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谦

- 姓名:王先谦
- 别名:字益吾,号葵园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人
- 出生日期:1842
- 逝世日期:1917年
- 民族族群:
王先谦(公元1842—1917年)清末史学家、学者。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院长等职。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振兴工艺,曾经营官商合办的宝善成公司、湖南炼矿公司。反对戊戌变法,阻挠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又领衔发起《湘绅公呈》,攻击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并上书要求清廷诛杀康有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著《尚书孔传参正》进呈朝廷,赐内阁学士衔。武昌起义后,改名循,闭门著书。曾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编印有《十一朝东华录》、《皇清经解续编》。主要著作有《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合校水经注》、《日本源流考》、《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等。在史学思想方面,王先谦在其史著中贯串着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封建正统主义政治、历史观点。其所著《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在史实校正,资料汇集和疏理考据上颇为完备详尽,具有相当学术价值。但其宗旨,则是利用古史资料和考据学作为维持封建宗法思想的手段。如其中对礼制的补注特别重视,而对有关史例、史法也颇多阐发和论辩。其所撰《日本源流考》,在叙述日本朝政演变时,则以日本自开国以来始终保持的帝位一脉相承的“世王”制度为主线,对此着力讴歌,并不惜歪曲历史事实,否认日本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变法性质,同时,又百般美化中国封建君主制度,说人民视封建君主若“天神”,乐其宽然有余,到处能听到“击壤之歌”,认为在中国倡导地方自治和实行君主立宪,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结论是: “引西人之政,其不能相合决矣”。(《日本源流考序》)其目的,就是企图宣扬日本君主世代相传的历史,反对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宣传的“效法日本明治维新”,以“君臣大义,上下名分”等封建儒学的纲常名分思想,来维持封建帝王“万世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充分反映出他作为封建正统史家的顽固性和保守性。
王先谦,字益吾,长沙人。同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元年,大考二等,擢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上疏言言路防弊,请筹东三省防务,并劾云南巡抚徐之铭。六年,晋国子监祭酒。八年,丁忧归,服阙,仍故官。疏请三海停工。出为江苏学政。十四年,以太监李莲英招摇,疏请惩戒。略言:“宦寺之患,自古为昭①,本朝法制森严,从无太监揽权害事。皇太后垂帘听政,一禀前谟②,毫不宽假,此天下臣民所共知共见者。乃有总管太监李莲英,秉性奸回,肆无忌惮。其平日秽声劣迹,不敢形诸奏牍。惟思太监等给使宫禁,得以日近天颜;或因奔走微长,偶邀宸顾,度亦事理所有。何独该太监夸张恩遇,大肆招摇,致太监篦小李③之名,倾动中外,惊骇物听,此即其不安本分之明证。《易》曰‘履霜坚冰’,渐也。皇太后、皇上于制治保邦之道,靡不勤求夙夜,遇事防维。今宵小④横行,已有端兆。若不严加惩办,无以振纲纪而肃群情。”疏上不报。
先谦历典云南、江西、浙江乡试,搜罗人才,不遗余力,既莅江苏,先奏设书局,仿阮元《皇清经解》例,刊刻《续经解》一千四百三十卷。南菁书院创于黄体芳,先谦广筹经费,每邑拔取才士入院而督教之,诱掖奖劝,成就人材甚多。开缺⑤还家,历主思贤讲舍、岳麓、城南两书院,其培植人才,与前无异。三十三年,总督陈夔龙、巡抚岑春蓂奏以所著书进呈,赏内阁学士衔。宣统二年,长沙饥民哄围抚署,卫兵开枪击毙数人,民情愈愤,匪徒乘之放火烧署。省城绅士电请易巡抚,以先谦名首列,先谦不知也。总督瑞澂奏参,部议降五级。同乡京官胡祖荫等以冤抑呈递都察院,亦不报。国变后⑥,改名遁,迁居乡间,越六年卒。著有《尚书孔传参正》三十六卷,《三家诗集义疏》二十八卷,《汉书补注》一百卷,《荀子集解》二十卷,《日本源流考》二十二卷,《外国通鉴》三十卷,《虚受堂诗文集》三十六卷等。
《清史稿·王先谦传》卷四八二
〔注 释〕①昭:昭著,明显。②一禀前谟:全都禀承前朝的策略。③篦小李:指李莲英。据说每日用篦子为慈禧太后梳头,故有是称。④宵小:犹言奸佞。⑤开缺:免除所任职务,待另选人接任。⑥国变:指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
