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

张栻
  • 姓名:张栻
  • 别名:字敬夫,一作钦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长沙(今属湖南)
  • 出生日期:1133年9月15日
  • 逝世日期:1180年3月22日
  • 民族族群: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作钦夫,号南轩,又号葵轩,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徙居长沙(今属湖南),张浚子。幼颖悟,长师胡宏,以圣贤自期。绍兴三十一年,随父至潭州,筑城南书院以教学者。三十二年,孝宗锐意北代,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为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隆兴二年,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职。乾道二年,应刘珙之邀主讲岳麓书院。五年,知严州,与吕祖谦讲论为多。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七年,归居长沙,讲学著述,成《论语解》、《孟子说》。淳熙元年,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七年卒,年四十八,谥曰宣。淳祐初从祀孔子庙廷。张栻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被时人誉为“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以二程为宗,明义利之辨,反复阐明去人欲,存天理。朱熹尝称其文章“最好是奏议文字及往还书中论时事处,确实痛切,今却未敢编入”(《答胡季随书》),刘克庄论其奏疏“润温丽缛,可施之典册,非如陈琳、阮瑀工于书檄而已”(《张尚书集序》),时人亦谓其文“爽闿明白,务实求是”,奏议“慷慨激切”、“尽言无隐”(《道命录》卷八孔炜《南轩张宣公谥议》)。其诗有不带道学气者,刘克庄也称“其诗冲淡和平,可荐之郊庙,非如孟郊、贾岛鸣其穷愁而已”(《张尚书集序》)。著有《易说》、《论语解》、《孟子详说》、《二程粹言》、《南岳倡酬集》、《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轩先生文集》等,清道光年间合刻为《南轩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校点本《张栻全集》。《全宋诗》卷二四一四至二四二一录其诗八卷。《全宋文》卷五七二一至五七二八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杨万里《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本传,胡宗楙编有《张宣公年谱》。


栻与朱熹齐名,同为南宋道学大师。又与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曾应聘岳麓书院教书,从学者众。奠定宋代理学湖湘学派规模。政治上,力主抗金,誓不言和。主张君主应以诚心待臣庶,认为“治生于敬畏,乱起于骄淫。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紝之事,则心不存者寡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他认为人君应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庶几可以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争取民心,恢复中原。他主张“为今之计,但当下哀痛之诏,明复仇之议,显绝金人,不与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帅,练甲兵,通内修外攘、进战退守为一事,又且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使必胜之形,隐在目前,则虽三尺童子,亦且奋跃而争先矣!”(同上)他推崇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尝言:“儒者之政,以护养本邦为先。”(同上)。哲学上,他提出理、性、心“同体异趣”的命题。他说:“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命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孟子说》)他认为理是最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天、性、心都是理的表现形式。从而将理、性、心同体异取论与心即理的心学衔接起来。他还用太极说明人与物的本原,认为太极动而阴阳二气形成,阴阳二气形成并运动而万物生。他认为人之初心即所谓赤子之心是纯真善良的,只有圣人才不会失其赤子之人,一般人则由于情义而丧失赤子之心。因此他主张,去情欲之私即人欲,存天理。他还认为礼即天理,不可逾越。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夫妇之别、君臣之义、朋友之信,此“五常”乃天理的体现。为此而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说:“‘克己复礼’之说,所谓礼者,天之理也,以其有序而不可过,故谓之理。凡非天理,皆己私也。己私克则天理存,仁其在是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他主张性善论,认为天命之在人则表现为性,是至善的。而人之所以有不善,是“气禀之性”造成的。因此人可以通过变化气质,恢复自然之性,故人皆可成尧舜。他攻击佛教,认为佛是“异端”,各种说法似是而非,扰乱视听,惑悖儒学。张栻以天理释人欲义利,发先儒之所未发;强调“心”的作用,成为理学朝心学转向的发端人。其思想学说,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南轩全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温泉

温泉

莫泊桑于188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又名《奥利奥尔山》。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温泉》是他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女主人公克里斯蒂纳的爱情遭遇为主线,忠实生动地叙述了封建贵族阶级没落、资产阶级新旧交替过程。书中莫泊桑运用轻快灵活的笔法,塑造了贵族阶级、资产阶级、法国外省富裕农民及医生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并结合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写景抒情,从而使这些人物,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各个活灵活现,神形兼备。

