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神峰

- 姓名:张神峰
- 别名:名楠,字神峰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临川西溪人
- 出生日期:公元1514年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神峰,名楠,字神峰,自号逸叟。出生于我国明朝武宗正德九年五月,(公元1514年甲戌年)。江西临川西溪人(这里著名历史人物有王安石,汤显祖)。因难遂青云鸿鹄之志,而醉心于命理学,由其三子希文主持编著《命理正宗》一书,并大约在1595年---1597年正式出刊发行,流传至今。成为命理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命理学由来已久,到了神峰这里,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也是异常的复杂。他从历史观的角度,找到了子平法,这是他认为的最好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经过四十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留给了我们一笔财富,《命理正宗》,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后人现又命名为《神峰通考》!
根据其在《神峰通考》中的自我介绍,大约是福建省临川一带人,出身于传统的耕读之家。兄弟三人,家境较富裕。自小读书,但科举不得志,遂改行算命。
张神峰在八字易象思维方式的发展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标志着八字易象思维方法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就是从专论日主的财官印到全局的平衡、中和着眼,从静态的平衡中和到动态的由不平衡、不中和到平衡中和这么一个过程。这集中体现在他的“病药说”:
何以为之病?原八字中原有所害之神也。何以为之药?如八字中原有所害之字,而得一字以去之之谓也。如朱子所谓各因其病而药之也。故书云:“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随。”命书万卷,此四句为之括要。……愚尝先前未谙病药之说,屡以中和而究人之造化,十无一二有验,又以财官为论,亦俱无归趣,后始得悟病药之旨,再以财官中和参看,则尝八九而得其造化所以然之妙矣。(《神峰通考·病药说类》)
早期的八字易象,以星辰入命,往往以天乙贵人等吉神为有益,以十恶大败等恶煞为有害。这种做法在《渊海子平》以后是遭到了批判。《渊海子平》采取了另一个做法,就是以财官印为有益之气,以伤劫杀为有害之气。“看子平之法,专论财官。”(“杂论口诀”)“四柱专一论财官,身旺财官多富贵。”(“寸金搜髓论”)
《四库全书提要》曾批评《三命通会》“其偏执之见,未能圆彻”。其实这也同样适用于《渊海子平》。凡财官印均要扶起,要行旺地,凡伤杀劫均要压制,要行克制之地。此种思维方法,未能从系统全局中和平衡着眼,还是带有一些机械论,也就是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痕迹。
张神峰认为,确定八字中的何者为有害,何者为有益,不能单从八字中的术语着眼,也不能单从日主着眼,而应当从八字全局的平衡中和着眼。凡在八字五行中占据了压倒优势的那一行,就是对全局有害的,他称之为“病”,能够克制这一行和,相应地称之为“药”。
“假如人八字中,日柱纯土,水日干,则为杀重身轻。如金日干,则为土厚埋金;火日干,则晦火无光。木日干,则为财多身弱。土日干,则为比肩太过。是则土为诸格之病。”(“病药说类”)
土多既为病,则去土之木,便为“药”了。
“俱喜木为医药,以去其病也。如用财见比肩为病,喜见官杀为药也;如用食神伤官,以印为病,喜(见)财为药也。”
张神峰把这个方法叫做“从重者论”。
“如八字中先看了日干,次看了月令。且如月令中支中所属是火。先看月令中此一火字起,又看年上或有火,又看月时上或有火,宜将以上各火做一处看,或为病,或非病。又或地支虽又藏有别物,且不必看,若再看别物,则混杂不明。故曰:从重者论。此理是看命下手法处。”
从“病药”之说出发,张神峰进一步论述了他对于八字“平衡”“中和”的观点,关于八字要平衡、中和,即五行俱全、各行平均的观点,古已有之。但张神峰认为,八字的中和与平衡不是静态的,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从偏缺走向中和的过程。所以他又提出八字贵有“雕、枯、旺、弱四病”的说法。
何以为之雕也?如玉虽至宝也,而贵有雕琢之功。金虽至宝也,而贵有锻炼之力。苟玉之不琢,虽曰荆山之美,则为无用之玉也。金之不炼,虽曰丽水不良,则为无用之金也。人之八字,大概类此。如见官星未曾有伤官,见财星未曾有比劫,见印绶未曾有财星,见食神伤官未曾见印绶,若此纯然无杂,不犹未琢之玉,未炼之金乎?
