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
  • 姓名:芥川龙之介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东京
  • 出生日期:1892年3月1日
  • 逝世日期:1927年7月24日
  • 民族族群:

芥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1913年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16年,连续发表小说《鼻子》《芋粥》《手娟》,奠定了作家地位。大学毕业后,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任教。1919年入大阪每日新闻社,1921年以新闻社海外特派员身份到中国,回国后写了《上海游记》《江南游记》等。他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其早期创作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主要作品有:《罗生门》《地狱图》《烟草和魔鬼》《信徒之死》《众神和微笑》《黄粱梦》《英雄器》《杜子春》《秋山图》等。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受时代的影响,他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主要有《桔子》《秋》《一块地》《将军》《猴子》和《三个宝》等。其晚期(即1927年)的作品,反映了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如《玄鹤山房》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此时,芥川龙之介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河童》等充满了阴郁气氛。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写于1923年至1927年的评论集《侏儒的话》,阐述了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作者共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纪念芥川龙之介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他的文章中曾有中国“政治、经济、艺术……全都堕落了”的论点,1935年1月,巴金在《太白》上发表短论《几段不恭敬的话》,援引日本音乐、绘画、文学等诸方面材料进行反驳,并论证现代日本的艺术“已经堕落到了怎样可惊异的程度”了。

猜你喜欢的书

宝训

宝训

农书。清郝懿行撰。八卷。书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分杂说,禾稼、蚕桑,蔬菜、果实,木材、药草,孳畜共八门。以农语为纲,引征古书论述加以说明为本书特色。 作者以所录农语, 堪为珍宝,应传之子孙,故以《宝训》名书。书引前人文献甚广,但无作者见解和评议。有光绪八年(1882)刻本,收入《郝氏遗书》。

太上洞玄灵宝飞仙度人经法

太上洞玄灵宝飞仙度人经法

太上洞玄灵宝飞仙度人经法,原题「高明大使神功妙济真君许旌阳释」。据考此书应出于元代西山净明道道士,乃许真君降授。据编首目录,此书原本五卷,分为三篇四十一章。即〈叙微〉篇十章,〈叙经〉篇二十八章,〈释例〉篇三章。今《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收入是书五卷,另有《飞仙度人经法释例》一卷,其卷数篇次已与原本不合。〈叙经〉、〈叙微〉二篇有经有注,其经文多抄录《灵宝度人经》,注文则源出南宋《上清灵宝大法》。〈释例〉篇通释前两篇体例。是书所叙道法,大抵以灵宝派符箓咒术为主,内丹法则受南宗影响,惟忠孝净明之说为净明道道士独创。

金箓斋放生仪

金箓斋放生仪

金箓斋放生仪,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出于明代。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载为皇家放生斋仪,有净秽、法事、放生、诵灵书中篇、向来、回向等仪式节次。内称一切水陆生灵皆禀先天祖气而生,同具贪生恶死,趋利避害之心。皇帝仁德好生,设斋赎放,并祝其永脱鳞介羽毛之苦,获生安乐清静之邦,转烦恼而作菩提,回觉照而脱迷津。其文辞显然受佛教影响。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明初洪武间高棅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此书广选全唐一代之诗,诸体皆备,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大都选入,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全书凡90卷,共选作者602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古24卷,七古13卷(附长短句),五绝8卷(附六言绝句),七绝10卷,五律15卷,五排11卷,七律9卷(附七排)。后又编《唐诗补遗》10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该书卷首附有《历代名公叙论》,评述有唐一代之诗。“其有评论本人之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凡例》)。且偶有作者笺注。这些评论对读者都很有帮助。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首次把唐诗分期明确定为初、盛、中、晚四期,并把入选作家和作品,按时期和体裁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凡例》)。高氏承袭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提倡规仿盛唐,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明代馆阁皆以此书为宗。

居业录

居业录

八卷。明胡居仁的讲学语录,由其门人,女婿余祐编辑成书。余祐于 《序》中称,此书取 《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之意为书名。此书分《道体》、《为学》、《主敬》、《致知》、《力行》、《出处》、《治体》、《教人》、《警戒》、《辨异端》、《观圣贤》等十二类,共一千一百九十九条。每条或数字,或数十百字不等。所论包括圣贤德业、经传旨趣、学问功夫,治道修身、性命渊源,对佛老之学的批判。主要阐发程朱性理之学。他提出 “心与理一”,认为天下事之理虽在外,统之在吾一心;应事接物之迹虽在外,实为吾心之所发见。所以圣人以一心之理,应天下之事,内外一致。理与气不相分离,心与理一致。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理明气清,则心益泰然。理无不善,而气有清浊。贤者因气之清,而能明其理,有其善;愚者因气之浊,以蔽其理,而失于善,流于恶。他在书中强调“王道”之外无坦途,所谓“王道”即存天理遏人欲而已。所谓天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谓人欲,即不孝不悌、不睦不渊、不任不恤、造言乱民。存天理则人欲遏,天理必见。修身要先穷理,而穷理在于读书论事,推究到极处。他主张以义制利,不以利害义。认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学者以此立心,便能广大高明,充之则为纯儒,推而行之即为纯王之政。强调君子应当守道安贫,此书与薛瑄 《读书录》 同被理学家称赞,推为醇正之作。正德 (1506—1521)中,张吉曾删其书为 《居业录要语》,吴廷举删其书为 《居业录粹言》,陈凤梧又有 《居业录类编》三十一卷,颇失胡居仁本义,所以流传不广。明人曾将此书与薛瑄《读书录》、罗钦顺 《困知记》合刊,称 《三先生语录》。有 《四库全书》本,《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

法华经疏义缵

法华经疏义缵

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日本元政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