王先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潏水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复撰。李复号“潏水先生”,因以名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此书为40卷。钱端礼于乾道九年(1173)闰正月所作的《书〈潏水集〉后》谓“其孙龟年、龟朋出遗集四十卷”,钱端礼原欲刊行,但不久奉祠而归,竟未如愿。直到淳熙十年(1183)十月,其孙钱象祖才在上饶郡任所刊行其书。本集原本散佚无存,以至后世谈论宋文者,竟不知其名氏。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始由《永乐大典》中辑其佚作,重编为16卷。其前8卷辑入奏疏、表、启、书牍、记、赋、辞、序、跋、说、铭、墓志铭及杂著等各体文章;后8卷为诗。卷末附钱端礼、钱象祖跋语及徐衡仲题诗。钱象祖跋称“其文章尔雅,其议论醇正”,而徐衡仲题诗也说:“潏水先生道可宗,清诗华藻亦云工。欲知派别从何出,具载邦君大集中。”试观其集中,文如《华阴遇雨记》、《竹声赋》等,描写景物绘声绘色、穷形尽相,而且意境幽深。其诗多酬唱应和及记游之作,但如《过方山峄》等诗,绘景写情亦颇有新意。
笔记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共二卷,明陈继儒撰。此书内容,大抵抄撮旧籍,取遗闻杂说、山水事物之类。《四库全书总目》指其为“取杂志碎语,抄录成帙,略无伦次”。每一则前都不列标题,篇幅也都不长,从数十字到数百字不等。具小说意味的条则不十分多。所录小说,主要是述异志怪类的,一般情节完整,故事色彩也比较浓厚,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上海三十年艳迹
原名《胡宝玉》,又名《三十年来上海北里怪历史》,署“老上海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上海乐群书局出版。全书分为八章,章下或分若干小节,末附二表:《上海洋场陈迹一览表》《上海已佚各报考》。汪庆祺(维甫)编《我佛山人笔记》卷四即为该书,但改题《上海三十年艳迹》,且取消按章节编排之体例,将正文及附录统编为二十五题,题目多用名妓姓名。据汪庆祺(维甫)《我佛山人笔记四种·序》称,包括《上海三十年艳迹》在内的四种笔记,“虽非(吴趼人)先生手编,然皆经先生斟酌改削者也”。可见吴趼人对于汪庆祺改《胡宝玉》为《上海三十年艳迹》,以及体例的变动、个别文字的修饰,是完全认可的。而且将两者比较,书名取《上海三十年艳迹》更为确切,编排也更为眉目清楚,文字也更为干净简洁。因此本全集即据《上海三十年艳迹》加以点校。但此次作了两点变动:其一,原《胡宝玉》第一章《发端》,实为该书序言,而汪庆祺予以删汰。此次将其录于书首,并改题《自序》。其二,《上海三十年艳迹》原第二十篇《花丛事物起原》,与第二十四篇《洋场陈迹一览表》同属一类,故将其后移。
成吉思汗
本书作者韩儒林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元史研究专家,《成吉思汗》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系统介绍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的经历,从蒙古高原各个部落的斗争讲起,记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率领部众进攻西夏、金以及西征花剌子模,直至在攻打西夏的途中病逝。作者列举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对他辉煌伟大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简要梳理了他的生平大事年表。本书乃“大家之作”,考证准确,脉络清晰,言简意赅,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春秋世族谱
一卷。清陈厚耀撰。杜预《春秋释例》中有《世族》一篇,载春秋周王室及列国诸侯大夫世系,但此书宋以后即湮没不见。陈厚耀据孔氏《正义》所引,并旁参他书,作此以补杜书。其书体例为表格体。首为《周世次图》,后附周王室之卿大夫,以下依次为鲁、晋、卫、郑、齐、宋、楚、秦、陈、蔡、曹、莒、杞、滕、许、邾、吴、越以及小国诸侯,都是先叙国君世系,而附以卿大夫。其偶见经传而世系无可稽考者,依杜预之例,别出“杂人”一类,另为一篇,附于卿大夫世系之后。时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中有《世系表》二卷,其义例与此书相近。此书征引不及顾书详备,但顾书于世系无可考概阙而不录,而此书则悉胪采无遗,又为顾书所不及。据其《自序》称,此书“凡七易稿而后定”,可见其审慎。此书撰成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现存雍正三年陈氏自刻本,当涂朱煌刻本、吴珏刻本、扬州刻本、嘉庆五年刻本。
八识义章研习抄
八识义章研习抄,3卷,日本珍海记。卷上 ,释名门第一 ,辨相门第二 ,卷中 ,辨相门之余 ,根尘有无门第三 ,大小有无门第四 ,真妄依持门第五 ,真妄熏习门第六 ,卷下 ,迷悟修舍门第七 ,迷悟分齐门第八 ,修舍分齐门第九 ,对治邪执门第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