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仪

- 姓名:陶宗仪
- 别名:字九成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黄岩(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329
- 逝世日期:约1412
- 民族族群:
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黄岩(今属浙江)人。从其诗考察,建文时犹在世。年轻时举进士第,一不中即弃去,致力于古学,于书无所不读。出游浙东,师张翥、李孝光、杜本。家贫,授徒自给,并亲自耕种。劳作之暇,以笔墨自随,休于树下,有所得,即摘树叶记上,贮盎中,经十年,累积到十馀盎,于是编次成书。至正间,泰不华,丑驴辟举行人,又辟为教官,皆不就。不久,张士诚据浙,欲授以军谘之职,亦谢不往。入明,屡征不就,晚年被聘为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赴礼部应试,并有诗记其事。工诗文,有诗赞人说“文章宗太史,诗法媲黄初”,其实也可以此来说明他的诗文特点。从他所作诗看,他对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颂圣之作不少,尤其是建文改元时,他高兴得“老臣舞抃南村底,笑对儿童两鬓苍”。明末毛晋刻他的诗入《元人十种诗》,评其诗如疏林早秋。其诗笔力道健,尤其是五言古体,有汉、魏之风。而七言长篇,有时不免杂沓,如《听琴行》长达六十八句,堆砌典故及乐府古题,描写音乐也无特色。另存词六首,词风宗周、姜。著有《南村辍耕录》(即用树叶写成者)三十卷、《南村诗集》四卷、《沧浪棹歌》一卷、《草莽私乘》一卷、《古刻丛钞》一卷、《游志续编》二卷、《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又编有《说郛》一百二十卷。生平事迹见《陶先生小传》(《沧螺集》卷四)、贝阙《南村外史传》(《蟫精隽》卷一三)、《两浙名贤录》卷四三、《元史类编》卷三六、《明史》卷二八五、《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二、《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新元史》卷二三八。
猜你喜欢的书
巾箱说
笔记。清金埴(1663-1740)撰。一卷。埴有《不下带编》已著录。是书乃未完稿,当是晚年之作。约二万字。内容与《不下带编》近似,或重复。亦多载旧闻。由于作者长期随父任居山东,故于山东名人轶事、风土人情记载尤详。亦有考证经史、品评诗文部分,且详记作者与当时文人如洪升等人的交往。有民国初年《古学丛刊》本,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等。
寿亲养老书
养生类著作。宋陈直撰。一卷。直于元丰中 (1078—1085) 官泰州兴化(今属江苏)县令。书中论述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性气好嗜、宴处起居、戒忌保护等老年养生护持之理,并载四时摄养方、食治老人诸疾方、简妙老人备急方等,凡十五篇二百三十三则,约万余字。其中食治养老益气方,载治眼目、耳聋、五劳七伤、虚损羸瘦、脾胃气弱、泻痢、诸痔、诸风等数十种病证的饮食配方。四时养老方中,前列四时通用男女老人方二十余种,次分叙四时疗疾方药。简明实用,理论简要中肯,论述老人饮食起居、性情嗜好等颇为精当,叙证以食治疗法为突出。梓行后影响颇大。明高濂《尊生八笺》 中四时调摄笺所录诸方药,大致本于此书。传本较多,元代时由邹鈜收入并续增成《寿亲养老新书》。有明万历虎林胡氏 《格致丛书》 本 (题《新刻寿亲养老书》),寿养丛书选钞三种本(题《寿亲养老书》)。
资治通鉴释文
音义书。三十卷。宋史炤撰。史炤字见可,四川眉山人。博古能文,苏轼兄弟以乡先生事之。时为右宣义郎监成都府粮料院。是编卷首有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月左朝散郎权发遣黎州军州主管学事缙云冯时行序,云:“字有疑难,求于本史;本史无据,则杂取六经诸子释音、《说文》、《尔雅》及古今小学家训诂,辨释地理、姓纂、单闻小说。精力疲疚,积十年而书成。”卷中依《资治通鉴》原书卷次文字顺序摘字注音释义,与陆德明《经典释文》相似。征引详备,学者称之。其后,元胡三省撰《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释文》多所刊正,可与《释文》参看。《释文》有《宛委别藏》、《十万卷楼丛书初编》、《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诸本。《通鉴释文辨误》有《资治通鉴大全》、《资治通鉴汇刻》等本。
台湾郑氏始末
清沈云撰,沈垚注,凡六卷。该书根据清江日昇《台湾纪事本末》49篇,并参考他书,删订而成。该书叙述郑芝龙自明天启初年起兵,至其子郑成功攻克台湾,以及曾孙郑克塽降清期间的史实。其中有些史事的年月与实际不符。
正理滴论
亦名《正理一滴》、《正理方隅》。佛教因明书名。因明七论之一。古印度法称著。一卷。德格、北京、那塘等版的藏文《丹珠尔》中有译本。汉文有王森与杨化群二人各自的译本,藏文还译有律天和法上的注释,莲花戒的《正理滴论所破前宗略说》和胜友的《摄义》。藏人自撰的注释有贾曹杰·达玛仁钦的《正理滴论嘉言心要疏》。全书分为三品:第一品略讲现量的性相及四种差别;第二品是为自比量品,讲因三相及三种真因,于未缘到因较详;第三品是为他比量品,于过类较详。全书在整体上依循陈那的因明体系,但在局部问题上又与陈那及商羯罗主有区别:(1)按照不可得、自性、果三种情况,对*因三相作出更详细的说明;(2)主张废除喻支,把同喻体和异喻体归入因中;(3)在宗过中,废除自教相违, 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等过;(4)认为不会出现相违决定的因过,并将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三种因过归入“法自相相违”过中;(5)同喻、异喻各增加四过,将喻十过变成十八过。古印度法上(9世纪)著有梵文注释书,流传于耆那教中。为因明学的简明纲要,藏族早期学者和现代国外学者大都从此书入手研究因明。
维摩经义疏
凡五卷。日本圣德太子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六册。阐释维摩经之文义。初释经名,以维摩诘为已登正觉之大圣,次将经文分为三部分,佛国品至菩萨品为序说,文殊师利问疾品至见阿閦佛品前半为正说,见阿閦佛品后半至嘱累品为流通说。本书多参酌僧肇之注维摩诘经等,并援引僧肇、道生之说,此外亦列举己说。与法华、胜鬘二疏合称‘太子三经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