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李世民
  • 姓名:李世民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 出生日期:598年1月28日
  • 逝世日期:649年7月10日
  • 民族族群: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唐代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唐朝杰出的皇帝。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自幼机敏聪慧,见识非凡。18岁前曾生活于民间,知百姓疾苦,目睹隋王朝的覆亡。后随父南征北战,多谋善断,深得父亲喜爱。隋大业十三年(617),策动父亲于太原起兵反隋,入关建立了唐王朝。他因功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并带兵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因与太子李建成不和,于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高祖李渊迫于形势,遂传位于他,自称太上皇。次年,唐太宗改元“贞观”。他在位23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但在其统治后期,生活奢侈,营建宫室,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加深。贞观二十三年(649),因服“金石秘剂”,病逝于含风殿,年52岁,庙号太宗。


李世民一生推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政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吸取隋亡的教训,完善“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度,注意人才的选拔并耐心接受臣僚的意见清理刑狱,废除一些苛法,变重刑为轻刑,并严格要求官吏依法执行。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推行“输庸代役”政策,力求把赋役控制在法定范围内奖励开荒,兴修水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边疆建设上,迫使北方的突厥讲和,并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民族政策。北定突厥,又送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建立汉藏的友好和睦关系。他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与外交活动,使唐朝的版图西至焉耆(今葱岭东),东极大海,南抵林邑(今越南占城),北达大漠地区。在文化上,下令设置史馆,广泛购求和整理天下图籍,抄藏内府下令编修《氏族志》,命魏徵编《群书治要》、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李泰修《括地志》等,大大繁荣了学术文化。在外交上,积极同亚洲各国保持往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通过交流,许多国家的植物品种、音乐、舞蹈、绘画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往亚洲许多国家。李世民统治时期,文治、武功都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兴盛的大国。他非常注意纳谏,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也总结了“贞观盛世”的主要经验:一、不嫉贤妒能二、用人扬长避短三、敬贤而谅解不才之人四、褒奖正直之人五、同等看待汉族和夷狄等民族。正因如此,李世民才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成为全世界较有影响的一代巨人。

李世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莫罗博士的岛

莫罗博士的岛

《莫罗博士的岛》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96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普伦狄克在孤岛上的不寻常经历。一名叫做莫罗的科学家,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技力量,利用器官移植和变形手术等一系列惊世骇俗,前所未闻的实验创作了新的动物物种。这些创造出来的兽人,具备人的习性,并且养成了社会习惯,具有事先人类的某些功能,能力,如搬运物品、建造房屋等。疯狂的博士甚至为他们做了声带手术,并教会他们说话。莫罗博士利用一切手段,使自己成为这些兽人所崇拜的神,统治着这个不知名的岛屿。普伦狄克并没有办法面对他所目睹的一切,最终逃离了这个无名岛,但心里却很难摆脱这个世界对他的心理影响。

社会哲学概论

社会哲学概论

中国瞿秋白(1899~1935)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24年上海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第1~4集上。该书侧重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出“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个问题还是哲学中根本问题”。区分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认为二者都是荒谬的。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指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变动意识也随之变动。该书还论述了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指出人类脱离必然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王国,正在于人逐渐认识到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因果联系,认为自由并不是想象中的放纵自流,而乃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达到人的目的。该书初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指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的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还论述了事物的质量互变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总之,该书对于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开拓性和奠基的意义。

二刻醒世恒言

二刻醒世恒言

二十四回。题心远主人编次,芾斋主人评。心远主人真实姓名不详,尚有小说《十二峰》,已佚。前有雍正丙午(1726)清和下浣溟螺芾斋主人序,可证书成于清雍正年间。序称:“箧中有《醒世恒言二集》,……余不敢秘,是以梓之。”封面署“墨憨斋遗稿”。墨憨斋为明代冯梦龙斋号,冯氏所编“三言”之《醒世恒言》为世传之着名白话小说,所以该书假托冯氏之名以博取读者。书分上下二函,各十二回,每回述一独立故事,共二十四个故事,每回后有’“总批”、“又批”。以“回”标目,实是短篇集,并非章回体长篇小说。故事或据前人笔记演绎编成,或杂采各家小说,出处不一。下函第十一回《申屠氏报仇死节》一篇,与明代拟话本《石点头》中《侯官县烈女歼仇》一篇情节相同,稍加窜改。故事内容与文笔均属平庸。有清雍正间原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荣起校订本。

理学类编

理学类编

八卷。明张九韶(生卒年不详)撰。张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明史·宋讷传》附载张九韶传,即称张美和,清江(今属江西)人。元末累举不仕。明洪武三年(1370),荐举为县学教谕,迁国子助教,改翰林编修。致仕返回故里,后又征入校书,书成而归。他博通经史,所教诸生多有成就,为当时名儒。此书成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凡三易稿。其初本名 《格物编》。临川吴当见之,认为此书所辑《天地》、《鬼神》、《人物》、《性命》之说,仅为“格物”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格物”的全部内容。因而改名为《理学类编》。此书主要是汇编宋代理学家关于天地、鬼神、人物、性命的言论。书前有临川吴当写的《序》。第一卷《天地》,分为“论天地之始终”,“论天地之形体”,“论天地之枢纽”三部分。第二卷《天文上》,分为“论日月星辰”,“论日月食”两部分。第三卷《天文下》,分为“论云雷风雨之属”,“论虹霓河汉”两部分。第四卷《地理》,分为“论地理之广阔”,“论潮汐之消长”两部分。第五卷《鬼神》,分为“论鬼神之情况”,“论祭祀之感通”两部分。第六卷《人物》,分为“论人物之始生”,“论人为物之灵”,“轮回生死之辨”三部分。第七卷《性命》,分“论性命之理”、“论本然之性”,“论气质之性”、“论心为性情之主”四部分。第八卷《异端》,分为“论佛老神仙”、“论阴阳家之说”,“论相人形貌”,“论谶纬之说”四部分。所收言论以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六位理学大师为主。而以《荀子》以下五十三家之说为辅,如扬雄、谷永各家,《淮南子》 洪迈《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等,并加采摭,以参考互证。偶引六经、《论语》、《孟子》、必置于各部之首。作者自己的见解列于最后,加“愚按”二字。其所采录的言论,不主一家,绝少门户之见。摘取精要,条理精密。自己所论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认为,天度一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有余,日道 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不足,天度有余,日度不足,故六十余年差 度,是谓岁差;微雨将散为日光所照,即成彩虹,雨散则无。对于佛道、阴阳、相术、谶纬诸家斥驳明切。他认为,佛老以死生祸福之说惑人;相术者视人面貌而知吉凶是妄诞。所论深刻,足以破世俗之惑。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

般若心经幽赞添改科

般若心经幽赞添改科

般若心经幽赞添改科,一卷,宋守千添改。

维摩经义疏

维摩经义疏

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称维摩经疏、维摩经广疏、净名经广疏、维摩广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立于三论宗之立场以注释维摩经。初论‘玄义’,其次逐一注释维摩经十四品之文句。该‘玄义’部分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亦可视为本书之序论,后已别出一书成为‘维摩经游意’一卷。除‘玄义’之外,本书注释各品,首皆解释品名,次概说该品大意,复逐次注释经文;于注释之中屡屡引用鸠摩罗什、僧肇、兴皇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