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淳熙

- 姓名:虞淳熙
- 别名:字长孺,号德园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钱塘(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553年
- 逝世日期:1621年
- 民族族群:
虞淳熙(1553年-1621年),明代诗文作家。字长孺,号德园。钱塘(浙江杭州)人。年青时,与其弟僧孺一起,“搜奇猎秘,闭门抄写,方术阴符,靡不通晓”。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稽勋郎中。万历二十一年,因党争,削职归田。家居30来年,与其弟偕隐南山,相与栖寂课玄,采莼行药,更加沉浸于仙、佛之中。僧孺评其兄长孺说:“一生多仙灵冥感。”著有《虞德园文集》25卷,“诗集”8卷。
他的散文创作,能自成一格。1.其文比喻奇特,意象诡异。《徐文长文集序》说到苏东坡的影响:“当是时,文苑东坡临御,东坡者,天西奎宿也。自天堕地,分身者四:一为元美,身得其斗背;一为若士,自得其灿眉;一为文长,身得其韵之风流、命之磨蝎;袁郎晚降,得其滑稽之口,而已借光璧府,散炜布宝。四子之文章,元美得燔豕用胶之法,若士得烘石作字之法,文长得模书双雕并搏之法,而中郎得酝酿真一酒之法。”真是奇思妙想。它如《解脱集题词》将人生看成是生、旦等6词客不断变化的“梨园”,也颇为别致。2.其文的形式往往能不拘一格,有所创造。如《书座右》是一则富有谐趣的小品。尽管篇幅不长,但开始却用一半笔墨从《梁溪漫记》中选录一则笔记,然后稍加点拨,意旨即刻分明,引录文也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代石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石”为主人,向破坏山林、文物者控诉,激愤感情倾泻而出,颇有新鲜感。3.其文句式奇特,用字奇特,似已开竟陵派的先河。
其诗也多写仙述佛,如《仿游仙诗呈心渠上人》:“仙家谁掌白榆城,除目新看第一名。为遣王鸾三十二,衔书先报紫衣卿。”其诗有“牛鬼蛇神之诮”,但无甚诗味。
虞淳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错误的喜剧
英国著名剧作家威·莎士比亚所作的一个喜剧。又译《错中错》。首次出版于1623年。叙拉古商人伊勒年轻时在外经商,和妻子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并与领养来的一对穷人家的孩子一起抚养。一次海上遇险,妻子和两家的小儿子一起,随浪飘走,被一艘渔船救起。伊勒打听不到她们的下落,只得独自带着另外两个孩子生活。很多年以后,孩子们长大了。伊勒抚养的两家的大儿子告别父亲,执意去寻找母亲和弟弟,可是一去也没了影踪。剩下孤身一人的伊勒由于做生意时违反了以弗所和叙拉古的规定,又交不起赎金,眼看要被处死。以弗所公爵得知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只要他凑足赎金即可免他不死。外出寻找母亲和弟弟的大安提福勒斯和大德勒米奥,无意间来到弟弟生活的地方——以弗所,由于和自己的弟弟长相酷似,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四人间上演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阴差阳错的闹剧,惹出了一连串麻烦和故事。最后,当兄弟四人同时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误会消除,全家人终于高兴地团聚了。
伤寒论白话译文
原为《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10卷。东汉张仲景(机)著。本书内分397条法,载方113首,理法方药齐备,有“众方之祖”之称。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本书的最早、较善注本。《伤寒论》所载397法,113方,一向被医家奉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规范,成为后世临床辨治的典范。此为《伤寒论》白话译文。
太上卫灵神化九转丹砂法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法唐人所撰,与《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所述外丹术完全相同,但较详。述丹砂九转。
捉季布传文
全称《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又或称《季布骂阵词文》。唐代变文。佚名撰。一卷。传文开端曰:“大汉三年楚将季布骂阵,汉王羞耻,群臣拨收军词文”。此下全文皆为韵文,基本为七言句,隔句叶韵,原有十个写本,此据王重民校录本。开端部分写楚汉交兵,季布骂阵之词,因辱及刘邦出身及祖宗,刘邦惭愧蒙羞,退阵收兵,心恨季布,发誓得天下后,凡楚将来投,皆可赏用,唯季布与钟离未必得而诛之。第二部分写刘邦坐天下后,悬文捕捉季布,季布隐身逃难,投奔齐州故人周氏之家。朝廷派朱解到齐州巡查,季布授计周氏,将季布剪发刺面带枷,伪装其仆,卖与朱解。第三部分写季布随朱解回京,因习武被朱解识破,季布道出真实身份,并授计朱解宴请箫何、夏侯婴。席中,季布出面见萧何、夏侯婴,授计请二人奏请刘邦废止捕捉季布的榜文,并赦其骂阵之罪,封其为齐州太守。全文着重描写了季布避难时的危急狼狈处境,刻画了季布忍辱负重,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全文似一首叙事长诗。
春秋微旨
三卷。唐陆淳撰。此书先列三传不同之文,参以啖助、赵匡之说而断其是非。《自序》云:“事或反经而志协乎道,亦虽近义而意实蕴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终是,介于疑似之间者,并委曲发明,故曰‘微旨’。”如“晋赵鞅归于晋”条,先引《左传》云:“韩魏以赵氏为请赵鞅,入于绛,盟于公宫。”次引《公羊》曰:“此叛也,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此逐君侧之恶人也,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再引《穀梁》曰:“此叛也,其以归言之何?贵其以地反也。……以地正国则何以言叛,其入无君命也。”最后引赵匡之论曰:“叛而称归,君宥而反之也,且原其初入晋阳之心。拒中行,非叛君也。”《左传》只陈述史实,而《公》、《穀》则重在阐发“无君命”,赵匡则据《春秋》“君了原心”之大义而说。其《自序》又云“三传旧说亦并存之,其义当否则以朱墨为别。”今本应用朱者,皆改以方匡界划其起讫。此书大旨与《纂例》相同。现存有宋皇祐汴本、《学海类编》本、玉玲珑本、海昌陈氏刊巾箱本、经苑本、《学津讨原》本等。
十善业道经译注
北宋施护所译为同经异译,本经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十善业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因此大乘佛教视此经为基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