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留索夫

勃留索夫
  • 姓名:勃留索夫
  • 全名:瓦列里·雅科夫列维奇·勃留索夫
  • 性别:
  • 国籍:苏联俄罗斯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24
  • 民族族群:

瓦列里·雅科夫列维奇·勃留索夫(Вале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Брюсов 1873-1924),苏联俄罗斯诗人、作家。生于富商家庭。1899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历史系历史专业。早年受法国象征派魏尔兰、马拉梅的影响。诗文集《俄国象征派》(1894~1895)大部分是他的诗作,表现了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1905年的革命使他开始面向现实。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花环》、《现代生活》等具有完整的形象,体现了他独特的革命情绪,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认为革命就是要破坏一切("破坏──我跟你们一起;建设──不行!"),列宁曾称他是"无政府主义诗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接近高尔基。曾研究并翻译亚美尼亚历史和文学作品。1920年加入共产党。曾在人民教育委员部、国家出版局、高等文艺研究院和大学任职,是苏联早期文化教育组织活动家。著有诗集《在这样的日子里》(1921)、《瞬间》(1922)、《远方》(1922)、《赶快!》(1924)等,歌颂列宁和十月革命。此外还有《诗的科学》(1919)、《俄罗斯诗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923)等论著。高尔基称他为"俄罗斯最有学问的作家"。他同勃洛克一起,为发展苏联革命诗歌做出了贡献。

勃留索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旅行基金

旅行基金

《旅行基金》(Bourses de voyage)是法国著名科探险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慷慨的凯伦·西摩夫人为安地列斯中学的会考优胜者设立了一项旅行基金,资助九个会考优胜者和一名教师到安地列斯群岛做一次长途旅行。幸运者们乘坐机灵号出发了,等待他们的是死亡的考验和海上冒险。

视学

视学

中国清代数学家、政治家年希尧撰。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阐明透视原理的一部著作,是18世纪画法几何的一部代表作。 年希尧早年留心视学,后供职清宫,在北京与一位懂得透视原理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结识,学习了透视知识,并对从郎世宁那里得到的一本有关透视的书,进行潜心研究,补充了大量图形,在此基础上,积30余年心得,终于写成《视学》一书,并于1729年出版。本书论述透视原理与方法,书中绘制了许多透视立体图,而且提出了许多平面视图及其画法,有二视图、三视图,其画法有量点法、双量点法、截距法和仰望法等,书中用量点法作出图形的平行透视图及其角透视图,利用几何体二视图及视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作出透视图,用轴测图上中心光源阴影作图,这是其主要贡献。书中图例精美,亦为中国版画史上罕见佳作。这部著作出版之后,年希尧并不十分满意,又于1735年作了修订后再版,使这部著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水平也更高。 《视学》堪称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本画法几何学著作。它比法国数学家蒙日于1799年出版的有名著作《画法几何学》一书早70年。这部著作在国内只有两部再版本,而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一残本,在英国有一部抄本。

历验再寿编

历验再寿编

《历验再寿编》,童月轩编著的一部方书类中医著作。刊于1924年。全书载方二百余首,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及禽兽方,其组方简单,具有简、便、验的特点。 人不能无病,病欲求愈,则赖于医。医之效否,则系乎方。吾国成方浩繁,有经方、时方、单 方之别,经方时方,非个中能手莫能施用。惟历验单方,人人能知。既便于马足船唇,复裨乎寒 家贫士。且其奏效,有胜于经方时方者,此世之慈善家所以汲汲焉以刊传单方为急务也。本书 为童月轩家藏抄本,方剂简单,药无贵品,历试亲友,活人甚众。承王理堂社友惠寄,爰亟寿诸梨枣。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敦煌本)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敦煌本)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南北朝或隋唐。原书卷品数目不详。《正统道藏》未收。现有敦煌抄本一件(P2818),首尾完好,存经文138行。题曰「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第七」。经文乃老君对惠通真人讲述罪福报应。宣称行十种不善罪行者,受十条恶报,行十种善行者,可得十条福报。主旨为劝善诫恶。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全面深入论述了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意义和教训。尤其对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有作者独特的见解。

书经衷论[四库本]

书经衷论[四库本]

四卷。清张英撰。此书不载《尚书》全文,仅于每篇标立题目,逐条说解。其所说解,计虞书六十三条、夏书三十二条、商书五十二条、周书一百六十七条。该书说解,博采前人旧说,不为门户所拘,亦不专主一家,取舍之间,多以己意折衷之,持论较为平实、公允;旧说不足采者,则直抒己意、自为说解,见解颇为精当。《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虽卷帙无多,而平正通达,胜支离蔓衍多矣。”此书有《张文端公全集》本。