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

- 姓名:谢朓
- 别名:字玄晖
- 性别:男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 出生日期:464
- 逝世日期:499
- 民族族群:
谢朓[tiǎo](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初任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太子舍人。后转随王萧子隆文学,深得赏爱。建武中任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建武四年(497)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后以告发王敬则反谋,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时,江祏谋立始安王萧遥光,他不从,遭陷,下狱死。以诗著称。与当时沈约、王融、任昉、范云、萧琛、萧衍、陆倕同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相与唱酬,时称“竟陵八友”。又与谢灵运同族,且均以山水诗著称,后人并称为“二谢”或“大小谢”。其诗清新秀丽,工于写景,如“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均脍炙人口。善于融情入景,诗中多含个人深沉感慨,达到情景交融的浑然境界。又始以声律入诗,注意音韵和谐,讲求对偶,部分作品已合声律,肇唐人五律之端,成为后世所称“新变体诗”(亦称“永明体”)。五言短章,极类唐人五绝。严羽以为“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沧浪诗话》),陈祚明亦云:“玄晖去晋渐遥,启唐欲近。”(《采菽堂古诗选》)然题材较窄,谋思构篇少变化。其诗在当时即有较大影响。梁武帝曾云:“三日不读谢诗即觉口臭。”沈约则以为“二百年来无此诗”。后世李白、杜甫也对其推崇备至。李白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句。亦工文,善草隶。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生平事迹见《南齐书》卷四七、《南史》卷一九。
谢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武溪集
诗文别集。北宋余靖撰。二十卷。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天圣进士。少以文学称乡里。曾官右正言、桂州知州、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使均不敢言。靖上书反对,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逐。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称为“四谏”。为官廉洁,有政绩。谥曰襄。是集乃其子屯田员外郎仲荀所编,周源为之序历元及明,几经湮没。成化中丘濬抄自内阁,始传于世。此本为嘉靖十三年(1534)重刊本。含诗二卷,序、论、记四卷,寺诗三卷,制诰二卷,判词二卷,表、启四卷,杂文一卷,墓志二卷。计收诗百余首,文三百余篇。靖为皇祐、嘉祐间名臣,狄青讨平侬智高,靖为之摩崖作记,以旌武功,颇为当时推重。其奉命使辽,撰《契丹官仪》亦可与史传参证,具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重楼玉钥
喉科专著,二卷。清郑宏纲撰。刊行于清道光十八年。郑宏纲,字纪元,号梅涧。生于清雍正五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安徽歙县人。世医出身,其父郑于丰从福建人黄明生处得喉科秘本,用之于临床,多获良效。郑氏禀家学后从事临床,此时正值白喉、猩红热等烈性传杂病流行,故在长期治疗白喉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根据家藏喉科秘本,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撰成此书。后经其子补充,由冯棻刊行于世。本书条目清晰,编排有序,内容简明,分上、下两卷。上卷列咽喉说,喉科专论、诸风秘论,阴阳论、辨面色论、坏证须知、论证等医论十七篇,统论咽喉之生理、病理及其常见病之证治。如首论咽喉解剖部位及生理意义,指出咽喉是呼吸消化之门户,“人之一身,惟此最为关要”。次论咽喉科病总的治疗原则,批评时医“乱投凉剂,或误用刀针夭枉人命”的作法,提出“识症真,先治而后调理”的基本治疗原则。继则详论咽喉病之病机、诸风病症,并对坏症进行探讨,提出十一种不治之症,强调遇此症宜细心调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斗底风、咽疮风、义喉风、鱼鳞风等三十六种常见喉风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大法和具体方药,一一明论,并收集治疗喉风诸方如紫正散、地黄散、开关散等三十九首,每一方均标明主治、药味、剂量、服法等。下卷则以论述喉科疾病的针灸治法为主,主要以歌诀形式写成,有歌有注,易学易记。如对行针手法编成十二首歌诀,包括取穴、持针、温针、进针、指循、摄法、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拨针等,阐述十分详细。另外,对针禁忌法、补泻要诀、针灸诸则、喉风诸证针刺要穴以及十二经穴取穴法等,也一一进行讨论。更为突出的是本书对白喉等已有较深认识,提出:“小儿尤甚,且多传染,一经误治,遂至不救”,并用养阴救肺汤治疗,迄今仍为临床医家习用。综观全书,内容丰富,切于实际,深受医者推崇,是清代影响最大的喉科专著,是研究喉科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不可缺少的文献。
百字碑注
纯阳吕祖,乃道门中第一慈悲圣贤也,自唐至今,千年有余,或隐或显,隐显不测,警愚化贤,诗词歌赋流传於世者,不可枚举;其专言修真次序、药物火候无一不备者莫若《敲爻歌》、《百字碑》,而其言简理明,易足开人茅塞者,又莫若《百字碑》;
金刚三昧经注解
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明圆澄注并序,明河跋。
弘觉忞禅师语录
二十卷。清·木陈道忞说,显权等编。清·顺治十七(1660)年敕刊。收在《禅宗全书》第六十四册。道忞禅师,为密云圆悟之法嗣,系大力弘扬临济宗风之宗匠,曾住持天童山,历住各州之道场,后奉召入内说法,蒙清世祖赐号‘弘觉’,康熙十三年(1674)示寂。门人集录其开示法语而成本书。卷一至卷三收录师驻锡天童山之语录,卷四收录驻锡明州灵峰寺及越州云门寺之语录,卷五至卷六收录驻锡台州广润寺之语录,卷七收录驻锡越州大能仁寺之语录,卷八收录驻锡湖州护圣万寿寺之语录,卷九至卷十收录驻锡青州法庆寺之语录,卷十一收录再住天童山之语录,卷十二收录法语及广录,卷十三收录示众垂代、因事垂代,卷十四收录举古垂代,卷十五收录对众机缘,卷十六收录颂古,卷十七收录赞,卷十八收录偈,卷十九收录佛事、小佛事,卷二十收录小佛事、杂着。
集诸经礼忏仪
唐西崇福寺释智升撰,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约求生西方,明六时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