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嗣成

钟嗣成
  • 姓名:钟嗣成
  • 别名:字继先,号丑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元开封人,后寄寓杭州
  • 出生日期:约公元1297
  • 逝世日期:1360年
  • 民族族群:

钟嗣成 (约公元1297~1360年) 字继先,号丑斋,元开封人,后寄寓杭州。年轻的时候,曾热心求取功名,但屡试不第,官运不通。一气之下,杜门隐居,发愤苦读,埋头致力于编剧和著述,借以鞭挞暴政的黑暗和腐败,抒发对现实的愤懑。在他眼里,权贵们只不过是醉生梦死,酒囊饭袋般的行尸走肉,“块然泥土者”,虽然活着,只是现眼,其实已经死了,与鬼无什么两样; 而那些“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 的落魄文人,才是“虽鬼而不鬼者也”,应 “传其本末,吊以乐章”。使其“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做到“冰寒于水,青胜于蓝”。


钟嗣成社交比较广泛,在杭州曾拜才子邓善之、曹克明、刘声之为老师; 和戏曲作家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是同窗好友;同时还和戏曲作家施惠、睢景臣、周文质等来往密切。他活跃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南戏圣地杭州,又出生在杂剧盛行的北方,终日薰陶,获益匪浅; 再加上 “善音律”,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因此,他“得业辉光,文行温润,人莫能及”; 杂剧作品,“皆在他处按行”; 套数小令,也脍炙人口。杂剧有 《寄情韩诩章台柳》、《讥货赂鲁褒钱神沦》、《宴瑶池王母蟠桃会》、《韩信泜水斩陈余》、《汉高祖诈游云梦》、《孝谏郑庄公》、《冯驩焚券》7种,但大都失传不见。散曲也留下很少,仅有小令59首,套数1套,散在《太平乐府》、《乐府群玉》、《雍熙乐府》、《北词广正谱》等戏曲选或曲谱里。另外,还编有隐语、文集若干卷,但皆散佚,未付梓问世。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便是为 “不死之鬼” “传其本末” 的 《录鬼簿》。


《录鬼簿》以丰富的资料,记载了元代的书会才人,“名公士夫” 的戏曲、散曲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全书共辑录作家小传152人,涉及作品名目计400余种。钟嗣成很通目录学,把这些知名的散曲作家和戏曲家,归纳为7个大类,然后,分别加以叙述和评论。一曰 “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如董解元、杜善夫等。二曰 “方今名公”。如郝新庵、萨天锡等。三曰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如关汉卿、高文秀等。四曰 “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 吊之”。如宫天挺、郑光祖等。五曰 “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如胡正臣、王思顺等。六曰 “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如黄公望、关仁卿等。七曰 “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如高可道、董君瑞等。这样,就把元代一、二、三流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的名字,几乎都囊括进去了。不过,距钟嗣成年代较远的早故作家,因材料奇缺,记载得极为简略,与钟嗣成相识或同时的作家,因为比较了解和熟知,材料易得,就记载得详细些,但也仅百字左右。尽管文字很少,有的仅三言两语,如在大戏曲家关汉卿名字下,只写有 “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己斋叟”。可像凤毛麟角一样,不可多得,是我们研究关汉卿生平,绝无仅有的宝贵资料。在对曲作家的评论中,钟嗣成不仅褒贬得当,而且寄寓了他的思想和文艺主张。今天我们能够研究元杂剧作者的生平和其作品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依靠《录鬼簿》记录的资料。所以,有人称其为元代的戏曲专史。


《录鬼簿》除著录丰富的戏曲文献以外,还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开纪一代著作之盛目录之先河。在他以前,无论是公家目录、史志目录和私人目录,都是纪一代藏书之盛的目录。钟嗣成首先创编纪一代著作之盛的目录,给后人以启迪,很难能可贵。


其二,开创了戏曲专题目录之学。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为历代各阶层人民所喜爱,但由于封建正统思想作怪,一直得不到宣扬和记录,既找不到戏曲类,更无戏曲专科目录可言。因为封建正统观念作怪,不承认戏曲是文学。《录鬼簿》一书的问世,不仅成为戏曲目录中的宏篇巨制,而且说明钟嗣成在逆境中标新立异,向封建礼教挑战,于目录学中独树一帜,为戏曲专科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三,实践并发扬了郑樵“以人类书” 的目录学思想。《录鬼簿》“以人类书”的著录方法,今人来新夏评价说: “它以人类书,以剧作家为次,对每人都传其本末,另以乐章,并列其剧作。”此结论是精当的。从此,“以人类书”的标目方法,便成为传统目录中著录格式的主流。同时,在著者名下,附有小传和《凌波仙曲》,言简意赅,评论中肯。这种提要方法,富有情趣,对指导阅读,研究学问,大有裨益。


其四,钟嗣成把当时在社会上知名剧作家和其在勾栏里流行的作品,广事收集,纂成目录,付梓刊印,推荐于世,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有着积极的社会效果。说明他已认识到,目录学这门学科,是同豪权作斗争的有力工具。于是,编制《录鬼簿》,宣传戏曲,提高了目录学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加强了目录学的思想性,提高了戏曲目录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钟嗣成,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兼散曲作家,也是杂剧评论兼目录学家。他的《录鬼簿》,大大充实了目录学的内容,拓宽了目录学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掀开了戏曲目录学的崭新一页,实堪称历史上通俗文学中戏曲专题目录之绝唱。

