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龙

- 姓名:马一龙
- 别名:字负图,号孟河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溧阳
- 出生日期:1499
- 逝世日期:1571年
- 民族族群:
马一龙(1499~1571年),明文学家、书法家、农学家。字负图,号孟河,又号玉华子。溧阳人马从谦的从侄。马一龙自幼体质孱弱,疾病缠身,影响到他的功名科举。数次因血疾发作而名落孙山,直至嘉靖七年(1528年)中乡试解元,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授南京国子监司业。
马一龙父马性鲁,字进之,号碧溪居士,生于成化五年(1469年),16岁始冠,通五经诸史,攻古文,擅草书,弘治二年(1489年)中举,十三年(1500年)春入南京国子监。正德六年(1511年)为书魁第一并进士及第,授兵科给事中。因他直言敢谏,清正廉洁,在仕途中屡遭陷害,坎坷难行。后被贬为平阳县丞,正德十三年(1518年)调任福建顺昌知县,在任期间,他禁止巫风邪气,广开正学,民风渐好,由此政绩于嘉靖四年(1525年)升任云南寻甸知府。六年(1527年),因被诬以“安铨之叛”下狱,次年因瘴气病死。其母许氏,字自珍,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9岁时,“姑归艾者颇通文墨”,“随之习女孝经及刺绣诸工,敏慧颖异,女兄弟等皆莫及”。她操持家务,勤俭节约,且心性善良,经常帮助乡里。正德四年(1509年),“岁大浸,设粥以给之流移之不能自食”。又招募饥民凿池酬粟,所全活者甚众。十四年(1519年)“夏秋大疫,江北流民蔽野”,许氏“弃产若干,设粥买药起丐生者及路死者百余人”。
马一龙在幼年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正德元年(1506年),父亲带着7岁的他“游三吴,历访名士都元敬等,相与考证得失……经天池、虎丘、惠山、震泽而返”。四年(1509年)“入乡塾,师事铁砚曹先生”。一首作于12岁的《题扇》诗已颇有韵味:“虚舟万里水云中,两岸芦花一笛风。莫笑披蓑垂钓者,江湖廊庙此心同。”父亲病故后,家境一落千丈,儿子们接受了亲友的救济才将父亲安葬。母亲命马一龙“谋于外兄史恭甫,贷金三百,以二百金授例入太学,以百金充路费”,“赴京面阙并白执政者”。马一龙先后写下《代父请狱疏》《上宰相书》《天愧》《上执政书》等为父申冤,但均未能为父求得平反。父亲的悲剧和自己的亲历使马一龙决意远离官场,他以母亲年迈有病为由,五次上疏请求辞官,最后如愿归里,在溧阳筑玉华山馆,教书、著书,“卓然以文章名起”。他还“善立胜事,如仿古建,置祠堂、义田及重建尊经阁之类,并为时所称”。
在溧阳一带的民间流传有一句俗语:“状元李春芳,天注马一龙。”用来比喻事件的成功往往是命中注定的,这句俗语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溧阳一户姓马的人家请了一位知识渊博的李先生为自己的儿子和村上的孩子教书。多年以后,李、马两家又同日得子,李家的孩子取名李春芳,马家的孩子取名马一龙。两个孩子一起成长,都生得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历经十年寒窗,两个孩子学业有成,通过了乡试、会试、殿试后,李春芳的成绩获一甲第一名,马一龙获一甲第二名。可是,当皇上用御笔蘸墨批定状元李春芳时,墨汁不慎滴在了马一龙的名字旁,于是皇上就定马一龙为状元,李春芳为榜眼。
马一龙工于诗文,擅长书法,“遒逸深入能品”,法怀素圣母帖颇得笔法,作字悬腕运肘,运笔如飞,顷刻满幅,自谓怀素以后一人。评者谓其为书法一大变,又谓用笔本流迅,而乏字源,浓淡大小,错综不可识,拆开亦不成章。可见其书法不以笔法取胜,而重气韵,浑然一体。他的石刻书法有《重修广化庵记》《楷书石碑》等,还曾书写过《桃花源记》。
马一龙还是一位杰出的农学家。所著《农说》一书虽篇幅不长,但道理精深,对前代的农学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多次刊印,广为流传。马一龙不仅关注农业,还亲自参与组织经营农业生产,发现问题,指导解决,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农说》一书中,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农为治本,食乃民天”,认为人力与智力并用才能做好农业,即“知不逾力者,虽劳无功”,“上农者,智力并至”。他阐述了农业生产与天时、地利的关系:“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提出了“畜阳”之说,以为“繁殖之道,惟欲阳合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毖而不出”。书中他还就如何抑止作物疯长、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的移栽和田间管理等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
