名。今存敦煌写本10种:S2614,前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及P2319、3107、3485、4988、S3704、盈字76、丽字85、霜字89,李木斋旧藏本。这篇变文讲唱的目连救母故事,源自《佛说盂兰盆经》,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生悭吝之心,欺诳凡圣,堕入地狱,这时证得阿罗汉果的目连,凭借佛力,上天入地,寻求其母,历经天宫圣境,冥路阎罗,阿鼻地狱,刀山剑树地狱、铜柱铁床地狱,后得佛赐12环锡杖,蒙佛威力,方得救母脱离苦海,诣彼西方佛国,“感得天龙奉行其前,亦得天女来迎接。”在佛法颂扬声中结束。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描绘出天界的神圣,地狱的凄惨,刑罚的酷烈,狱卒的凶横,无不令人叹绝。整理本见《敦煌变文汇录》(上海出版公司·1954年),《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子华子

子华子

二卷。旧本题晋人程本 (约前380—前320)撰。关于程本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为简略。据 《吕氏春秋·贵生篇》记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厘,曰两臂重于天下,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远,今所争轻于韩又远,奈何愁身伤生以忧之?”又《庄子·则阳》篇称:“魏䓨与田侯午约,田侯背之,犀首请伐齐,华子闻而丑之,惠施乃见戴晋人。”据此可见,大约子华子与韩昭侯、魏惠王同时人,先秦时代有《子华子》这部著作。及至汉代,班固作《汉书》,刘向校订诸书,咸有序文,而此文独不类,可知汉代该书已亡佚。及至南宋,《子华子》刊版于会稽,晁公武以其多用字,指为元丰后举子所作。近人顾颉刚在《诸子辨》中列举四条证据,推断其为伪书。这四条证据为:书中有 “秦襄公方启西戎,子华子观政于秦”; 又稽庄周所载子华子事,云 “见韩昭侯”,二者前后相差二百余年,不可信一。《孔子家语》言:“孔子遭齐程子于郯。”而今书 《子华子》自谓:“程之宋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国并于温”。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内当为畿内小国。温者,晋邑小国,两地相隔远迩,亦在可疑二。后序称子华子为鬼谷子师;鬼谷,战国时纵横家,而今书反类道家之言,其不可知三。刘向校订古籍,该书不在此列,不可知四。清人在修《四库全书》时,也认为《子华子》一书“出自近世能言之流,实为公论”。此书虽为伪书,但由于其“文虽稍涉曼衍,而纵横博辩,有致理文彩,堪称伪书中之上品。这对于研究古代伪书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子华子》现存的版本很多,主要有:绵眇阁本,别六子全书本,子汇本,明刊十行本及八行本。《墨海金壶》本,《珍丛别录》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明嘉靖刊《五子》本,《道藏》本,《子书百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校刊 《五子》本,《四库全书》本等。

净土文类聚钞

净土文类聚钞

《净土文类聚钞》是亲鸾大师八十三岁时,以汉文所撰述,八十八岁时重新润饰誊稿。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真迹本收藏于京都本愿寺。本书是《教行信证》之精要的略说,故《教行信证》称为《广文类》或《广本》;本书则称《略文类》或《略本》。本书首先提示「净宗教义」的大纲;次述「念佛正信偈」;最后以「三信一心」的问答,详明信受的极要。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真可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