钟嗣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回浪湾

回浪湾

卡特琳娜的爷爷十分富有,可他突然暴死一只留下了一座破庄园,接着庄园里怪事不断:无人之处飞出枪弹射死了大孙女婿,小孙女也几次差点丧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蓬山志

蓬山志

《蓬山志》在宋元时期主要目录书籍如《直斋书录解题》、《中兴馆阁书目》、《玉海》、《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等书均已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蓬山志》五卷,秘书少监剑川罗畸畴老撰,凡十五门,崇宁四年序。”《玉海》云:“《蓬山志》五卷,崇宁四年秘书少监罗畸撰,编次馆阁故事、近事为十五门,上之。”可见该书是将馆阁故事、近事分为十五个专题加以论述的专著,作于崇宁四年(1105)。

粤闽巡视纪略

粤闽巡视纪略

游记。清杜臻撰。六卷。臻字肇余,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顺治进士,历官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撰有《海防述略》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臻奉诏与内阁学士石柱往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巡视,办理划定疆理、 开辟田地、弛禁鱼盐业、酌定通商口岸、防务等事。十一月自北京启程,经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至广东,再由广东至福建,次年五月事毕。是书记其始末,约十万字。首为沿海总图,卷一至卷三粤略,卷四至卷五闽略,卷六附纪澎湖台湾诸岛。对广东、福建疆域、地理形势、州县建置沿革、山川、名胜古迹、海防、兵制等记叙甚详。因未至台湾,故仅据咨访所得录为一卷,置于书末。是研究清初东南沿海地理、海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四库全书》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孔氏岳雪楼影抄本。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并序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并序

气功养生类著作。唐·胡愔著。此书对每一脏腑分述其图、修养法、相病法、治病法、导引法、六字气法,有理论、有方药、有气功法的运用,是继《黄庭内景经》之后,研究气功养生法的专著。其特点是:①重视把握阴阳。认为气功“把握阴阳,呼吸精气,造物者翻为我所制。”以自己身内阴阳作根基,调整自身节律,和调阴阳,藉以提高身体抵抗力,使“内受腥腐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诸气不能侵,聪明纯粹,却老延年。”②注意存神泥丸。指出习练气功,重在存神泥丸,调节精神,寓气功于生活之中,主张“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则体平,心安则神逸。”③提倡综合治疗。认为五脏疾病的形成,原因复杂,为长期形神失调所致,临床宜综合治疗,故创导引诸法、六气治法等,并重视气功预防摄生实践。

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

杂文集。作者马南邨(邓拓)。作者在1961年至1962年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设了杂文专栏——《燕山夜话》。作者说:“燕山,是北京的一条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邓拓先后共发表了近150篇杂文,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伦理、文学、艺术,以及工、农、医、史、地等等,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十年动乱中,《燕山夜话》被诬为“大毒草”,作者被迫害致死。1979年,北京出版社再版此书,由邓拓夫人丁一岚写了前言,补充了1963年编印时未收入的《陈绛和王耿的案件》、《鸽子就叫鸽子》、《今年的春节》3篇文章。知识性强,内容博杂。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被人称之为“小百科全书”。所收杂文针对性强,面对现实,评论时政。如《事事关心》,启发人们,“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爱护劳动力的学说》针对“大跃进”的狂热指出“爱护劳动力是发展生产、使国家富强的重大措施之一”,对头脑发热、好大喜功,无视群众疾苦的人进行了有力的针砭。《说大话的故事》讽刺了说大话、吹牛皮的空谈家。《一个鸡蛋的家当》影射了当时不从实际出发,以空想代替现实的主观主义者。此集杂文,绝大部分在一千字以内,深入浅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平易近人。美中不足是,有些文章纯客观谈知识,类似读书笔记。

禅门要略

禅门要略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要略》是智顗大师就摩诃止观所作八本经疏之一,即:一、摩诃止观,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三、六妙门,四、四念处,五、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禅门章,七、禅门口诀,八、禅门要略。《禅门要略》是集禅门精要简出而成,是为方便初习禅者需要之目的。故它十分简要,全书仅有二千三百余字。在明方便中,列有二十五方便,与摩诃止观释禅波罗密小止观相同,但具五缘之中,把衣食具足列为第一,持戒清净列为第二。行五法中,以圆教义加以解释,是为精妙之处。在明止观中,说明通塞及邪正,即释禅波罗密及摩诃止观中的十种发生。说明三止及中道正观,大意与小止观相同,只是文句略有详有略。在说明礼佛中,主张修一心三观及问答一心三观功用,解除习学者困惑。此《禅门要略》虽然文少而义备,可称得上是习止观者的经中之经。可借此书宋代佚失,但见载日本传教大师最登和智证大师所记,及宋代教界学人所载目录,后得助于续藏经本收载,使其得于存世。今见版本有续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