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森狄

伽森狄
  • 姓名:伽森狄
  • 全名:皮埃尔· 伽森狄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普罗旺斯省
  • 出生日期:1592年1月22日
  • 逝世日期:1655年10月24日
  • 民族族群:

皮埃尔· 伽森狄(Pierre Gassendi,1592年1月22日~1655年10月24日)法国17世纪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唯物主义者和反神学者。伽森狄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省的尚太尔西耶,曾在该省的迪尼和艾克斯受过教育,1614年在阿维尼翁获神学博士学位,1617年成为神甫,同年承担了艾克斯大学的哲学讲座,因在讲授中批评了亚里士多德而引起耶稣会士们的不满,1623年被迫离职,翌年他发表了《对亚里士多德的异议》。不久后,他来到巴黎,结识了麦尔塞纳、笛卡尔以及其他有名的学者。他还到过荷兰和英国,结识了霍布斯。1631年他回到普罗旺斯省,一直住到1637年,在这期间他主要是研究天文学。此后又到巴黎,就在那里他写成了著名的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诘难。1645年,伽森狄到法兰西皇家学院教授数学,翌年发表了《关于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和《天文学指南》,这些著作都是维护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的。1647年以后,伽森狄重点深入研究了伊壁鸠鲁的哲学,复兴了原子学说。1647—1649年间,他先后发表了《伊壁鸠鲁的生、死和快乐学说》、《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等著作,在此基础上还写成了《哲学体系》一书,积极发展自己的哲学学说,该书是在他死后三年(1658年)收在全集中发表的。伽森狄于1655年死于热病。


伽森狄哲学思想是在批判亚里士多德主义,批判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以及系统地研究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形成的,其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全面而彻底地恢复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把伊壁鸠鲁从教会的禁书中拯救了出来。


在世界观上,伽森狄用伊壁鸠鲁的原子和虚空来解释一切。他认为世界是由简单的物质要素构成的,他赞同伊壁鸠鲁的观点,把这种要素归结为原子。原子是绝对结实和不可分割的,它们作为实体来说是相互同一的,没有差别,而就其形态而言则相互差异。世界的另一个基础是虚空,虚空是原子分隔开来时所利用的场所,它是物质的否定,它的特点在于无实体性,但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不动的,不依赖于物体的变化的。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原子永远在虚空中运动。伽森狄还具体分析了原子运动的各种情形,并以此解释天体的形成与演化。另外,伽森狄还用原子论的观点来说明精神现象。他批判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灵魂也是有广延的,是一种由特殊的原子构成的渗透和散布到肉体中的非常精细和疏散的精气。


在认识论上,伽森狄与伊壁鸠鲁一样强调感觉论,他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认为“全部观念都是外来的,它们是由存在于理智以外的事物落于我们的某一个感官之上而生起的。”认为感觉知识是真正可靠的,别的知识都建立在感觉知识的基础上,即使是上帝的观念也是人们把见到的一切优秀的东西集中起来的结果。至于一般概念,更是人们根据感觉经验概括的结果,理智是在看到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以及其他很多人都有理性之后才做了“一切人都有理性”这一判断。实体也是人们从能够感觉到的偶性(如大小、形状、色香声味等)中抽象出来的,离开了感性的知识,一般概念和实体概念都不可能得到。此外,人之所以在认识上犯错误,其原因不在感觉,而在于理智对感觉作了错误的判断。


在伦理学上,伽森狄继承和复兴了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他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幸福并不是禁欲,而在于快乐之中。幸福乃是摆脱灾难,精神刚毅,不畏死亡,不怕艰苦,不惧神灵,不回忆过去的幸福,也不空想未来的幸福。真正的快乐在于身体健康和精神宁静,即肉体上不痛苦,无病无灾,精神上恬静平和,不激动。与伊壁鸠鲁一样,伽森狄也认为快乐决不是恣情纵欲,只有理性才是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手段。


伽森狄的哲学思想促进了近代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他的原子论思想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

伽森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谢宣城集

谢宣城集

诗文集。南朝齐谢脁(464—499)撰。五卷。脁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历竟陵王萧子良、随王萧子隆功曹、文学等职,深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后迁明帝中书郎,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太守,累尚书吏部郎,为徐孝嗣构陷,狱死。少好学,以文辞清丽称著,是“永明体”新诗的主要作家。现存诗二百余首,优秀之作,多为山水诗,风格清新流丽,深受谢灵运、陶渊明影响。朓曾官宣城太守,故名。原集十二卷,至宋存十卷。南宋楼炤取其前五卷诗赋歌曲刻之,名《谢宣城诗集》,后五卷应用文屏而不取,已佚。今有影印明依宋钞本。别有明薛应旂、汪士贤刻本及张溥刻一卷本等。又有明正德间刘绍刻本,名《谢脁集》。

金陵春梦之二:十年内战

金陵春梦之二:十年内战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二集《十年内战》‌以1927年“四一二政变”为起点,讲述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对共产党苏区的五次军事围剿,同时揭露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及蒋氏独裁统治的巩固过程,贯穿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脉络。

剧谈录

剧谈录

传奇小说集。作者康骈。今有《学津讨原》本、 《津逮秘书》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小说主要记天宝以来琐事,约四十余条。其中有的叙述神鬼灵异,有的讲称侠义,有的则是对现实中人或事的记叙。小说在内容上虽然存在差别,但却共同体现了作者记“新见异闻”的倾向。《剧谈录》的思想成就不很突出,但也有少数篇章笔锋犀利,对社会弊端有所揭露、讽刺。

八识规矩直解

八识规矩直解

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七。

明佛法根本碑

明佛法根本碑

密教著述。唐智慧轮撰。一卷。今本与《示教指归》合为一卷(上、下篇)。其中主张佛之根本为毗卢遮那,法之根本为真言陀罗尼,并讲趣入密教之道,宣扬和判释密教为佛法根本的思想。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百福相经》同。而字稍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