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崡

- 姓名:赵崡
- 别名:字子函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西安市周至县人
- 出生日期:1564
- 逝世日期:1618
- 民族族群:
赵崡(1564~1618)明代金石学家。字子函,一字屏国,号敦物山人。西安市周至县人。万历举人。酷爱金石,常和家人与拓工出入荒野丛中访拓碑文,并向经常游览四方的朋友索求。苦心孤诣30余年,收集大量旧碑,一一考证,仿照欧阳修、赵明诚金石著作体例,编著《石墨镌华》8卷。在清理考证中国古代碑石书法遗存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赵崡对书中收录碑刻皆亲自跋识,内容多为碑刻书法品评之词,对清代关中碑派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自刻《植品》2卷,介绍了番茄、洋姜等植物最初传入的情况。
赵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叠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16卷。谢枋得著。作者原有各类诗文64卷,已有散佚。本书系明人刘隽编集刊行,凡诗3卷、文12卷、附录1卷。作者为宋末元初的爱国文人,作品大都是抒发强烈的民族气节。其上留梦炎的《却聘书》,义正辞严,拒绝投降元朝,表现出凛然的正气。在《与李养吾书》中,强调“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夺人之心。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反映了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气概,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集中诗歌风格苍凉。如《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以梅花的坚贞喻自己拳拳的爱国之心。《北行别人》为被迫北上前夕,以死明志的誓言:“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忠孝大节,炳著史册,却聘一书,流传不朽”,“其他文章,亦博大昌明,具有法度,不愧有本之言”。《叠山集》16卷有明景泰五年(1454)黄溥等刻本、成化二十一年(1485)王皋刻本、嘉靖十六年(1537)黄齐贤刻本。另外,尚有2卷、6卷、10卷(文集5卷、外集3卷,卷首1卷,末1卷)等不同分卷的谢枋得集。
汉语讲话
王力关于汉语概论方面的书。原名 《中国语文概论》,抗日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0年改名为 《中国语文讲话》,由开明书店编入 “开明青年丛书” 重印。1954年经修订后由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联合组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5年再度修订,内容有较大的改动和补充,更名为 《汉语讲话》,转到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收入《文集》 第3卷。全书共5章: 第1章 “绪论”,讲 “汉语的特性” 和“汉语的亲属及其方言分类”; 第2章“语音”,包括 “汉语与四呼”、“汉语与四声”、“各地语音的异同” 和 “古今语音的演变”; 第3章 “语法”,包括“词在句中的位置”、“词是怎样构成的”、“各地语法的异同” 和 “古今语法的演变”; 第4章 “词汇”,包括“词汇与语音的关系”、“词汇与意义的参差”、“各地词汇的异同” 和 “古今词汇的演变”; 第5章“文字”,包括 “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形声字的评价”。
耄余杂识
一卷。明陆树声撰。此书成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书首有陆树声于万历十八年(1590)所作的叙,当时陆树声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又因此书为其杂抒所见,所以取名为《耄余杂识》。陆树声在叙中说:“余性资寡僻,例简应缘,居尝燕闲,颇亲纪籍。今迫衰暮,两目昏眊,艰于披阅,第平生所接交知谈议,及紬绎旧闻,一知半解,注之臆想,提撕仅存。每旦栉沐之余,南荣就明,笔砚粗设,间录一二,以备遗忘。”据撰者自叙称,自己性好做笔记,直至年迈衰暮、双目昏眊,尝艰于披阅,此书是他“第平生所接交知谈议,及紬绎旧闻”而成。因此,所记均古人琐事。《四库全书总目》对它的评价是: “颇有足以警世厉俗者,而多杂二氏(佛道)之学。”观其所撰,各篇通过人物的遗闻琐事或言谈行动来叙写人物,往往形象生动。
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撰。二十二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廷刊本。此书系李光地等奉康熙之诏而撰。经传原文用古《易》上下经、《十翼》次第。其说宗主程颐、朱熹之注,而广采先秦汉魏以来众家之解,为之折中。卷首列《图说》,卷末附朱熹《易学启蒙》。《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宋以来,惟说《易》者至夥,亦惟说《易》者多歧。门户交争,务求相胜,遂至各倚一偏。故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使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此书对象数、义理二派兼收并采,不病其异同。经传分编,一从古本。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是作者濯缨子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它作为以现代历史故事写演义小说的罕见之作,从风俗史的角度展现了晚清至民初军阀时期的政治轶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开篇第一回便点明其宗旨“并不是借着小说,随便拿人开心”,而是在其中寄予了“一番惩劝之意”.这种“惩劝”批判了当时把“从前的礼教纪纲、廉耻道德,全都变得一点影子没有了”,同时又对晚清政治的腐败进行了深刻剖析,对王朝覆亡的教训进行了历史的清算.虽为稗官野史,但事必有据,人必有名,正可填补正史之不足,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自1920年开始在天津《益世报》的副刊《益智粽》上发表,直至1932年登竣,长达12年.该书以晚清至民国军阀时期政治轶事为经,民间风俗人情为纬,纵横穿插文笔生花,全书一百○一回,约二百余万言.卷帙浩繁广远深博,被视为以现代历史故事编写演义小说罕见之作.
辨法法性论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论著。弥勒著,纳措茨程嘉哇与噶哇多杰合译。是解释唯识见的一部论著。世亲论师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