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休

- 姓名:裴休
- 别名:字公美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791年
- 逝世日期:864年
- 民族族群:
裴休(791年—864年),字公美,行二十。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少隐居,长庆中,擢进士第。大和二年,复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累迁右补阙、中书舍人。会昌元年,出为江西观察使,转湖南、宣歙两镇。大中四年,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改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转兵部侍郎,领使如故。六年,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休能理财,立新法治理漕运,典使三年,漕米由江淮至渭河仓者徒增。又立税茶法十二条,人以为便。十年,罢为宣武军节度使,旋封河东县子。后历昭义、河东、凤翔、荆南四镇节度使。咸通五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尉。休长于书翰,尤精释典。《宣和书谱》称其“作行书尤有体法”、“字势奇绝”。曾与义兴僧讲求佛理,演绎附著数万言。《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其与苏景胤等人所撰《穆宗实录》二○卷,今已佚。《全唐诗》卷五六三录存其诗二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二补其诗一首,《续补遗》卷七又补二首及断句。《续拾》卷三○亦补三首及断句。《全唐文》卷七四三收其文九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七七、《新唐书》卷一八二本传、卢肇《宣州新兴寺碑铭并序》、《唐摭言》卷一○、《宣和书谱》卷九、《唐诗纪事》卷四八。
裴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农民战争
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著。本书是1850年恩格斯旅居英国伦敦时所写,并在同年《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号上首次发表。作者引证齐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史》一书中的史料,叙述了从1524年8月德意志施图林根农民拒绝向领主缴纳贡赋举行起义,到1526年秋起义最后失败的历史进程。阐明了农民战争的起源、参加这一战争的各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他们各自的宗教观念和政治理论,以及从当时这些阶级的社会生活历史条件中必然产生的斗争结局。从唯物史观出发,作者指出,当时德意志的政治制度和反对这一制度的起义,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理论,并不是德意志工农业经济、商业贸易、水陆交通和货币流通所达到的发展程度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农民战争所产生的震荡,不过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反映。本书联系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农民作为工人运动同盟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策略。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半崧集简编
本书(一册八八面五二、八○○字)不分卷;章甫撰。甫字申友,号半嵩;台湾(今台南)人。征于清乾隆二十年;以岁贡征,设教甲里中。所著「半嵩集」凡六卷:卷一「五、七言古诗」,卷二「五言律」,卷三、卷四「七言律」(上下),卷五「五言绝」与「七言绝」,卷六「骈文」与「杂文」;以诗为主,以文为附。当乾隆五十二年及嘉庆年间台湾发生林爽文、蔡牵两大事件,作者均适逢其会。「林案」初起,并曾「募义堵御」;「蔡变」平后,亦有诗章「志庆」。同时与各方人士相还往,所作不乏传记资料;至咏物纪胜,犹属余事。本书删存原书之强半,称为「简编」;并略其卷次,仍就诗文体裁依序编辑。原书刊于嘉庆二十一年;今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原版誊录本辑编,并取原集目录作为「附录」。
西湖水利考
《西湖水利考》详细记录了唐宋以来杭州西湖的治理情况和保护措施,是了解西湖水利方面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史料。
读易大旨[标点本]
清孙奇逢撰。五卷。《孙夏峰全集》本。此书系孙氏入清后流寓河南时所作,其意主于阐发义理,推戒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前有《自序》云:至苏门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曰《大旨》。其门人耿极为之校订。末附‘兼山堂问答’及与三无道人李崶论《易》之语,别为一卷。崶,雄县人,奇逢所从学《易》者也。后奇逢曾孙用正复取其论《易》之语散见他著述者五条,汇冠卷首,题曰《义例》。《跋》称:原本序文、凡例皆阙,故以是补亡。案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皆先列己说。后附旧训。其平生之学,主于实用,故所言皆关法戒,有足取焉。”
楞严经摸象记
楞严经摸象记,一卷,明袾宏述并序,附诸经,出云栖法彙,见新编续藏。亦称《楞严经摸象记》,简称《摸象记》。佛典注疏。明万历三十年(1602)袾宏述。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引文中称:因感于古来诸家于《楞严经》“彼此角立,如盲讥盲”,故主张释经只要言之在理,如盲人摸象虽不得象,未尝非象。该书除摘取《楞严经》语句百余则,“略为剖析,以例全帙”,对《般若心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永嘉集》等亦略举一二则,予以解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界论
音译《陀兜迦他》。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佛教根本七论之一。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蕴、处、界三科之间的相互摄受和互相相应的关系问题。旨在辨别蕴、处、界三界的区别和范围,即何者为重,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明确诸法的性质。第二部分论述了心和心所及与三科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与心理学的内容有关,如对禅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烦恼提出了各种现象以及对治之法,分析细密,旨在说明安心的法门。这两部分内容在北传汉译佛典的说一切有部论书《品类足论》以及《界身足论》中皆有所记载。但日本学者木村泰贤认为,《品类足论》的心、心所学说将早于《界身足论》,拟为一人所作,二次整理而成。公元5世纪南传佛教学者觉音对《界论》作注,另一位阿难陀论师也曾作注。1892年库内拉特纳(E.Goonertne)将原论和觉音注一起校订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