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屾

杨屾
  • 姓名:杨屾
  • 别名:字双山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陕西省兴平县人
  • 出生日期:1688
  • 逝世日期:1785
  • 民族族群:

杨屾[shēn](1688一1785),清代农学家。字双山,陕西省兴平县人。早年师从理学大师李颙。后在家乡设馆教学,摒弃仕途,致力农桑,潜心著述。他提倡“耕读兼营”,将农道纳入教学,并定为学生必修的四业(农、工、礼、乐)之首。他指出过去农书多有“虚华不实”之处,是因“知文者多未亲身经历,亲身经历者多不知文”,主张凡农桑之事,须“精心探讨,躬亲验习”。为此,他亲自种植棉、麻,力图改变关中农业生产单一,农民生活困难的状况。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写出《豳风广义》一书,介绍植桑养蚕技术,在陕西布政使帅念祖的支持下,于雍正六年(1728年)刊行后,推动了关中地区蚕桑业的开展。


杨屾的著作主要有《知本提纲》、《论桑蚕要法》、《经国五政纲要》、《豳风广义》、《修齐直指》等。其中《论桑蚕要法》和《经国五政纲要》未曾刻印,书稿已佚。《论桑蚕要法》为《豳风广义》的摘要。杨屾的农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知本提纲》中的《修业·农则》部分。《知本提纲》本是一部理学著作,首刊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而《修业·农则》可单独视为农学著作,包括前论、耕稼、桑蚕、树艺、畜牧及后论。书中的鲜明特色是应用“阴阳五行说”论述生产原理和技术,阐明农道。他认为“天、地、水、火、气为生人造物之材”,其基本原理是“天、火”属阳,“地、水”属阴,“气”联贯其中,使之达到和谐状态;这种运动施之于物则滋长茂盛,行之于事即臻完善程度。如整地,未经耕翻的土为“少阴”,其性啬滞,水为“太阴”,其性寒;经过耕垦,借阳光照耀,化阴为阳,土地即可恢复生机。书内耕稼篇记述了集约利用土地、“一岁数收”的经验,“浅、深、浅”的土壤耕作方式及积肥、施肥方法等。是西北古代农业的代表作。

杨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封氏闻见记

封氏闻见记

笔记。唐封演撰。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杂传记类著录为5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均在小说家类著录。《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类著录为2卷。现通行本多作10卷。《雅雨堂丛书》、《说郛》、《石研斋四种》、《学津讨原》、《学海类编》、《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都收入本书。书约成于贞元年间(785—805)。前六卷记各种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七、八两卷记古迹和传说,末两卷记当时士大夫轶事,共百余条,四万余字。多为唐事,兼及前代。文亦洗炼,为唐人笔记上乘之作。所记较实,大抵详核,且时加考辨,订正疑误,颇有史料价值。清有雅雨堂本、学津本、《学海类编》、乾隆道光年间刻本等。

紫岩诗选

紫岩诗选

诗别集。三卷。宋于石撰。于集是作者去世后其弟子吴师道所编,初为七卷。清丁丙《善本书藏书志》称于石“所著诗七卷,今存卷一五古五十三首、七古十一首,卷二七古十七首、五律二十三首、七律二十三首,卷三七律四十首、七绝三十七首,综古今体诗二百四首。每卷后题元门人吴师道原编,明四世孙伯善谨录”。此本称天福山房抄本。又藏另一写本,凡诗三卷,篇第与前不同,殆别一抄本。后有之江沈廷芳题云:“集久不传,传者仅此册耳。同里门人吴师道为之选次,诗凡三卷,内缺二页,其来已久,不能复补矣。”清人胡玉溍据此,疑七卷本本为吴师道所编,后轶其四卷,遂将三卷本题为师道所选。吴为于氏弟子,不应以选者自居(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清德宗光绪十五年(1889),于国华留耕草堂据天福山房抄本,刊刻行世。在此之前,于集只以抄本流传,未见有刻本。后于集又被收入民国年间所编之《续金华丛书》。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粤匪犯湖南纪略

粤匪犯湖南纪略

著者佚名。抄本。记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桂入湘攻道州起至克岳州(今岳阳)止的敌对双方情况。书中反映太平军纪律严明、清朝官吏畏葸无能、清军奸淫掳掠等情况。收入《太平天国资料丛编简辑》。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

杨向奎著,1989年出版,15.3万字。书中首先论述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并兼论“炎黄”、“华夏”两个实体的形成。然后结合宗周之礼乐文明论述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礼乐文明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书中探讨了公羊学派之形成与“大一统”思想的关系。《公羊》一方面不能忘记诸侯割据的现实,一方面又在规划“大一统”,充满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分析了汉武帝之大一统与董仲舒的对策。董仲舒的三策以区别于黄老之学的方式为汉武帝建立新的大一统,亦即天人合一之“大一统”。对司马迁与公羊学的关系,作者也作了探讨。司马迁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文一质,终始之变也”的历史发展规则,而“一文一质”的理论出自公羊学派,作者认为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大一统。何休对于公羊学的总结的意义在于保存了公羊学派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历史哲学。书中阐述了宋儒之“春秋”学,清代前期的大一统论与公羊学,以及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大同思想。康有为终以大同思想代大一统学说,大同包含大一统思想在内。而大同世为社会性质之改变,不同于大一统之为政治上的统一。作者总结说,大一统思想,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更占重要地位。

孝经学

孝经学

七卷。曹元弼撰。是书分七卷:一,明例;二,要旨;三,图表; 四. 会通;五.解纷;六.缺疑;七. 流别。明例卷又分三目:一、孝经脉络次第说;二、孝经微言大义略例;三、陈氏澧说孝经要略。要旨卷述《中庸》、《史记》、《汉书·艺文志》、郑玄《六艺论》以及陶渊明、黄道周、阮元诸家孝经说,另就书中某句某节加以阐释。图表卷分今文各本表、古文各本表,认为日本所传郑注孔传为伪本。会通卷以群经证本经,而见其相通。解纷卷为孝经述典礼部分,认为阮元据《周诰》说《郊祀》“后稷宗祀文王”一事间有语病,由陈澧删节而成。缺疑卷、流别卷只是虚立其目。关于孝经注、解、传、述人考正,认为“闺门”一章出自刘炫伪本,此说难以成立。证郑注确为郑玄所作,最为详尽,可息群疑。述孝经各家撰述所举过于简略,唐玄宗注疏后,仅举阮福《孝经义疏补》。是书体例较为完备。现存光绪三十四年(1908) 江苏存古学堂刊本。

栴檀香身陀罗尼经

栴檀香身陀罗尼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诵者,得见观自在菩萨,亦治恶癞疮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