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

俞根初
  • 姓名:俞根初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俞根初(1734-1799年),清医家。名肇源,根初为其字。浙江绍兴人。因兄弟排行第三,故人称“俞三先生”。世业医。精研《内经》、《难经》,伤寒一门更为专长,外感热病,多所奏效,名噪乡里,深受前辈医家器重。论证议病,多有卓识,谓江南风土与中原迥异,虽同为外感,论治殊途,主张江南之伤寒可宗仲景六经辨证,但当以轻灵透析为上,发展了治疗外感热性病学说,按脉、察舌、扪腹诸诊法,更多发明。临证所得,复融会古今伤寒论著,撰成《通俗伤寒论》十二卷(1776年),内容精而深,约而要,后世奉之为四时感证之诊疗全书。此书后经何秀山加按、何廉臣增订、曹炳章补缺、徐荣斋重订,改名《重订通俗伤寒论》,流行甚广。

俞根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柳待制文集

柳待制文集

元代诗文别集。20卷。柳贯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简称为《待制集》。卷首有危素、苏天爵、余阙所写的3篇序,余阙序写于至正十年(1350)。卷1—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近体,卷5—6为七言近体,卷7为制、诰、表、笺、状、祝文、策问,卷8为谥议,卷9为碑铭、颂,卷10-11为墓志铭,卷12为墓志铭、塔铭、墓表、砖志,卷13为铭、辞、赞、箴、传、书,卷14-15为记,卷16为序,卷17为序、引、说,卷18-19为题跋。卷20为行状、祭文、诔、启,并有宋濂写于至正十一年(1351)的跋语。卷末是附录,所录都是有关柳贯的传记资料。据本书序跋,可知系余阙于至正十年自柳贯之子柳卣处得到柳贯文稿,约其门人宋濂、戴良编次为20卷。尚有未编入的诗907首、文248篇,编为别集20卷,未刻,藏于其后人家中。可知本集是经过筛选的,只保存了约三分之一的诗,约二分之一的文。柳贯早年诗文不自存稿,40岁以后始留文稿,并编为《北游》、《西雝》、《容台》、《钟陵》等7集,现存《柳待制文集》就是选自上述7种稿本。本集有元至正年间刊本,被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是流传较广的善本。

宁古塔山水记

宁古塔山水记

山水志。清张缙彦(1600?—1672? )撰。二十二篇。缙彦字坦公,河南新乡人。明崇祯进士,历官知县、布政使、兵部尚书。仕明、大顺、清三朝。康熙初年,因文字狱流宁古塔,死于戍所。辑有《天下名山胜概记》。曾游览考察今牡丹江一带城镇村屯、名胜山川,于康熙九年(1670)成书,约一万八千字。冠序三篇,记山十一座,水五处,城村五处,名胜三处, “杂记”所载民族、风俗和黑龙江流域草木鸟兽虫鱼颇有价值。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山水志。有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据康熙年间松石斋刻本标点铅印本。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元李道纯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分三章,言天道、心性及悟道修心之旨。注者解释经题曰:「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渭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注文简明,阐发全真道明心见性之说。

紫元君授道传心法

紫元君授道传心法

紫元君授道传心法,原题「长生阴真人注」。疑为晚唐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中引用《阴符经》之言,论述内丹之道,反对外丹服气等方术。内称:「休粮服气、导引修行、妄治谷神、存魂安魄、凝神定思一法,已上并是道之空门,实非长生之理」。认为内丹修炼以混沌之气为元,骨中髓为水银,阴阳合会为要。又称内丹功法须依规矩,「用十二个月火候管十二时,配十二位,行九宫,象八卦,合五行」,凭自然之气而成道。

近思录

近思录

理学著作。宋朱熹、吕祖谦编。十四卷。是书辑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二程、周、张之书,精深博大,初学者不知所择,入门无从。作者从《二程遗书》、《经学理窟》、《正蒙》、《西铭》、《易通》、《太极图说》中,摘录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的言论,依类编排,分为十四门: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共622条。《道体》论述“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为学》论证“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出处》论述“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该书令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而不好高骛远,实为阐述儒家性理概论诸书之祖,入圣之基。有《四库全书》本,《朱子遗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端溪丛书三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金刚经订义

金刚经订义

金刚经订义,一卷,清俞樾着。以上二种,出春在堂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