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谦

王先谦
  • 姓名:王先谦
  • 别名:字益吾,号葵园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人
  • 出生日期:1842
  • 逝世日期:1917年
  • 民族族群:

王先谦(公元1842—1917年)清末史学家、学者。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院长等职。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振兴工艺,曾经营官商合办的宝善成公司、湖南炼矿公司。反对戊戌变法,阻挠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又领衔发起《湘绅公呈》,攻击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并上书要求清廷诛杀康有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著《尚书孔传参正》进呈朝廷,赐内阁学士衔。武昌起义后,改名循,闭门著书。曾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编印有《十一朝东华录》、《皇清经解续编》。主要著作有《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合校水经注》、《日本源流考》、《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等。在史学思想方面,王先谦在其史著中贯串着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封建正统主义政治、历史观点。其所著《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在史实校正,资料汇集和疏理考据上颇为完备详尽,具有相当学术价值。但其宗旨,则是利用古史资料和考据学作为维持封建宗法思想的手段。如其中对礼制的补注特别重视,而对有关史例、史法也颇多阐发和论辩。其所撰《日本源流考》,在叙述日本朝政演变时,则以日本自开国以来始终保持的帝位一脉相承的“世王”制度为主线,对此着力讴歌,并不惜歪曲历史事实,否认日本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变法性质,同时,又百般美化中国封建君主制度,说人民视封建君主若“天神”,乐其宽然有余,到处能听到“击壤之歌”,认为在中国倡导地方自治和实行君主立宪,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结论是: “引西人之政,其不能相合决矣”。(《日本源流考序》)其目的,就是企图宣扬日本君主世代相传的历史,反对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宣传的“效法日本明治维新”,以“君臣大义,上下名分”等封建儒学的纲常名分思想,来维持封建帝王“万世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充分反映出他作为封建正统史家的顽固性和保守性。


王先谦,字益吾,长沙人。同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元年,大考二等,擢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上疏言言路防弊,请筹东三省防务,并劾云南巡抚徐之铭。六年,晋国子监祭酒。八年,丁忧归,服阙,仍故官。疏请三海停工。出为江苏学政。十四年,以太监李莲英招摇,疏请惩戒。略言:“宦寺之患,自古为昭①,本朝法制森严,从无太监揽权害事。皇太后垂帘听政,一禀前谟②,毫不宽假,此天下臣民所共知共见者。乃有总管太监李莲英,秉性奸回,肆无忌惮。其平日秽声劣迹,不敢形诸奏牍。惟思太监等给使宫禁,得以日近天颜;或因奔走微长,偶邀宸顾,度亦事理所有。何独该太监夸张恩遇,大肆招摇,致太监篦小李③之名,倾动中外,惊骇物听,此即其不安本分之明证。《易》曰‘履霜坚冰’,渐也。皇太后、皇上于制治保邦之道,靡不勤求夙夜,遇事防维。今宵小④横行,已有端兆。若不严加惩办,无以振纲纪而肃群情。”疏上不报。


先谦历典云南、江西、浙江乡试,搜罗人才,不遗余力,既莅江苏,先奏设书局,仿阮元《皇清经解》例,刊刻《续经解》一千四百三十卷。南菁书院创于黄体芳,先谦广筹经费,每邑拔取才士入院而督教之,诱掖奖劝,成就人材甚多。开缺⑤还家,历主思贤讲舍、岳麓、城南两书院,其培植人才,与前无异。三十三年,总督陈夔龙、巡抚岑春蓂奏以所著书进呈,赏内阁学士衔。宣统二年,长沙饥民哄围抚署,卫兵开枪击毙数人,民情愈愤,匪徒乘之放火烧署。省城绅士电请易巡抚,以先谦名首列,先谦不知也。总督瑞澂奏参,部议降五级。同乡京官胡祖荫等以冤抑呈递都察院,亦不报。国变后⑥,改名遁,迁居乡间,越六年卒。著有《尚书孔传参正》三十六卷,《三家诗集义疏》二十八卷,《汉书补注》一百卷,《荀子集解》二十卷,《日本源流考》二十二卷,《外国通鉴》三十卷,《虚受堂诗文集》三十六卷等。


《清史稿·王先谦传》卷四八二


〔注 释〕①昭:昭著,明显。②一禀前谟:全都禀承前朝的策略。③篦小李:指李莲英。据说每日用篦子为慈禧太后梳头,故有是称。④宵小:犹言奸佞。⑤开缺:免除所任职务,待另选人接任。⑥国变:指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

