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存仁

陈存仁
  • 姓名:陈存仁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90年
  • 民族族群:

陈存仁(1908年—1990年),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八岁丧父。师从姚公鹤、 章太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


1908年5月,陈存仁出生在上海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他父亲是开绸布店的。还在陈存仁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因破产和多病辞世而去。他是由嗣父(一说为伯父)抚养长大的。陈存仁共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长兄君毅先后服务于纱厂、商行,小第士范则亦学中医。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陈存仁从小就寡言少语,却富有主见。他聪颖好学,记忆力也很好。少年时期,他曾拜国学大师姚公鹤为师学习训诂、考据、诗词、书法等,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1923年陈存仁考入了名医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陈存仁在学校学习十分刻苦努力,他不但如饥似渴地学习课堂上和书本里的知识,为了获得医学真谛,他又先后拜沪上名医谢利恒、丁仲英两位先生为师,虚心求教。由于早年生活困难,在学校里他不得不经常挤出时间来,给报馆或刊物写些小文章,换取微薄的稿酬,以“积润助学”。这段时间给他的记忆是很深的,正由于此,陈存仁在成名之后,特意创立了“百技助学金”,专门资助那些因家境贫寒而难以维持学业的优秀大学生。有数十名青年学生曾得到“百技助学金”的资助。


1927年,陈存仁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此后,他在丁仲英诊寓助诊了一段时间。一年后,他开始独立挂牌行医。他在山东路租借了二间房屋做为诊所,并很快就“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1928年夏,陈存仁自己出资创办一份以开展中医学术的研究和讨论,宣传中医药保健防病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小报--《康健报》,他既是主编,又是发行人。这份报纸在陈存仁的策划编辑下,办得十分活跃,很受社会欢迎,发行量达到一万多份。后来,他还主编或作为主笔,编办了《康健周刊》、《国医与食养》等专刊专栏,一直是广大读者喜爱的读物。


陈存仁是个热衷于中医事业的人,他积极参与中医药界有关的各项活动。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案”,一时激起全国上下中医药界的奋起抗争,陈存仁就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他和张赞臣、谢利恒、秦伯未、蒋文芳等人组织发起了著名的“三•一七”反对废除中医的全国性抗争运动,并被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推选为赴南京请愿团的五位代表之一。这时,他担任了上海市国医公执行委员、秘书主任,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央国医馆成立后,他又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上海市分馆理事。


1930年起,年仅22岁的陈存仁受聘担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主讲中医内科学。在以后几年里,他除了忙于诊务,从事教学外,还进行了大量的编撰写书工作。他认为中医药之所能“见信于民众,见信于社会,在于药物之效验卓特,治疗之配合出奇,善治复杂夹杂之症,又鲜有副作用。”虽然我国在明代已有《本草纲目》,但毕竟已“阅时三百余年,化学实验之印证,药物产地之变化,旧药有绝种失传者,新药有陆续发现者,是以近人同感李氏《纲目》以不合于近世应用,”而“中国药物乃我国色大问题”,急待进一步整理开发。为此,陈存仁前后化了七年时间,搜集各类药物参考书籍200余种,有价值的中医研究论文180篇,各种中草药标本500多种,并在此基础上邀集中国医药研究社的同仁编写成320多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这部辞典集古今中外中药研究之大成,收集的药物达4260种,附方万余首,书内印有插图1400余幅;大多数药物除中文药名外,还标明了拉丁文或英文、日文的学名;有142味中药收载了当时已经分析出来的化学成分。在编排上,以每一中药药名的首字笔划多少为序排列,更方便了检索。新出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无论在编纂上和内容上都比较明显地具有现代辞书的特点,所以问世后很快就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承认,初版不到半年就销售一空。仅仅一年之后,上陈存仁辑校的另一部大型丛书--《皇汉医学丛书》又出版了。这是他多年研究日本汉医勃兴运动,搜集整理汉医学家的成果。该丛书包括14卷72种:总类8种,内科16种,外科4种,女科、儿科各3种,针科4种,眼科、花柳科、诊断、治疗各1种,方剂10种,医案医话11种,药物8种,中国医药论文集1种34篇。它不但使我国的医学工作者了解日本汉医界的学术发展情况,而且对我国不少国内已散佚的古医籍的整理辑纂有很大帮助。故出版后受到中日两国医学界的重视,同时还促进了两国传统医学的交流。


