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阿博特

- 姓名:雅各布·阿博特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美国缅因州哈洛韦尔
- 出生日期:1803年11月14日
- 逝世日期:1879年10月31日
- 民族族群:
雅各布·阿博特(Jacob Abbott ,1803年11月14日出生于美国缅因州哈洛韦尔,卒于1879年10月31日,缅因州法明顿),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1803年11月14日,雅培出生在缅因州的哈洛韦尔,父亲是雅各布·雅培二世,母亲是贝齐·钱德勒。他就读于哈洛韦尔学院。1825年至1829年,阿博特在阿姆赫斯特学院担任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1826年获得汉普郡协会的传教许可;1829年在波士顿创办了弗农山女子学校,并于1829年至1833年担任校长;1834年至1835年在马萨诸塞州罗克斯伯里担任他创立的艾略特公理会教堂的牧师;1843年至1851年,他与兄弟们一起创办了阿博特研究所,并于1845年至1848年在纽约市创办了弗农山男子学校。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为普通读者创作青少年小说、简史、传记、宗教书籍,以及一些科普作品。他写了180本书,并参与了31本书的合著或编辑。他于1839年后在缅因州法明顿度过了一段时间,并在那里去世。他的兄弟塞缪尔·菲利普斯·阿博特 (Samuel Phillips Abbott) 在那里创办了阿博特学校。
他的罗洛系列图书,如《玩耍中的罗洛》和《欧洲的罗洛》,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主要人物是一个典型的男孩和他的伙伴。在这些书中,艾博特为美国的一两代年轻读者提供了一种服务,就像英国和美国的《家庭之夜》、《桑福德和默顿的历史》和《家长助手》的作者早些时候所做的那样。为了继续他的罗洛系列图书,他写了《乔治叔叔》,用他来教年轻读者伦理、地理、历史和科学。他还写了22卷传记历史和10卷《法兰克尼亚故事》。
他的意图是寓教于乐,引用布鲁诺《序言》中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些书虽然被称为故事书,但并不只是给那些收到它们的人消遣的,而是有实质性指导意义的。连续的几卷书在所涉及的主题以及主题呈现的形式和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最终的目标是传授有用的知识,培养思考和推理能力,教导正确和有区别的语言使用,呈现良好行为的榜样供模仿,避免坏榜样,解释和执行道德义务的最高原则,最重要的是唤醒和珍惜谦逊和不显眼但发自内心的虔诚精神。
猜你喜欢的书
侯爵夫人
《侯爵夫人》是法国作家乔治·桑创作的中篇小说。《侯爵夫人》是乔治·桑早期的作品,刻画了一个不愿同现实社会同流合污而追求纯洁爱情的贵族女性。现实生活中缺乏爱情,她在悲剧中找到了,于是一起真正的爱情悲剧发生了—她爱上一个悲剧演员,然而,事实上她爱上的是他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他本人。该篇是乔治·桑的短篇代表作。小说由女主人公自述身世:她16岁时嫁给年已50的R侯爵,成了侯爵夫人,但半年后.丈夫就去世,她成了年轻的寡妇。为了出入上流社会,她不久便做了拉里厄子爵的情妇。尽管她对这位子爵毫无感情可言,但为了在社交界有“身份”,她无奈地一直和这位子爵保持着情人关系,直到子爵去世。而此时,她已经80岁了。这就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妇人的一生,平淡无奇,而且颇具代表性——当时许许多多的贵妇人大致都是如此。然而,侯爵夫人却透露了她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秘密,这才是小说的重点。
道德悬解
二卷。清黄元御撰。先人诸家为《道德经》作注,或以养生家言,或以儒、道家言,或以杂家言释解经文。黄元御作《道德经悬解》,多以养生家言训释《老子》。但其书使原文章次多有变更,字句亦多有窜乱。故《四库提要》讽其书 “谓 ‘改本老子’ 可也。”后世对此书颇不为重。传本也极少。《四库提要》据周永年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可见明中期诗坛,虽是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天下,然宗宋诗者亦自不绝如缕。二是强调写真情实境,反对无为强作:“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这显然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但总的看来,书中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不多,且往往就前人议论从而发挥之,甚少创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见地颇浅”。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胜国纪闻
清代野史,民国鵬九撰,鹏九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胜国,亡国也。灭人之国曰胜国,言为我所胜之国也。左氏曰:胜国者,绝其社稷,有其土地。民国人收录清代野史六十四则。收入清朝野史大观。
资治通鉴释文
音义书。三十卷。宋史炤撰。史炤字见可,四川眉山人。博古能文,苏轼兄弟以乡先生事之。时为右宣义郎监成都府粮料院。是编卷首有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月左朝散郎权发遣黎州军州主管学事缙云冯时行序,云:“字有疑难,求于本史;本史无据,则杂取六经诸子释音、《说文》、《尔雅》及古今小学家训诂,辨释地理、姓纂、单闻小说。精力疲疚,积十年而书成。”卷中依《资治通鉴》原书卷次文字顺序摘字注音释义,与陆德明《经典释文》相似。征引详备,学者称之。其后,元胡三省撰《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释文》多所刊正,可与《释文》参看。《释文》有《宛委别藏》、《十万卷楼丛书初编》、《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诸本。《通鉴释文辨误》有《资治通鉴大全》、《资治通鉴汇刻》等本。
东坡书传 [标点本]
《尚书》学著作。宋苏轼所作《尚书》注本。十三卷,一作二十卷。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宋神宗熙宁以后,专用王安石《新经尚书义》试士,而东坡此书驳异王说颇多。由于王氏之书不传,故难较其优劣异同。但就本书而论,作者注重经世之学,明于事势,又长于议论,对于治乱兴亡,剖析明畅,较他经独为擅长。如注解《胤征》,以为羲、和二于羿而忠于夏;注解《康王之诰》,引《左传》叔向之言证服冕为非礼;又言昭王南征不复,穆王初无愤耻之意、哀痛恻怛之语,平王当倾覆祸败之极,其书与平康之世无异,有以知周德之衰;而东周之不复兴也。注古而鉴今,所论颇为精彩,连与其如水火的洛闽诸儒也不得不承认该书有可取处。朱熹认为此书虽然“失之太简”,但是解释“最好”。有《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