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张羽
  • 姓名:张羽
  • 别名:字来仪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本浔阳(今江西九江)人
  • 出生日期:1333
  • 逝世日期:1385
  • 民族族群:

张羽(1333—1385),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侨寓吴兴(今属浙江),元末中举后,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居于吴(江苏苏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等为诗友,并称为“吴中四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以应对不称旨,放还。再征,授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太祖重其文,洪武十六年自述滁阳王事,命羽撰庙碑。寻坐事谪岭南,未至,召还。羽自知不免于难,遂投龙江以死。羽曾入张士诚幕中,素为太祖所忌,太祖统治又极暴戾,故其诗中多流露出忧灾畏祸之情和对平安闲适生活之向往。如《甲寅纪行》十首之一的《金川门》(此为张奉旨往凤阳祭皇陵时所作)最后写道:“吾来犯清晓,天空霜露繁。列宿森在列,北斗峭可援。江光合海气,溟涬神攸存。俯视不敢唾,中有蛟龙蟠。浮屠者谁子,高居凌风幡。不见渡口人,扰扰蜂蚁喧。愧彼超世士,去去将何言。”简直是如履春冰。可是不出仕又不可能,所以他特别羡慕隐士:“为问只今江海上,如今无事几人同。”(《唐叔良溪居》)明初残酷的专制统治,使得才士多无善终,对此,作者诗中屡有反映,如《题陈长司画》描写了画家陈惟允临刑从容作画的情景,控诉了统治者对于文学艺术的摧残。这类作品还有《悼高启》三首,这组诗表达了对诗人无辜而被杀的痛悼。《槎史赴台》中写道:“平生五千卷,宁救此日艰? 天网岂恢恢,康庄遍榛菅。所恃莫可灭,才名穹壤间。”可见当时政治黑暗,无辜者告诉无门。《怀友》诗二十三首表达了在乱世中朋友们不能常聚的苦闷。这些诗都是时代的产物。羽兼善丹青,故多写题画诗,这些题画诗亦颇能表现出图画之妙处。其古体较佳,五古质朴浑成,七古歌行,笔意雄放,音节婉畅,在“吴中四杰”中独树一帜。有《静居集》,传附见《明史》卷二八五《高启传》。

张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银河行商

银河行商

科幻小说,作者罗伯特·海因莱因。行商——往来于星际的商人,依心灵历史学定律,他们对基地的经济控制日益增强。行商日渐富有,权力则随之而来……有时候大家忘了马洛也出身於一般行商,但永铭史籍的是,他终究成为极星历史上第一个富可敌国,而……

赤都心史

赤都心史

现代散文集。瞿秋白著。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6月初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除《序》和《引言》外,收1921年2月至次年3月作者在莫斯科所作的随笔、杂感、游记和诗歌(包括译诗)共46篇。作者在序文中说:“《赤都心史》将记我个人心理上之经过,在此赤色的莫斯科里,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于此时期,我任北京《晨报》通信记者的职务,所以一切赤国的时事自有继续的通信,一切赤国的制度另有系统的论述,不入《赤都心史》内。只有社会实际生活,参观游谈,读书心得,冥想感会,是我心理记录的底稿。”作者着重描写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变革和建设,反映苏联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开拓前进道路的精神风貌,并首次向国人呈现了革命领袖列宁的风采,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兵燹与弦歌》、《列宁》、《心灵之感受》、《赤色十月》、《新村》等。此外,作者还着重抒写自己在赤都的感受和思考,解剖自己,思考自己在时代大变动中的责任和位置,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家书》、《“我”》、《中国之“多余人”》及《序》等篇就是范例。在“西欧文化的影响,如潮水一般,冲破中国的‘万里长城’,而侵入中国生活”的时候,作者宣称:“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他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亦即此是以光复四千余年的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我”》),对中国的出路、个人的职责具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全书所反映的“新的世界”和新的情思,对当时的中国读者起了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和促进思考的作用。

答万季埜诗问

答万季埜诗问

清代诗论著作。1卷。吴乔著。全书为问答形式,共27则。其论诗重视“命意”,要求“其中有人”,反对拘泥声韵,执着死法;提倡“三百篇”的传统,尊唐、薄宋,力贬明诗;强调诗的特征,并以米“酿而为酒”与“炊而为饭”来比喻诗与文的差异。在回答具体问题中,体现出吴乔的反拟古主义的诗歌主张。清初反拟古主义,始有钱谦益,其后冯班、吴乔等起而响应。吴乔论诗,主张诗要有寓意,他认为,唐诗的优点,就在于“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而“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只是注重修辞形式,结果“千人一体”,终不能超过唐人。他最推崇的是晚唐李商隐的诗,这也可能与他推崇委婉寓意的诗歌主张有关,他曾选录李的无题诗,猜度其意旨,作《西昆发微》。吴乔认为拟古诗内容空虚,而强调寓意,这基本上抓住了要害。他指出“诗中须有人,……诗而有境、有情、则有人在其中”。“有人”与否、寓意的存无,决定诗句的“死”、“活”。诗句的死、活另外还与表现手法有关,在此方面,他最崇尚的是诗三百的“比兴”手法,“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作。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他还比较了唐、宋、明各代诗歌,认为“唐人作诗, 自述己意,不必求人知之,亦不在人人说好,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明人必欲人人说好,故不相入”,宋、 明诗的局限,就在于太实太露,无言外之意,而不象唐人那样“实话亦虚”。“比兴意在言外,不可以言求意”,这就是吴氏重视比兴的原因。答问中,吴氏还指出了诗文的区别, “唯是体制辞语不同”,两者都需有寓意,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又不同。在论诗歌的演变时,他坚持“变复”主张, 强调“复”的同时,要“变”,这也是对拟古派的反动,这种见解是合乎艺术发展史的运动规律的。

续通志

续通志

《续通志》,顾名思义,是衔接《通志》的一本综合史料而成的史书。清乾隆三十二年时官修。后经纪昀等校订,共640卷。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字晓岚,一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举进士、授侍读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主持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续通志》的体例与郑樵的《通志》基本相同,分本纪、列传、二十略,但缺世家、年谱。本纪、列传的时间断限,从唐初到元末,包括唐、宋、辽、金、元五朝,其中的文字,全抄正史。至于明代纪传,因当时已另有《明史》,故未列入。书中的“略”则从五代至明末,不仅继续了《通志》的二十略,而且对其有所补充和订正。如郑书《艺文略》,只列书名卷数,而本书则各补撰人名氏爵里。郑书《图谱略》以《索象》、《原学》、《明用》3篇辩其源流,又用《记有》、《记无》考其存佚,而本书则删除以上名称,另立经学、史乘、天文、地理、政典、学术、艺事、物类等目。对于郑书的《昆虫草木略》,《续通志》中增补和订误之处更多。总的来说,此书除了没有世家、年谱外,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即凡《通志》所缺,则补上;凡《通志》已载而有伪误的,则订正。考证比较严密。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通行。

沩山警策句释记

沩山警策句释记

沩山警策句释记,二卷,清弘赞注,开诇记,邝裔序,有科文。

不空罥索咒心经

不空罥索咒心经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