何以为之枯也?风霜之木,春华之至可观焉。早魃之苗,得雨之机难遏焉。故冲霄之羽健,贵在三年之不飞;惊人之声雄,贵在三年之不鸣。是以清凉之候,恒生于炎烈之余;和煦之时,每收于苦寒之后。故人之造化,官贵有枯也,行官旺地,贵不可言;财贵有枯,行财旺乡,财难计数。
何以为之旺也?群芳茁长,可观真木之光辉。万物凋零,可识真金之肃杀。是以各全其质,各具其形。若木不木而金不金,旺不旺而弱不弱,则五行之质有亏矣,何以考人祸福也哉?若人之用木也,则宜类聚,斯木性之不杂。若人之用火也,则宜照应,斯火性之不裂。……官星太旺者,宜行伤官运以去其官星;财星太旺者,宜行比劫运以去其财星;印星太旺者,宜行财运以破其印星;日干太旺者,宜行官杀运以制其日主。一理职是,百理皆然。
何以为之弱也?雨露不足,则物性为之消磨。血气不充,人身为之赢瘦。天根可蹑,六阳之弱可闻乎?月窟可探,六阴之弱可究也。……然虽贵有弱也,则犹恐极弱之无根。故水虽至己为极弱,然己有庚金为水根也;火虽至亥为极弱也。然亥有甲木为火之根也。人之造化,财官印绶,贵有弱也。弱则有旺之基焉。
为了治疗“雕枯旺弱”的四病,张神峰又提出了“损益生长”四药。
“何以谓之损?损者,损其有余也。”(同上)它是用来治疗“旺”病的。例如,木太旺,以金为损。
“何以谓之益?益者,益其不及也。”(同上)这是用来治疗“弱”病的。例如,木太旺,以金为损,但金又太弱,此时便以土培金,土便为“益”。
“何以为之生也?六阳生处,真为生也。……六阴生处,俱为弱。……六阴死处俱为生。”这里主要是讲天干与地支的搭配。十天干在地支均有“长生”之位。但五阳干的长生位,传统上即作为五阴干的死位,反之亦然。对这个问题,历来八字术士争论不休。张神峰从五行生化原理出发,认为五阳干的长生位,与五阴干的长生位应当都是一致的。例如乙木也应当生于亥,从五行角度来说,亥为水,可以生木。那么乙木也应当生于亥,而不是像传统说法那样,乙木见亥反死。这样于理不通,五行中凡弱者居于长生之位,便可以“生”了。
“何以谓之长也?春蚕作茧,木气方敷,夏热成炉,炎光始著,如木临震位,火到离宫。若此帝旺之乡,实不同一生长之位。”这里说的“长”实际上是指“帝旺”即事物发展到了极盛的程度,此时应当适当加以压制,跟前面的“损”差不多。
张神峰的“病药说”对八字易象后来的发展影响是相当大的,他自己对这个“病药”的观点也相当自负:
然病药之说,此是第一家紧要。得斯术者,不可不精察也。(“病药说类”)
应当说张神峰并没有高估自己。从他以后,八字易象书籍如《子平真诠评注》、《命理约言》、《命理探源》等都提到“病药”之说,并且把它作为八字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来对待,认为“病药之说,诚不易之论也”。“张神峰病药之说,其法甚善。”(《命理约言·杂论二十四则》)在张神峰后面的清代任铁樵,虽然没有直接点评张神峰,但也引用“病药”之说,而且其“衰旺”、“清浊”、“寒暖”、“燥湿”的思想,无一不是“病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张神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静修集
诗文别集。元刘因撰。刘因曾自订《丁亥诗集》五卷,焚毁其馀。刘卒后,其门人故友搜辑其佚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遗诗》六卷,《拾遗》七卷,与《丁亥集》五卷,于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刊行。后杨俊民又捃拾残剩,一字不遗,辑成《续集》三卷,其中当有因所自焚之作,实与因编集本意不合。后房山贾彝又增入有关刘因的资料,如圹记、墓志等,编成《附录》二卷,合成三十卷。元至正中,官方为之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此本流传甚广,传刻传抄也多,明代有永乐本、成化本、弘治本、嘉靖本。更早的是元文宗至顺(1330—1333)年间宗文堂刊本《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本,《四部丛刊》影印的即此本,原佚李谦旧序,第二次影印本写补。现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三十卷本、《四部丛刊》本、清德宗光绪(1875—1908)年间刊本《静修先生文集》十二卷本(收入《丛书集成》)。各本皆有遗佚。
桂苑笔耕集
新罗(今朝鲜)人崔致远撰,共二十卷。系作者在入唐留学、进士及第后调任宣州溧水县尉以及后来被诸道行营都统高骈辟为都统巡官期间所撰写的诗、赋、表状文告等公私之作。此书今存,是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致远四六》一卷,又《桂苑笔耕》二十卷,《四六》已佚。今存《桂苑笔耕集》二十卷,系清道光年间由域外重新引入,有数种传抄本,《四部丛刊》则据无锡孙氏藏高丽刻本影印。
陈氏尚书详解
五十卷。陈经(生卒年不详)撰。经字显之,一字正甫,江南西路安福(今属江西省)人。一说福建长溪人。南宋经学家。庆元间进士,官至奉议郎、泉州泊干。经一生嗜书成癖,启益后学为多。所着除《尚书详解》之外,尚有《诗讲义》、《存斋语录》诸书,已失传。经该书自序称“今日语诸友以读此书之法,当以古人之心求古人之书,吾心与是书相契而无间,然后知典、谟、训、诰、誓、命皆吾胸中之所有,亦吾日用之所能行”。其说近似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当属金溪学派。陈氏注解《尚书》,多取古人注疏,间出新义,往往发先儒之未发,疏解亦较为详明。此书成就不及蔡沈《书集传》,与林之奇《尚书全解》、夏僎《尚书详解》不相上下。该书有聚珍本、闽覆聚珍本。
法华经玄赞摄释
法华经玄赞摄释,四卷,唐智周撰。
密行忍禅师语录
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广等编。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刊行。全称衡州开峰密行忍禅师语录。本书内容:卷一为上堂语,卷二为有关上堂语之机缘、法语、职事榜、安禅榜,卷三收录颂古、诗偈、赞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