1935~1937年,陈存仁出任上海市国医公会主办的上海中国医学院总务主任之职,负责管理该校的院务行政事务。在此期间,他成功地策划举办了当时轰动上海一时的二个中医药展览会--“日本汉医勃兴展览”和“国药博览会”,主持筹集巨款并建造了中国医学院天通庵路新院舍,重建了中国医学院新的图书馆和中药标本室,主编学院院刊《国医文献》等。为中国医学院的振兴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陈存仁被提任上海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在诊疗工作之余,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搜集中医药书籍和刊物,历十年“早搜夕索,亲临拜访,曲意诚求”,经他搜集收藏的各种版本的古今中医药书籍已达六千余种,还有300多种全国各地出版发行的整套的与中医药有关的报纸和刊物。从而使他成为与杭州裘吉生、宁波曹炳章同享盛名的江南三大中医药藏书家。


抗战结束后,除继续医务工作外,陈存仁更多地从事着社会活动和慈善事业。他与许多对中医药有好感的国民党元老,如李古曾、焦易堂、吴稚晖、陈果夫、陈立夫等人交好往来,一来用以提高个人的声望,同时也利用这些社会关系以争取对中医界的支持。他组织了中医研究社,花巨资在威海卫路建造了中医研究社的大楼及附属诊所;他还策划支持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以《中医药情报》为名的中医信息刊物;此外,他出资组织创建了百技助学金委员会,带头捐款并帮助修造扩建了仁济育婴堂,同时又身兼多个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的董事或理事职务。1946年底,陈存仁参加了国民党政府的国大竞选,是中医界国大代表之一。


1949年,陈存仁迁居香港,在九龙的弥敦道和香港的铜锣湾开设了二处诊所,继续行医。从1951~1953年,他先后数次赴日本、埃及和欧洲考察访问,了解那里的医疗卫生历史和现况,同时宣传中国的传统医学知识。1953年2月,他主编发行了《存仁医学丛刊》,不久又主持开办了香港中国针灸学院和存仁医学讲座,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六十年代以后,他基本以行医为主,同时还编写了不少中医药科普读物。陈存仁是个多产作家,他正式出版的著作就有近30种,还写了许许多有关中医文章。从青年时开始,一直到古稀之年,他从未停笔,始终在为中医药摇旗呐喊。八十年代,他入选香港著名的东华三院成为董事。1985年,陈存仁宣告隐退,并移居美国加州洛杉矶安度晚年。


1990年9月9日,他因脑溢血逝世,终年82岁。


陈存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平经合校

太平经合校

道教典籍。170卷,中华书局 1979年版。今人王明编。汉代曾先后流传3种《太 平经》:西汉成帝时有齐人甘忠可的《天历包元太平 经》12卷,东汉末有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 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144卷,均已佚。明《正统 道藏》收录的《太平经》只有残存的57卷。此书以 《正统道藏》的《太平经》为底本,以《太平经钞》及 他书所载《太平经》文为辅进行校补,征引的典籍计 27种,是现存最完备的校本。该书内容庞杂,言及 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以及当时社 会的情况,是经较长时间积累、不同手笔的增修而 成。上承老子遗教,并受汉代图谶、神仙方术的影响。 在宇宙生成论方面,主张原初物质——元气产生天 地万物,天地人三才都是从元气自然而然化生而成。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 和变化是由于对立物的统一:或是对立物相互联结、 相互依存,或是对立物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方 面转化。但它只承认对立物相互依存的同一性,没有 理会对立物相互排斥的斗争性,且把变化看作是循 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有些言论反映农民善良的愿望、 主张自食其力,财物公有。还提出要任用贤才,公平 办事,减省刑罚,反对穷奢侈靡。本书前列合校引用 书目,后有附录,收《太平经佚文》、《太平经复文 序》、《太平经著录考》、《太平经校后杂记》。