王先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上来透口气

上来透口气

《上来透口气》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出版于1939年6月。小说围绕着日常与例外、胖子与瘦子、现在与过去、名字与自我这四对关系来组织情节,巧妙展现了个体与公共世界间的冲突,表达了主人公保灵寻找独立的主体性,以及这一追寻破灭的悲怆心情。这部小说既脱离了奥威尔早期创作只注重刻画孤独个体的沉闷,又没有后期作品偏重呈现公共世界的残酷,忽视个体丰富性的政论风格,因而是奥威尔小说艺术的成熟之作。 《上来透口气》上承奥威尔20世纪30年代的贫困小说,下启他在40年代的政治讽刺小说和关于社会、文化的散文作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和大战之后英国社会的剧烈变化,谴责了现代文明和战争对普通人的心灵戕害。

宝晋英光集

宝晋英光集

八卷。宋米芾撰。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龙门居士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北宋书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 “宋四家”。因母侍宣仁后,补为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米芾以书画名,而文章亦颇不俗,韩驹称“芾之诗有恶无凡”,岳珂序中引《思陵翰墨志》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尘之上。觉其词翰同有凌云之气。”敏行 《独醒杂志》亦载:“苏轼尝言,自海南归,舟中闻诸子诵所作古赋,始恨知之之晚。”米芾书画甚得王羲之笔意,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王安石曾摘其诗句于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米芾性情豪爽,清高自傲,因其举止颠狂,故人称 “米颠”。平生所作,不录一篇投王公显贵,而遇知己索一、二篇,则亲往送之。元丰时,至金陵识王安石,过苏州时识苏轼,皆不执弟子礼,可见其性格自负之至。集名“宝晋”为芾之斋名,“英光”乃其堂名,合二名以名一书,古无是例。著有《书史》、《画史》、《砚史》、《宝章待访录》等。此集卷端有岳珂《序》,称:南渡之后,米芾诗文皆散佚,岳珂官润州时,采其遗文汇为一编,即此书。此书卷一为赋,卷二、三为古诗,卷四、卷五为律诗。卷六为序、记、赞、偈、铭,卷七为碑文、墓表、题跋,卷八为杂著、榜文、札子。岳珂《序》引《思陵翰墨志》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似有凌云之气。”其传世有《四库全书》本,明清抄本。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一卷。五代蜀杜光庭 撰。此书又名 《名山洞天福地记》、《洞天福地记》。古来修仙者,常以仙山灵岳、洞天福地作为理想仙境。杜光庭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道教仙境分作十余类,首为仙山,次为五岳,再次为十大洞天,又附以青城山;又次为五镇海渎、三十六精卢、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二十四灵化等,都一一作以简述。其有关十洲三岛的记载,本于《十洲记》而略述。

裴航

裴航

唐代传奇小说。裴铡撰。原为《传奇》中的一篇。《太平广记》卷50采入,《唐人小说》亦作为《传奇》中代表作选入。周楞伽辑注《裴铡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有注释。故事叙落第秀才裴航见同船樊夫人乃国色,甚欲亲近。夫人态度冷谈,然而却赠诗曰:“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预示未来。后裴航至蓝桥驿,口渴求浆,得见绩麻老妪及其女云英。裴航向云英求婚,老妪约定必须百日内纳玉杵臼为聘。裴航多方求购,倾其所有购得玉杵臼,如期送到。云英又提出命裴航捣药百日。裴航完全照办,夜间见玉免帮助捣药,意志更坚。结成姻缘后方知所遇皆仙人,樊夫人乃云英之姊,裴航也因此成仙。小说宣扬仙女度世的道家说法,但客观上塑造了一个不计功名、门第,对爱情执着追求的秀才裴航的形象。后来蓝桥遇仙、玉免捣药都成了著名典故。小说戏曲受其影响写同一故事的有宋话本《裴航遇云英》(见《绿窗新话》),元人庾吉甫杂剧《裴航遇云英》,明人龙膺《蓝桥记》传奇,杨之炯合裴航与崔护故事作《玉杵记》传奇,清人黄兆森《裴航遇仙》杂剧。

法华经科拾科

法华经科拾科

法华经科拾科,一卷,清普德立科,智一拾遗。

辩意长者子经

辩意长者子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卻坐一面。於时辩意长者子察众坐定。承佛威神从坐起正衣服。俨然而前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欲有所问。唯愿世尊慈愍敷演。世尊至真。三界无上道德神化。济度群萌普演权道令众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