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

- 姓名:夏完淳
- 别名:字存古,号小隐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华亭(上海松江)人
- 出生日期:1631年10月4日
- 逝世日期:1647年10月16日
- 民族族群: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明代诗文作家、抗清英雄。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胥。华亭(上海松江)人。他聪明过人,天资早熟,5岁知五经,7岁能诗文,8岁随父入京,受到许多文人的赏识。后随父去福建长乐县,读书之外,留心时事,好阅邸报。12岁返乡,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奇中”(王弘《夏孝子传》)。他拜陈子龙为师,与同年辈的杜登春及少年英俊之士组织西南得朋会,成为幾社的后继。李自成攻占北京,他曾起草檄文,视农民起义领袖为“贼寇”。清兵南下,追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其父兵败自杀后,又与陈子龙等歃血为盟,上书鲁王,鲁王遥授完淳中书舍人。顺治四年(1647),他在家乡被捕,痛骂洪承畴而英勇就义。著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今合编为《夏完淳集》。
夏完淳早期诗作,模拟痕迹较为严重如《班婕妤咏扇》、《魏文帝游宴》等选体诗,从艺术构思到遣词造句,都缺乏独创性。诗作的内容也较单薄,甚至表现贵公子挟妓冶游的生活情趣:“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少妇亲陪青玉案,贵人尽脱紫貂裘”(《青楼篇与漱广同赋》)。清兵南下后,国破家亡的深切感受,斗争生活的艰苦磨炼,使其诗风为之一变。他的诗歌开始注意描写社会现实,不少作品真实地表现他投笔从戎后的军旅生活以及到处奔波、联络抗清的战斗经历。尤其是他被捕后的二、三个月中写的《南冠草》,更具血泪交迸的光辉篇章。在这本集子里,他痛悼了在抗清复国中英勇牺牲的战友,真挚地倾诉了他们之间的战斗情谊,《细林夜哭》哀悼其师陈子龙,《吴江夜哭》怀念其友吴易。与此同时,还抒发了视死如归的精神。对慈母,他一方面深感“孤儿哭无泪”,一方面决心以死报国,“忠孝家门事,何须问此身?”(《拜辞家恭人》)。对娇妻,也是恋恋不舍,但想到为国捐躯,也就挺身而出:“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寄内》)。并鼓励一度动摇的丈人:“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柬半村(先生》)。他深知自己必死,就殷切地将希望寄寓在新的一代身上:“大仇俱未报,仗尔后生贤”(《寄荆隐女兄兼武功侯甥》)。炽热的绻怀故国的情思、给人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
他多才多艺。能赋,《大哀赋》指斥朝廷腐败、评议人事的得失,情文并茂。善文,《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土室余论》是临难前的慷慨陈词,哀感动人。会填词,其[洞仙歌]《江都恨》,类似姜夔的[扬州慢],有蒿目黍离之悲。也会作曲,套曲《自叙》、《感怀》倾诉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怀和不熄灭的复国期望,其气节令后人永远仰慕。
夏完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精神分析导论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之作。本书以弗洛伊德1915—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整理成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非常适合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阅读、学习。本书几乎涵盖了精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全书共28讲,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菊子夫人
《菊子夫人》是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87年。故事讲述了海军军官“我”和伊弗随船从布列塔尼航行来到了日本长崎,在漫长而又无趣的长途跋涉后,“我”打定主意一到日本便娶一位当地人为妻来给自己解闷。可等船一靠岸,当“我”看见长相奇怪而且十分俗气的日本人后就失望不已。可“我”终究还是因为无聊打算找个妻子。于是“我”乘坐舢板进了城,然后找了位年轻车夫拉“我”去百花同找婚姻介绍人兼翻译勘五郎。经勘五郎推荐并通过一番筛选,“我”决定选茉莉小姐做妻子。三天以后,“我”见到了茉莉小姐,可她过于年轻,肤色过白,使“我”对娶她为妻产生顾虑:“我”更倾向于找位不同于白皮肤法国人的黄种人来换换口味。在无意间,伊弗提醒“我”注意随茉莉小姐一同前来的菊子,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我”终于以每月二十皮阿斯特的价格租下了菊子做“我”的妻子。巧合的是,菊子的一个弟弟就是拉“我”到百花园的那位车夫。菊子的长相相当有特色,而且显得很忧郁,和“我”结婚后,她整日就是在家捅花、弹拨一种长柄的“吉他”,而“我”对菊子感到厌恶。整天面对她,“我”觉得十分无奈。但是久而久之,在菊子带“我”和伊弗在法国国庆节出游以及平日“我”对菊子进一步观察后,“我”对她的态度有所转变,但是并不很明显。9月,“我”紧急接到了被派去中国的命令,最后“我”付清了租用菊子两个多月的费用,离开长崎,结束了短暂的日本“租妻之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近代梁启超著。共七章。前六章初刊于《新民丛报》1900年3—12月;第七章刊于《新民丛报》1904年9、10、12月。该书综论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的演变,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胚胎时代(春秋以前)、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儒学统一时代(两汉)、老学时代(魏晋)、佛学时代(南北朝、唐)、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而以今日(二十世纪初)为复兴时代。对各时代学术流派、思想主张、学术兴衰的原因、背景均作了简要分析介绍。认为“中国学术思想之衰,实自儒学统一时代始”,“故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又认为“三国六朝”为“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最衰落之时”。注重东西方学术文化的比较研究,将先秦学派与古希腊学派作比较。预测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将来,认为“数十年以后之中国,必有合泰西各国学术思想于一炉而冶之,以造我国特别之新文明”。提出二十世纪将是中华与欧美“两文明结婚之时代”。该书是中国近代最早以资产阶级观点论述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论著,颇多创见,有很高学术价值。收入《饮冰室合集》的《文集》第3册。
骆驼经
童华著。华字心朴,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曾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办理屯田与军运。河西郡军需官杭州人杨载揆善驯养骆驼,作者就教于杨及当地牧民,著成比书。约成书于雍正十年(1732)。其内容为相驼之法, 牧养知识和治驼之方。有清雍正刻本,又收入《童氏杂著五种》。
明武宗宝训
明武宗朱厚照语录汇编。费宏等编纂。嘉靖四年(1525)成书,与《明武宗实录》同进。十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四十一子目,前有明世宗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凡二卷。略称心经幽赞。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般若心经最早之注疏,全书系依法相唯识之义旨而随文解释心经之内容。初引解深密经之三时教判,与辩中边论辩相品之颂以赞中道之义,次则释经题,并拈出五种般若与七最胜之义。其后则为经文之义解。本书之注疏本有崆峒记三卷(守千)、解节记六卷(护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