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

记述中国隋唐五代时期历史的著作。吕思勉撰。1959年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初版,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全书共100余万字,22章。第1章至第13章叙述政治史,主要是隋唐五代王朝的兴衰史,基本采用纪事本末体。有隋室兴亡、唐之初盛、武韦之乱、开元天宝治乱、安史乱后形势、德宗事迹、顺宪敬穆4朝事迹、文武宣3朝事迹、唐室衰亡、五代十国始末等内容。第14章至22章叙述民族、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内容,采用旧式典章制度的体例,有唐中叶后四裔情形、隋唐五代社会组织、社会等级、人民生计、实业、人民生活、政治制度、学术、宗教等内容。该书是中国现代较早地系统叙述隋唐五代历史的著作,虽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旧史学的影响与考古出土资料的运用不足等缺点,但全书资料翔实,叙述周密,是研究隋唐五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鹖冠子

鹖冠子

三卷。据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说《鹖冠子》一书内容广博,思想宏富。在《天则篇》、《王铁篇》中,阐述的是黄老思想;在 《学问篇》、《度万篇》中,说得是道、法两家之见;在《赵武灵王》、《世兵》等篇目中,是关于兵家的言论。此外,该书还具有浓厚的阴阳五行学思想,这在《泰灵篇》辨水火,《天权篇》“绝道之纪,乱天之文,干音之谓违物之情,天之不纲,其咎躁凶” 中得到反映。《四库全书》将其列入杂家类是很恰当的。关于《鹖冠子》一书的真伪及成书年代,自汉以后,就争论不休。北朝的刘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陆佃,明代的宋濂、胡应麟、清代的俞樾、颐煊、孙诒让等人都提出了独到见解。清人姚际恒在 《古今伪书考》中,断定为伪书。近年来,随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代文物的出土,有人据以考证,认为,《鹖冠子》源出秦汉而确保其一部分古论。当然,这些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关于《鹖冠子》的篇数,自 《隋书·经籍志》以下皆作三卷,韩愈记十六篇,陆佃注本为十九篇。其主要版本有:聚珍板本,别六子全书本,绵眇阁本,子汇本,明朱养纯刊本,明刊十行本,闽覆聚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本,明四子本,盛意园藏明刊本二卷,源出宋本,十行十九字。恽薇孙家见明活字本三卷,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注大字低一格,板心有碧云或弘治年或活字本三字,乾隆题诗一首,馆臣有跋。明天启刊本,九子本,《十子全书》本,《诸子汇函》本,《子书百种》本,瓶花斋本,《四部丛刊》 本、《四库全书》本等。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

一卷。清机峻说,全弘录,罗开麟序(依驹本印)。

继灯录

继灯录

凡六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永觉元贤(1578~1657)着,清顺治八年(16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元贤广搜博采诸方文献,继五灯会元、五灯会元续略等诸种传灯录,编集曹洞宗自青原行思之系统中第十六世天童如净以下之四十一人,以及临济宗自南岳怀让之系统中第十八世净慈悟明以下之二一六人,又附录沩山太初等法系不详者七人,计辑录二六四位禅林耆宿之机缘略传、宗乘法语等。元贤另著有‘补灯录’一书,然其传本所在不明。据禅籍志所抄录永觉元贤之补灯录自序略文记载,该书共载录禅僧一八○人之传记。

贫穷老公经

贫穷老公经

一卷,刘宋慧简译。有老公年百二十,而甚贫穷,欲来见佛,释梵断绝之。佛使阿难唤之来,说其往因,出家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