马一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孙子算经
古代数学名著。作者不详,共3卷。成书年代史书无确切记载,据考证约在三国两晋时期(280—420)。卷上详尽记载了筹算记数和筹算的乘除算法,卷中叙述了筹算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算法,卷下收集了各种应用问题。卷中、下共列出市易、田城、仓窖、兽禽、营建、赋役、测望和军旅等各类算题64个,其内容不如《九章算术》丰富和深奥(个别题除外),但所列问题浅近易晓,趣味性强且解法巧妙。其中“荡杯”和“鸡兔同笼”问题近于家喻户晓,其影响之深广在现代算术教科书中仍可见。卷下26题“物不知数”更为数学界所熟知,它是世界数学史上第一个“一次同余组”问题。书中不仅给出正确答案而且指明解的结构,事实上已经得出了重要的“剩余定理”,可惜的是该书没有说明解法原理,后南宋秦九韶创立“大衍求一术”,使这一问题(在一般意义下)得到圆满的解决。1852年“物不知数”问题和“大衍求一术”传入欧洲,受到数学界的高度评价,“物不知数”被誉为“中国剩余定理”或“孙子定理”。该书还是流传至今的典籍中记叙筹算制度最早和较为详细的一部著作,是考证古代筹算法的珍贵资料。唐初,被列为“十部算经”之一,且为国子监算学科学生的教科书。公元702年日本始建学校时,也将之作为数学课本。该书流传甚广,现传版本甚多,其中最好的版本为南宋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其他还有《武英殿聚珍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常见的版本是清孔继涵刻的《算经十书》本,即《微波榭本》。
灵药秘方
方书。清师成子撰、方成培订。二卷。成子,蒲东人,好仙道,常云游四方,诊病卖药。行医过程中辑录验方,汇编成此书,约一万九千字。刊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卷上载灵药总论、灵药十例及五气朝元阳、九转灵砂丹、阳七肾散、阴六肾散等二十五方;卷下载阳丹法、阴丹法等近三十方及制硫黄法、制雄黄法、制砂法、制汞法等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以外科病症为主,脉络分明。方、论为他书所未见,可与《刘涓子鬼遗方》相媲美。有《三三医书》第三集第二十四种单行本。
玄风庆会录
玄风庆会录,原题「移剌楚才奉敕编录」。移剌楚才即元初著名宰相耶律楚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卷首有元太宗壬辰年(1232)编者自序,内称:国师长春真人(丘处机)昔承宣召,前往西域朝见太祖成吉思汗。其往回事迹,已见于李志常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其谈道论玄之言,皇帝令近侍记录而秘之。作者奉敕编纂刊行秘录,欲使「天下共知玄风庆会一段奇事」。书中所载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会谈内容,以论述大道无为,治身理国为主旨。首论长生之道,强调去声色,屏滋味,以清心寡欲为修身之要;其次论济世安民、积功累德之道。强调以敬天爱民、好生恶杀为本。其言皆浅近平易。《元史‧释老传》记载丘处机西行,劝成吉思汗止戈息杀,与本书旨要大致相符。
娇红传
一作《娇红记》。文言短篇小说。元宋远作。写宋书生申纯随父居成都,因考试不第,至邻郡眉州母舅王通判家小住,与表妹王娇娘相见而互生爱慕之情。侍女飞红,初阻二人接近,后娇娘屈意事飞红,红反助之,二人遂得成幽会。申父托媒向王通判求婚,通判不许。既而得知二人幽会事,方欲许之,而帅府为其子求婚不能拒。娇娘以忧卒,申生闻讯自缢,死葬于锦江之滨,俗鸳鸯冢云。全文长达一万七千余字,以一对有情男女相爱而不能成眷属的悲剧故事,谴责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为元代传奇小说之代表作。今存明建安郑云竹刻本,题作《申王奇遘拥炉娇红记》,收入《国色天香》、《花阵绮言》等书,后又为郑振铎编入《世界文库》第三卷。
殛珅志略
《殛珅志略》一卷,记嘉庆皇帝惩治前朝权臣和珅一事,本末甚详,足资参考。今据民国《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标点整理。
佛说无量寿经
又名《大无量寿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中国佛教净上宗所依三部主要经典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北图有霜28等近十号;俄、日、英、法亦有数十号。此经主要叙述法藏菩萨四十八愿,并称该法藏菩萨后修行成佛,即为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他所许的四十八愿亦一一成就。四十八愿的主要内容是要成就无上佛身,建立一个极乐净土和接引一切虔信弟子进入西方净土永享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