庄子

庄子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战国时期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曾经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篇数究竟有多少,今已不可考。司马迁《史记》只言其“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则说《庄子》有五十二篇。现在传世的是晋人郭象注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其中哪些篇章是庄子自作,哪些篇章是其后学所著,已经很难确论。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虽不具形,但是可以感觉体会。各种各样的纷繁之物便是道的体现;他憎恶当时控制在昏相乱君之手的现实社会,幻想成为一个与造物者同游的真人、至人,追求心灵世界的绝对自由;主张人应该善于回避矛盾而自处,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齐万物,泯是非,一死生。卓然有别于先秦其他诸子之论。《庄子》文章,语言放纵不羁,挥洒自如,自然天成,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富于抒情情调。想象的奇特,辞采的瑰丽,行文的潇洒,笔墨的恣肆,句法结构的多变跳荡,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文学意义上,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认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过也,郭沫若认为只有屈原的诗歌和司马迁的传记散文能与之媲美。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于1983年出版的台湾学者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

黄庭坚诗全集

黄庭坚诗全集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和苏轼齐名的著名诗人,诗风奇特。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但不是学其现实主义精神,而是学其以学问为诗,学其律诗的奇拗。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诗歌到了宋代,已很难创新,黄庭坚又缺乏生活基础,故在语言上求新,他称之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脱胎换骨”,“以腐朽为神奇”。如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后人用得已滥俗,他就变个花样,说“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较有雅趣。他还学杜甫的“书到瘦硬方通神”,和一些拗体诗的作法,有意奇崛,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取过火一路,妙能出之以深隽,所以露中有含,透中有皱,令人一见可喜,久读愈有致”(刘熙载《艺概·诗概》)。故其诗如危峰千尺,枯松倒挂,傲兀不凡,刻意出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本写险恶,结尾却说:“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以“笑”作结,出人意外,故突兀奇绝。又如《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文思奇,造句奇,笔势雄健,真有排山之势。杜甫《缚鸡行》末尾宕开:“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遂成警句。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结尾也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是他学杜成功之处,和杜诗一样,出人意外,也很警策,因成名句。黄庭坚诗和苏轼诗齐名,时称“苏黄”。黄诗总的艺术成就虽不如苏诗,但诗风奇特,别具特色,在宋代影响很大,开创了一个江西诗派,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能开一个诗歌宗派,又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在诗歌史上也是少见的,这足见黄诗特点突出,影响之大。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全名《临江驿潇湘夜雨》,也称《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潇湘雨》。杂剧剧本。四折。元杨显之撰。刊行于明代。剧作描写一对夫妇悲欢离合,对得官弃妻的崔通多有鞭笞,同情女性苦难。崔通自私、嫌贫爱富、忘恩负义,与翠鸾结为夫妻时,曾说: “负了你啊,天不盖,地不载”;一旦中举,试官招赘,便说:“那个女子,我要她作什么?”于是,不认翠鸾,以谎言欺骗,刺上“逃奴”,解往沙门岛,还企图路上害她。翠鸾在暗云、凄风、苦雨中,更觉不幸,指责崔通“忒恨毒”,说他“瞒心将我图”。尽管她“嫩皮肤上棍棒数”、“铁锁在项上拴住”,但还是矢志不渝。最后捉到崔通,翠鸾好言相劝,令其回心转意。尽写妇女宽容仁慈。第三折翠鸾发配途中遇雨,情景凄苦,真实可信。“古水仙子”:“他、他、他,忒狠毒,……你、你、你,恶狠狠公隶监束,我、我、我,软揣揣罪人的苦楚。”“冷、冷、冷,铁锁在项上拴住,可、可、可,干支刺送的人活地狱”,表述翠鸾愤怒呼声。高潮在第四折,写翠鸾含冤哭诉、解子打骂、久别父女相逢、怀冤报仇,哀痛感人。多用排比、对偶,气势很盛。情景交融,自然贴切。许多剧种上演《临江驿》,故事源于此剧。

全闽诗话

全闽诗话

诗话。清郑方坤编。十二卷。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属福建)人。雍正进士,官兗州知府。博学多才,好网罗文献。著有《经稗》、《补五代诗话》等。此编荟萃闽(福建)人诗话,及其他有关于闽之诗。全书十二卷,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四卷、明三卷、国朝(清)一卷、无名氏及宫闺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所收自以福建诗人为主,“亦有非闽人而关涉闽事者”(《例言》),计约七百馀家。此书是地域性的诗学论著。所论均为闽籍诗人或与闽地有关诗人之作品。闽地开发远比中原晚,隋以前的诗人,书中仅录郭璞、谢朓、到溉、江淹等四人。而且郭等并非闽人,只是与闽有关。可见当时闽中文化之落后。唐以后闽中逐渐被开发,诗人也多了起来。

虞东学诗

虞东学诗

十二卷,清顾镇著。其书以为四五百年来,尊朱熹者信《诗集传》而抑《小序》,崇汉学者又申《小序》而疑《诗集传》,无有定论,而著为此书。说多调停于两派之间,以解其纷。所引之说达数十家,其中取于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灿四家之说最多。对所采之说皆一一注明,并能融会各家之言,自为疏解;于名物、训诂、声音,亦能详为考辨,说有根据。收入《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