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

- 姓名:张栻
- 别名:字敬夫,一作钦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长沙(今属湖南)
- 出生日期:1133年9月15日
- 逝世日期:1180年3月22日
- 民族族群: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作钦夫,号南轩,又号葵轩,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徙居长沙(今属湖南),张浚子。幼颖悟,长师胡宏,以圣贤自期。绍兴三十一年,随父至潭州,筑城南书院以教学者。三十二年,孝宗锐意北代,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为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隆兴二年,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职。乾道二年,应刘珙之邀主讲岳麓书院。五年,知严州,与吕祖谦讲论为多。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七年,归居长沙,讲学著述,成《论语解》、《孟子说》。淳熙元年,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七年卒,年四十八,谥曰宣。淳祐初从祀孔子庙廷。张栻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被时人誉为“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以二程为宗,明义利之辨,反复阐明去人欲,存天理。朱熹尝称其文章“最好是奏议文字及往还书中论时事处,确实痛切,今却未敢编入”(《答胡季随书》),刘克庄论其奏疏“润温丽缛,可施之典册,非如陈琳、阮瑀工于书檄而已”(《张尚书集序》),时人亦谓其文“爽闿明白,务实求是”,奏议“慷慨激切”、“尽言无隐”(《道命录》卷八孔炜《南轩张宣公谥议》)。其诗有不带道学气者,刘克庄也称“其诗冲淡和平,可荐之郊庙,非如孟郊、贾岛鸣其穷愁而已”(《张尚书集序》)。著有《易说》、《论语解》、《孟子详说》、《二程粹言》、《南岳倡酬集》、《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轩先生文集》等,清道光年间合刻为《南轩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校点本《张栻全集》。《全宋诗》卷二四一四至二四二一录其诗八卷。《全宋文》卷五七二一至五七二八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杨万里《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本传,胡宗楙编有《张宣公年谱》。
栻与朱熹齐名,同为南宋道学大师。又与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曾应聘岳麓书院教书,从学者众。奠定宋代理学湖湘学派规模。政治上,力主抗金,誓不言和。主张君主应以诚心待臣庶,认为“治生于敬畏,乱起于骄淫。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紝之事,则心不存者寡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他认为人君应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庶几可以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争取民心,恢复中原。他主张“为今之计,但当下哀痛之诏,明复仇之议,显绝金人,不与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帅,练甲兵,通内修外攘、进战退守为一事,又且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使必胜之形,隐在目前,则虽三尺童子,亦且奋跃而争先矣!”(同上)他推崇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尝言:“儒者之政,以护养本邦为先。”(同上)。哲学上,他提出理、性、心“同体异趣”的命题。他说:“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命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孟子说》)他认为理是最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天、性、心都是理的表现形式。从而将理、性、心同体异取论与心即理的心学衔接起来。他还用太极说明人与物的本原,认为太极动而阴阳二气形成,阴阳二气形成并运动而万物生。他认为人之初心即所谓赤子之心是纯真善良的,只有圣人才不会失其赤子之人,一般人则由于情义而丧失赤子之心。因此他主张,去情欲之私即人欲,存天理。他还认为礼即天理,不可逾越。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夫妇之别、君臣之义、朋友之信,此“五常”乃天理的体现。为此而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说:“‘克己复礼’之说,所谓礼者,天之理也,以其有序而不可过,故谓之理。凡非天理,皆己私也。己私克则天理存,仁其在是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他主张性善论,认为天命之在人则表现为性,是至善的。而人之所以有不善,是“气禀之性”造成的。因此人可以通过变化气质,恢复自然之性,故人皆可成尧舜。他攻击佛教,认为佛是“异端”,各种说法似是而非,扰乱视听,惑悖儒学。张栻以天理释人欲义利,发先儒之所未发;强调“心”的作用,成为理学朝心学转向的发端人。其思想学说,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南轩全集》等。
张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方机
方书,日本吉益东洞著,成书于公元1751年 。收入《皇汉医学丛书》。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又名《金书玉字洞房上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北朝。据称乃上清紫精君、皇初紫虚君之经,上相青童君传授。内言存思北斗九星及洞房神君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霍小玉传
传奇小说。唐蒋防撰。一卷。防字子徵,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宪宗时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敬宗时贬为汀州刺史,寻改连州刺史。诗文俱佳,收入《全唐诗》、《全唐文》各一卷。是篇写出身名门又考取为进士的李益,与“出自贱庶”而沦为娼妓的霍王小女霍小玉相爱,李益得官将赴任前,素缣立盟,“粉身碎骨,誓不相舍。”到任后,转而另娶高门小姐卢氏为妻。小玉数次托人探问音讯,以求相会,不料李益百般推脱,避而不见。后李益因事来京,有黄衫豪士,诓至小玉处。小玉见李,大骂负心薄倖,悲极气绝,化为厉鬼,作祟李家,使李疑其妻妾与外人私通,不得安宁,虽三娶妻房亦如是终。全篇三千二百余字,反映唐代婚姻制度以名门望族联姻为荣的现实生活,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了霍小玉刚强勇烈的性格,对李益薄倖,势力熏心、玩弄女性的罪行提出控诉与鞭挞。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语言通俗,性格刻画具有典型性。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明汤显祖戏剧《紫钗记》即取材于此。有《虞初志》、《绿窗女史》、《五朝小说》、《唐人说荟》、《龙威秘书》、《艺苑捃华》、《唐宋传奇集》等丛书本。
郑氏史料初编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字)分三卷,由「明清史料」乙编、丁编及戊编汇辑而成。盖「明清史料」中存有台湾郑氏关系档案甚富,总计不下五百余伴。此等原始文件,为研究郑氏史事之最好资料,因名「郑氏史料」。此为「初编」,系属关于郑芝龙之史料,共收二十八件;以后分别就郑成功、郑经及其子克塽关系史料续辑,称为「续编」与「三编」。本书卷一、卷二,收录明崇祯年间二十一件档案。由卷一所收十件中,可见郑芝龙受抚前后东南沿海所受寇祸之情况及郑之龙协剿闽粤寇盗李芝奇、钟凌秀之经过并与荷兰人之接触;由卷二所收十一件中,可知郑芝龙剿减海寇刘香老之经过及崇祯未年闽、浙海上情形。卷三,收录清顺治九年至十年及十八年档案六件;由此,可知郑芝龙降清后之境况暨被满清用作的饵招降成功及其下场。此外,续出之「明清史料」辛编尚有十二件与郑芝心龙有关之文件可为本书补充,见第一七四种「清代官书记明台湾郑氏亡事」书后「附录」;「壬编」亦有用于郑芝龙史料,后更集编为「郑氏史料初编补辑」,附录于第二九六种「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书末:分见前述两种篇
禅学随笔
文学博士铃木大灼﹐京都大谷大学佛教哲学教授﹐生于一八六九年。他可说是当今活着的最伟大的佛教哲学权威(一九六六年已去世)﹐而且毫无疑问的是最伟大的禅学权威。关于佛学﹐他用英文发表的主要著作约有十二部﹐或者更多一些﹔他用日文所写的著作﹐则至少在十八部以上﹐这些都是西方人尚未有机会读到的。
临济宗旨
全一卷。宋代僧觉范惠洪(1071~1128)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惠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阐论三玄三要、十智同真、四宾主等法要,以导引学人悟得临济宗之特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