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

- 姓名:郦道元
- 别名:字善长
- 性别:男
- 朝代:北魏
- 出生地: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
- 出生日期:466或472
- 逝世日期:527年
- 民族族群:
郦道元(466或472~527年)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约生于北魏天安元年(466)。父亲郦范,曾任青州刺史、尚书右丞。郦道元少喜读书及游览。成年后,曾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御史中尉、冀州(河北省冀县)镇东府长史、鲁阳郡(河南省鲁县)太守、东荆州(河南省唐河县)刺史和河南尹等职。对任职之地的山川都作过详细的考察。任职期间,“做官清刻”,受豪强、皇族忌恨。北魏延兴二年,赴任关右大使,路上被叛官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时年62岁左右。
郦道元的一生,主要贡献在于《水经注》一书。书中对一千二百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支渠分布及河道变迁等作了十分详细的记载。此外,该书以河流为纲,广泛地记述了河流两岸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俗民情、城镇的兴衰、历史遗迹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等。《水经注》共40卷,三十多万字,是原书《水经》的20倍。该书不仅在地理方面作了陈述,而且还涉及其它科学领域,如古代的冶炼业、煮盐业以及农业等,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巨著,也是一部颇具文学特色的山水游记。书中除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外,还引用了400余种有关书籍,实地考察了许多河流山川、名胜古迹,保存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水经注》在中国科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许多学者先后对该书进行过专门、系统的研究,他们注释、校勘、考证、绘图,以致形成了专门的学术领域——“郦学”。由于《水经注》在文学上的独特地位,因而郦道元被推崇为游记文学的先驱。
除《水经注》外,郦道元还有《本志》和《七聘》等著作,惜其亡佚。郦道元热爱祖国的山河,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为祖国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后人的敬仰。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称《水经注》为“诚宇宙未有之奇书”。(《广阳杂记》卷四)。
猜你喜欢的书
桑志
农书,清代李聿求撰。十卷。其书主要摘录前人有关桑树的记载。体例仿陆羽《茶经》和赞宁《笋谱》。分桑之始、桑之类,桑之具、桑所宜、桑所植等十篇,讲述桑之由来和种植历史、技术等。
女孝经
唐朝散郎侯莫陈邈妻郑氏撰。体例模仿《孝经》,全书分开宗明义章、后妃章、夫人章、帮君章、庶人章、事舅姑章、三才章、孝治章、贤明章、纪德章、五刑章、广要道章、广守信章、广扬名章、谏诤章、胎教章、母仪章、举恶章等十八章。阐述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在处理方方面面关系时,要遵守的孝敬父母,侍奉丈夫,养子育女,操持家务,恪守妇规等封建道德规范。作者因其侄女策为永王妃,在书前特作进书表,作为侄女的规戒。全书旨在宣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封建礼教。《女孝经》是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女教之书之一。
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第十一卷近代前篇(上下册)》本书叙写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一段历史。上册包括文献资料和研究概况;历史基本线索的综述;典章制度的变革及经济、文化学术、科技、艺术等的发展演变。下册为人物传记,共收入35位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文字畅达、持论公允,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学术研究水平。
三藩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史书。四卷。清杨陆荣撰。成书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杨陆荣,字采南,号潭西。生卒年不详。青浦(今江苏青浦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本书叙述了明清之际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此书为纪事本末史书之一种,记载了明清之际的史事。记事起于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止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38)郑克塽以台湾归还清朝。其中包括南明福王、唐王、永明王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的经过,并记有张献忠入川、郑成功入据台湾以及顺治年间江南地区发生的反清事件等资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别是南明史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
佛法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忏悔法门则为其中之一,且是极重要法门,亦最极殊胜方便法门,因有这法门,能与人以一自新之路,不致对错误行为,感到前途的绝望,做人如对前途绝望,不特没有勇气做人,甚或走上相反道路,更加无恶不作,那就不可救药!为此,佛特说有忏悔法门,使知果能诚心忏悔,还可做个佛化新人,走上做人的光明大道,甚至踏上解脱,菩提的大道!
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
一卷,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舍卫国,向阿难说四方电名,并说神咒,观自在、金刚手、梵王、帝释、四王亦各说咒,佛又敕龙王等而说一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